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 (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原文标题:《【影像·23期】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张照片(2)》,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尼古拉·特斯拉人生的后半段,基本上都是住在酒店里的。


不少人曾以为,特斯拉晚年穷困潦倒,所以只能住在小旅馆里度日。


也不能这么说。


事实上,他住的酒店,是很多普通人未必住得起的:华尔道夫酒店,瑞吉酒店,宾夕法尼亚大酒店……包括之后的温德姆纽约人酒店,也是在纽约的一家地理位置优越的四星级酒店——当然,酒店的档次相对之前确实有所下降。


不过,特斯拉后来确实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酒店费用,所以华尔道夫和瑞吉酒店先后都“礼貌”地请他离开。至于宾夕法尼亚酒店,几乎是把他赶走的——他晚年迷上了鸽子


特斯拉不仅去广场上喂鸽子,还会把受伤的鸽子带回房间,让厨师给他做特餐,甚至会利用他的天才特长,为受伤的鸽子制作一套用于支撑它身体恢复的机械装置。


特斯拉自己自然是沉迷其中,并且把鸽子当成了他晚年最佳的伙伴甚至伴侣,但酒店和其他住客却怨声载道——窗台上(包括隔壁房间窗台上)都是鸽子粪,房间里都是鸽子羽毛……


所以他成了不受欢迎的客人。


其实特斯拉原本如果继续住华尔道夫酒店甚至更好的酒店,或者干脆给自己买下一幢大城堡,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人曾计算过,因为他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如果他申请相关专利,他很快就会成为全世界首富。


但他放弃了这份专利。


他的乐趣在于发明的过程和伟大的成果,至于赚钱,他不感兴趣。


最终,特斯拉搬到了温德姆纽约人酒店,虽然这家酒店比华尔道夫或瑞吉要差一些,但对特斯拉来说差别不是很大——他一样付不起房费。


他晚年的房费,都是他曾供职过的西屋电气公司为他支付的。但西屋公司也应该这么做,事实上他们做成了一项无与伦比的合算买卖:特斯拉放弃的专利,足以让公司起死回生,甚至赚得盆满钵满。


1943年1月8日清晨,在温德姆纽约人旅馆”3327房间,一名叫爱丽丝的女仆发现了一具躺在床上的尸体,那是尼古拉·特斯拉的尸体。


经法医检验,87岁的特斯拉确切死亡期间应该是1月7日晚上的10点30分左右,死因是心脏衰竭。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未必是特斯拉生前最后一张,但确实是他垂垂老矣的照片。


照片里,他面容消瘦,脸颊甚至凹陷了进去,头发稀疏,不出意外的话,牙齿应该也都没了。


但是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表情,他有自己的世界。




1968年4月4日的黄昏,一声沉闷的枪响,打破了孟菲斯城的宁静。


枪声是从一家叫“西布鲁尔”的廉价旅馆旅馆里传出的,但子弹射向的目标,却是离旅馆大约100米外的“洛林”旅馆的二楼阳台。


中枪的,是一个大约40岁左右的黑人男子,当时他正在阳台上和身边的两个助手讨论着什么。


中枪后的那名黑人男子立刻失去了知觉,被人紧急送往医院,但很快就在医院中去世。


在那名黑人男子被枪杀后的第一时间,孟菲斯城所在的田纳西州州长布福德·埃灵顿立刻命令4000名国民警卫队员开入城内,维持治安。与此同时,政府宣布对居民实行宵禁。


即便如此,孟菲斯城的一些地方,还是爆发了小规模的骚乱。


为什么那个人的被刺,会引来那么大的风波?


因为那个人不是一般人,他叫马丁·路德·金。


这张照片,就拍摄于马丁·路德·金站在洛林旅馆二楼,准备对公众进行一个小型演讲之前——这也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影像。


杀死马丁·路德·金的人叫雷,是一名退伍的士兵,但更是一个蹩脚的窃贼:


他曾因为偷窃一台打字机被抓获判刑入狱,而被抓的原因是他逃走时因为随身携带的银行存折掉了,弯腰去捡;出狱后他因为抢劫出租车司机再次被捕;再一次出狱后又抢劫一家洗衣铺,驾车逃跑时一个急转弯把自己甩了出来又被捕。在监狱中,他数次尝试越狱均失败,其中有一次是藏在一个电梯里,却忘记关电梯门……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1967年却成功越狱了,并且还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最后拿了一把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杀害了马丁·路德·金。


而且,杀人之后,雷就失踪了。


联邦调查局为此出动了3000名以上的探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捕此人,最终在三个月后,在伦敦机场找到了雷,当时他手里拿着的是一本贴着他照片,但写着其他人名字的加拿大护照。


雷随即被带回国,被判99年监禁。


1998年,得了肝病的雷到了弥留之际,马丁·路德·金的儿子德克斯特·金在他临终前拜访了他,并说了这样一句话:


“是政府杀了我父亲,不是你。”




1954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75岁了。


他过得并不开心。


这一年的3月,美国著名的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称爱因斯坦是“美国的敌人”


