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现在的孩子们,估计很难说出一套大家都读过的书了。但在我们那个时代,这样的书有不少,尤其是有一套科普读物。我们这代人,说你小时候从没读过它,可能性真的不大。
一
1896年1月10日,伊林出生于乌克兰。
伊林其实是他后来用的笔名,他的真名叫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
被中国人熟知的俄国作家有很多,很多人可以随口报出普希金、托尔斯泰、契科夫、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很少会有人能报出“伊林”的名字。
但是,伊林却因为自己写过的一本书的名字,影响过上亿中国人——这么说可能并不夸张。
伊林写这本书的时候是33岁,他想以一种“屋内导游”的方式,写一些科普的知识。所以全书分为六个章节:“自来水龙头”“炉子”“餐桌和炉灶”“厨房锅架”“碗柜”和“衣柜”。
在这本书里,伊林用生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疑问:“为什么用水来洗涤?”“为什么火柴会着火?”“为什么我们要吃肉?”“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全书一共只有5万字左右,回答了65个大家平时司空见惯却未必知道道理的“为什么”。
在给这本书取名字的时候,伊林想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伊林最终把这本书取名为《十万个为什么》。
伊林一生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比如《几点钟》《天气陛下》《大自然的文字》等等,这些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传到国内,影响了一代中国科普作家。
伊林于1953年去世,享年57岁。
他不知道的是,八年后,以他那本书名字命名的一套丛书,将在中国影响几代人。
二
1958年,30岁出头的曹燕芳从女儿的追问中得到了一个灵感。
曹燕芳当时是位于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三编室的一位编辑,也是一位妈妈。她的女儿每天都会追在她身后问各种问题:
“妈妈,为什么会下雪?”
“为什么星星会眨眼?”
“为什么鸭子会游泳而鸡不会?”
很多问题,曹燕芳也答不上来,于是她和同事们一起讨论之后有了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出一本书,专门来回答孩子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而这个想法,和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正好契合。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当时就有人提出了要编一套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科普读物的想法。1958年,“大跃进”开始,上海出版局代局长罗竹凤在总结了一年的上海出版系统工作后反思:
一年内上海出版的8600多种图书,不少是为了配合“三面红旗”的速成应景之作,缺乏真正内容质量扎实的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要出一套真正能达到科普目的,并且能被少年儿童所喜爱的科普作品,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
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低估了出这套书的难度。
原本大家以为,回答一些孩子的提问还不简单?出版社先是找了七名师范学校的老师来写,一写上手,发现要把问题回答得既全面精准又生动有趣,绝不简单。写稿一共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拿到稿子后,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使用——那些写出来的所谓“孩子们关心的问题”,都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回答也是按照教科书的规范来的,写作语言也像教科书一样。
辛辛苦苦写了一年的稿子不符合要求,怎么办?当时出版社副总编辑洪祖年还担任上海两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琢磨出一个办法。
既然要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就让孩子们自己提问!1960年下半年,1万份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油印的调查问卷下发到了上海几十所中小学和少年宫,问卷其实就一个问题:
“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
三个月后,大概七千份问卷被回收了上来。
一看到那些真正由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编辑们的眼睛都放光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为什么不能变成人了?”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冰棍为什么会冒白气?”
