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周一连去世了两位名人,让不少人又难免要感叹一番:
“一个时代落幕了。”
但也有不少人发出的是另一种感叹:
“啊?他才去世啊?”
这其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说起来,也是世界级名人了,但很多人对他们是否在世也没印象了。
今天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人。
一、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他在8月30日去世后,很多人的反应不是:“啊?他死了?”,而是:“啊?他还活着?”
就连我那曾经做过国际新闻编辑的老婆都发出如此感慨。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年,你说他老吧?确实有点老了,但91岁的年纪放到现在,也并非是那种让人瞠目结舌的高寿。
那为何大家都觉得他早应该是“上个时代”的人了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亲手把苏联留在了“上个时代”——一说起“苏联解体”,大家都觉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
戈尔巴乔夫的一生,确实是充满争议的一生,无论他身前还是身后,都围绕着各种矛盾的评价。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评价他是“伟大的政治领导人”,“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自由的人们”,而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则认为他是“苏联文明的主要摧毁者”,暗示他背后有“第五纵队和特洛伊木马”。
他在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也被苏联检察院起诉过,在2013年还被数千名俄罗斯网友联名呼吁,要求剥夺他被授予的圣安德烈勋章——他们认为这枚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勋章,不应该颁给亲手毁掉苏联的人。
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待戈尔巴乔夫也很难有前后一致的评价。
叶利钦是戈尔巴乔夫一手提拔的,两人曾是亲密战友,但在苏联的危急关头,叶利钦当众打断戈尔巴乔夫的讲话,让他拿着一份讲稿照本宣读,并强硬逼迫他辞职。
普京曾盛赞戈尔巴乔夫“知识渊博、专业能力强”,但也曾痛斥他“是俄罗斯史上最大的罪犯”,“是把权力扔在地上,让一些歇斯底里的疯子捡起来的懦怯者”(当然,戈尔巴乔夫对普京也是时夸时骂)。
戈尔巴乔夫晚年其实似乎想得挺开了,还出演了一些商业广告,并很乐意在多部电影中扮演自己。
但他留给世人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依旧是模糊的。
对于他的清晰评价,恐怕要等到他离世后很久才会出现。
二、纳尔逊·曼德拉
问个问题: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正确答案,是2013年。
他是1918年出生的,享年95岁。
但事实上,全世界有一大批人始终觉得,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去世了,而且都会有很多共同的记忆细节:
他去世于监狱,世人为他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送葬,他的遗孀还发表了讲话……
但事实上,曼德拉在1990年就出狱了,还成为了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为什么会出现一大群人的集体记忆失误?在互联网上,有人还为此定义了一个专有名词:“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似乎并不仅仅针对对曼德拉的记忆失误,比如有很多人都笃信皮卡丘的尾巴尖端是黑色的,米老鼠是没尾巴的,穿一条红色吊带短裤——但事实上,这些记忆都是错误的。
很多中国人都会记得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第一句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但事实上,作词者乔羽写的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曼德拉效应”?
有人玄乎地把它归结为“平行宇宙”:在另一个宇宙空间,曼德拉确实已经逝世了,因为特别的原因,一些时空碎片闯入了我们这个宇宙,进入了我们其中一部分人的记忆。
但事实上,科学家会告诉你,这只是人类大脑的特点——有时候它确实会在记忆这块欺骗我们自己。
但无论是曼德拉还是戈尔巴乔夫,之所以会给你造成“早就去世”的印象,和他们个人的经历和特点还是有关的,至少包含两点:
首先他们要活得够长,其次,他们要经历得够多。
三、麻原彰晃
我在201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东京地铁沙林毒气”的文章。(地铁里的杀人毒气:邪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惊讶地发现:
“什么?麻原彰晃才刚刚被处死?”