其实这一切从二战期间就有迹可循了。


作为领衔向罗斯福总统写信要尽快制造原子弹的人,爱因斯坦居然没有被列入“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名单。


这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资历或学识不够造成的。事实上,“曼哈顿工程”一开始圈定的31名科学家名单中,爱因斯坦的名字赫然在列,但是联邦调查局却以“爱因斯坦有共产主义倾向”,圈掉了他的名字。


当时爱因斯坦自己也不知道,作为声望和能力兼备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从1933年他由德国移民抵达美国开始,就已经被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胡佛列在“首要黑名单”之上


因为爱因斯坦对人权,对反战,对和平主义者甚至对社会主义者都表达过同情和支持,这些都是联邦调查局怀疑他的理由。


从1983年开始解密的联邦调查局秘密档案显示,对爱因斯坦的监控,自二战结束后开始变得变本加厉:爱因斯坦的电话开始被窃听,信件开始被私拆,甚至垃圾桶都会被人翻,还有几次被人闯进私宅搜查。联邦调查局甚至怀疑,爱因斯坦的住宅下有一条秘密电缆,爱因斯坦通过这条电缆用电报和莫斯科方面联系。


1950年,“麦卡锡主义”开始在美国盛行,美国移民局一度希望和联邦调查局联手,取消爱因斯坦的美国公民资格。


对于这样的待遇,爱因斯坦是愤愤不平的。


在1948年7月1日的一次晚宴中,爱因斯坦对波兰驻美国大使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想你现在应该意识到,美国再也不是一个自由国家了。我们这段谈话一定有人正在录音。这个大厅装了窃听器,我的住所也受到严密监视。”


麦卡锡宣布爱因斯坦是“美国的敌人”,而爱因斯坦也不甘示弱,1954年11月18日,爱因斯坦在《记者》杂志上发表声明,称自己不愿在美国做科学家,而宁愿做一个工匠或小贩


1955年,76岁的爱因斯坦留下了这张照片后不久,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逝世。


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悼词中说:


“他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于此地找到了自由的气息,为此美国人民深以为傲。”


而在联邦调查局的秘密档案中,爱因斯坦在1947年12月却做过如下声明:


“我来到美国是因为我听说在这个国家里有很大很大的自由,我犯了一个错误,把美国选作自由国家,这是我一生中无法挽回的错误。”


爱因斯坦去世后,遵照他的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


他的遗体火化,只有12个最亲近的人见证。


他的骨灰被撒进不知名的河里,没有坟墓,也没有立碑。


人们至今不知道他葬在哪里。




这不是邓稼先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但却是他生前和杨振宁的最后一张合影。


1986年6月,杨振宁特意来探望因直肠癌病重住院的邓稼先。邓稼先坚持要和自己从小到大的挚友合影留念。拍照时,他面容保持微笑——但嘴角边似乎还有一丝咳出的血迹没有擦干。


这不是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来看邓稼先了。


1971年,当时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受中国政府邀请,在离开中国赴美留学后,第一次回国探亲。


杨振宁下飞机后,中方接待人员问他想见什么人。杨振宁开了一份名单,第一个人的名字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不知道,自己这份怀念友情之举,无意中救了邓稼先。


周恩来接到杨振宁的要求后,立刻拍板,以“中央办公厅”的名义速招邓稼先来北京,就此将邓稼先从“造反派”的批斗中救了出来。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见面后,都是无比激动,几乎无话不说——之所以用“几乎”,是因为杨振宁知道有一个领域的话,是不能多问的。


在杨振宁回美国要从北京到上海转机,邓稼先在北京机场送他上飞机,都走上舷梯了,杨振宁实在忍不住,转身轻声问邓稼先:


“稼先,我实在还是忍不住想问,你可以不回答:我在美国听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有美国科学家的帮忙,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一愣,想了一下,回答:


“你先上飞机,我以后告诉你。”


随后,邓稼先立刻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周恩来,周恩来的回复是:


“可以说,如实说。”


于是,邓稼先连夜写了一封给杨振宁的信。那封信在杨振宁离开上海回国之前,就托民航专门送到了。


当时杨振宁正在参加一个饯别宴会,他拆开了专门送到的这封信,看到邓稼先在里面写着:


“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杨振宁当场泪流满面。


住院期间,恰逢1985年的国庆节,邓稼先提出,还是想去看一看天安门。


在得到批准之后,邓稼先如愿成行。看着天安门,他对自己年轻的警卫员说:


“到了2049年,我们国家建国100年了,肯定非常强盛了,到时候你可多要来看看我。”


1986年4月,邓稼先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还是强忍病痛,和于敏一起合作完成了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


在《建议书》上交之后,“邓稼先”这个隐姓埋名28年的名字,也终于开始解密。世人通过媒体的报道,终于知道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背后,有过这样的一个人


1986年6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签署任命,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同月,邓稼先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在病床前得到这份奖状的


一个多月后的7月29日,邓稼先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对妻子许鹿希说的:


“苦了你了。”


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


“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第三句,是对后人对嘱托: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去世时,只有62岁。


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


随后,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


“自此之后,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这一天,正是邓稼先逝世的十周年忌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 (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