之所以我诧异,是因为这个奥姆真理教头子策划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是发生在1995年的。
事件发生当天,全东京的地铁上就有至少5500人因为吸入沙林毒气而受伤,13人直接死亡。一时之间,整个东京陷入一片混乱,在各个出事地铁站口,都是争相逃命的人群,以及横七竖八躺倒在马路上哀嚎的受伤乘客。
如此严重的事件,也迫使东京警方终于下定决心,突袭了奥姆真理教的总部。
麻原彰晃本人是在1995年5月16日被逮捕的。当时他一个人躺在只有40公分高的一个密室中,小便失禁,臭不可闻。
令人意外的是,对他的公审在一年之后才开始,而一审就审了整整十年。
在这场十年的审判中,麻原彰晃依靠装疯卖傻,申请过多次精神鉴定,并利用法律规则,由他的律师团队提出过多次上诉和各种拖延时间的要求。
直到2006年,日本最高法院才下达判决:包括麻原彰晃在内的奥姆真理教13名主犯,全部判处死刑——这是日本战后判决死刑犯最多的一次。
但因为各方面原因和阻挠,12年之后,直到2018年7月6日,麻原彰晃才和其他6名主犯被执行死刑(20天后,剩下的6名死刑犯被执行死刑)。
此时离“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已经过去了整整23年。
麻原彰晃被捕时40岁,大家以为这个恶魔很快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事实上,他直到63岁才伏法。
麻原彰晃的死和人们的记忆误区无关,完全是因为一个字:拖。
四、贝聿铭
贝聿铭这个名字,乍一听到,很多人也会觉得是上个时代的人物。
确实,贝聿铭是1917年出生的,但他相当长寿,享年102岁,是在2019年才过世的。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有三件代表作最为人熟知:
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卢浮宫扩建工程。
很有幸,三个地方我都去过,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卢浮宫的扩建工程。由他设计的卢浮宫美术馆大门,当初在公布方案的时候,就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会认为这种建筑会毁了这座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据说,当时有90%的巴黎人反对。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卢浮宫的时候,站在入口,立刻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感觉:
这座现代感极强的玻璃金字塔,其实是一个“时光机器”的入口——我们现代人从入口进去,就进入了卢浮宫里的古典世界。
后来我也了解到了贝聿铭设计的意图:
借用古埃及金字塔造型,采用现代材料玻璃,既能表现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
如今,这座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了卢浮宫的象征之一。
贝聿铭出生于广州,家族是苏州望族,他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并在1919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贝聿铭在18岁时去美国留学,并没有攻读他父亲希望他读的金融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建筑学。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也是中国工程院的外籍院士。
他有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为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明礼中国”。
五、亨利·基辛格
接下来说几个依旧在世的吧。
很多人都以为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已经过世了,但事实上,今年99岁的他依旧健在,而且还能时不时对世界格局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家有理由觉得基辛格是“上个时代”的人——如果他要“凡尔赛”的话,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经历:
“敢和主席亲握手,曾与总理饮茅台。”
“主席”自然指毛泽东,“总理”是指周恩来。
严格意义上说,基辛格不属于“见证一个时代”的人物,他至少见证了“两个时代”:
当年,他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以核心人物的身份全程参与了中美两个大国的破冰和建交。50年过去了,多少当初见证这个巨变的参与者已经都离世了,而基辛格却依然作为旁观者,看着中美这两艘大船又慢慢驶入了暗流涌动的海域。
但基辛格相对还没有被人遗忘,还是因为他对国际时局的各种观点经常被媒体引用,一直有存在感。
基辛格最近的一次上新闻,是在2022年5月27日——这天是他的99岁生日。在这一天,他被乌克兰“和平使者”网站列进了黑名单,理由是“他是俄罗斯的帮凶”,因为他呼吁双方尽快回到冲突前的状态——冲突爆发前,克里米亚还在俄罗斯手里。
所以,如果要找一个见证“中美苏(俄)三国演义”长达五十年的、依旧健在的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六、北岛
如果你知道一点朦胧诗,又不算太了解朦胧诗,可能就会问一句:
“北岛还在世吗?”
北岛先生当然在世。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北岛今年73岁,健康着呢。
但有些人为什么会有些吃不准呢?这是因为朦胧诗的一些著名的代表诗人,确实已经过世了,比如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比如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顾城……
所以有些人下意识地会觉得,写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种名句的诗人,应该也不在世了吧?
或者,你并不知道这句话是北岛写的?
七、伊丽莎白二世
这位想必也不用多介绍了。
虽然说她未必是健在的世界名人里最有名的,但她的那种气场,总让人觉得她适合在某个雨夜,倚靠在温莎城堡的某扇窗户前,拿着一杯红酒,淡然地说出《银翼杀手》里的那段台词:
“我目睹了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随时间消逝,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戈尔巴乔夫曾经出演过商业广告,我相信英国女王绝对不会。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相信应该是一个手机品牌的广告——用来宣传这个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
女王只需要轻轻举起手机,什么话也不用说,足够了。
最后说两句感慨。
其实看了上面说的那些名人,有些人可能有些唏嘘。
但其实你想想,每个人身边很可能就有让你唏嘘的人。
比如我的外婆。
我外婆出生于1931年,今年91岁了。就像前面所说,在如今这个长寿社会,91岁并不算特别稀奇,但如果你把一些历史事件嵌进她的人生中,就会觉得很不一样了:
她出生那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7岁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可能从广播电台中听到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转守为攻,也可能在报纸上看到过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而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她已经是个18岁的成年人了。
她过了而立之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在不惑之年知道了尼克松访华,而到了快要知天命的年纪,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她刚满周岁;中国人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夺金时,她53岁;中国人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时,她77岁。
她从“电话”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到现在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从“汽车”长什么样也没见过到现在可以坐飞机出国旅游,她拥有的人生阅历,其实比我们这些孙辈要丰富得多。
而我现在依旧能够见到她,和她聊天讲话,陪她一起散步,她依旧健康快乐地和我一起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里,仔细想来,难道不也是挺神奇的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历史长河是一视同仁的,川流不息的不仅仅英雄和名人的一生,也有我们普通小老百姓的一生。
一个时代的终结之所以有时会让人唏嘘,是因为你自己可能正好经历了这个时代,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但新的时代总是在不断诞生,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