……
根据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提问,然后有的放矢地回答,又一次组稿如火如荼展开。
与此同时,确定这套书的名字这件事,也早就被摆上了日程。
当时编辑室弄了一块大黑板,把各种关于书名的候选都写在了上面,一共有20几个,其中包括《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等等,但最终,一个书名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本“物理”分册率先面世,因为心里没底,少年儿童出版社只首印了5000册。
到了第二本“化学”分册面世的时候,首印数就已经是2万册了。
之后,“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数学”“地质地理”和“动物”六本分册陆续面世,首印都达到了5万册。
八册书,1484个问题,105万字,这样的成套成体系的少年科普读物,以前闻所未闻。
一时之间,《十万个为什么》洛阳纸贵,轰动全国。
三
1961年的时候,叶永烈才21岁,还是个北京大学的大学生。
叶永烈当时在北京大学读化学系。在1960年5月的某一天,他忽然收到了一封来信,寄信人署名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曹燕芳”。曹燕芳写信给他,是有一些关于化学方面的问题请教,也想请叶永烈能用通俗易懂的话回答——因为回答是写给孩子的。
为什么要找到叶永烈?不仅仅因为他当时是北大化学系的,更因为他刚刚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表了科普小品集《碳的一家》,语言生动幽默,很适合给少年儿童阅读。
叶永烈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这一写,就写出个“主要作者”:第一版第一批的《十万个为什么》,一共947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个人就回答了326个,“化学”分册中的173个问题,叶永烈回答了163个。
当时的稿费标准是:回答一个“为什么”,就有5元的稿费,所以叶永烈一下子拿到了1600多元的稿费——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了。后来叶永烈谈恋爱,上门提亲,别的毛脚女婿都是提酒带烟,他拎过去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但叶永烈是自信的,因为当时能送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绝对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自1961年第一版问世后,短短三年时间里,8册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狂销580万册,并印成了朝鲜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等版本——考虑到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以及识字人口,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在1962年3月21日出版的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报道:
“许多人写信给少年儿童出版社,热情洋溢地称赞她,用‘爱不释手’来形容自己对这部书的欢喜。少年读者感谢她‘告诉我们知识,帮助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秘密’;有的人更把她称为‘不说话的老师’。”
196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坚决执行群众路线——<十万个为什么>是编辑干工作革命化的成果》,把《十万个为什么》上升到了“主动精神”和“群众路线”的高度。
同年12月22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给每一位来参加全国团干部代表大会的代表发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并且要求“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
而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风靡,更是带来了直接后果:至少有5000封信寄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上面是更多孩子提的更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年儿童出版社趁胜追击,在1964年推出了第二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扩充到了14个分册,其中数学1册、物理2册、天文1册、气象1册、自然地理1册、动物2册、植物2册、生理卫生2册等。大概收录了2000个左右的“为什么”。
而且相对于第一版,第二版的“审稿人”团队名单更加权威: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等大科学家都加入了队伍。
不过,在叶永烈的回忆里,由于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第二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虽然阵容更加“豪华”,涉猎范围更广,但也内容开始变得拘谨起来,并且强调“联系生产实际”,收录了一些可能并非是孩子本身会想到或思考的问题:
“西瓜能当炮弹吗?”
“食盐是炒菜吃的,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
……
尽管如此,第二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一面世就卖出了200万册。
但很快,发行数字就停滞了。
四
1970年,王国忠被上海工宣队的某个负责人“召见”了。
王国忠是当初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三编室的主任,后来他就被打成了“走资派”,剥夺了职务,参与劳动改造。
让王国忠“受宠若惊”以及倍感兴奋的是,工宣队负责人找他是要他做一件事:牵头出版第三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王国忠一度以为,《十万个为什么》在出了第二版之后,就不可能再出了。
1966年,就在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一年多后,作为畅销全国的书,先被扣上了一顶“帽子”:竭力鼓吹“知识万能”。
曾经有一本当时的小册子是这样描绘《十万个为什么》的“罪状”的:
“(该丛书)博得刘记黑司令部的干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杨尚昆、胡乔木、胡耀邦等的‘钦定’和‘赞赏’……《解放日报》以头版地位发表了题为《培养孩子爱科学》的社论。众所周知,为一本书而发表社论的只有一九六O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而《十万个为什么》竟能与之并列,且声势更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为受到批判,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三编室被撤销,所有编辑被送到上海市郊的“五七干校”种水稻,整个少年儿童出版社也被撤销,作为一个部门并入了上海出版社。
当时已经调任上海科教电影厂的叶永烈也“在劫难逃”——有天下班回家,发现已被人“抄家”,所有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和资料都被人查抄。在单位里,他也被人贴了“大字报”:《十万零一个为什么——质问叶永烈》。结果,他被下放“五七干校”,种了三年水稻。
而工宣队领导之所以要王国忠重新牵头编辑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全国书店闹“书荒”,无书可卖,相对还算“安全”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是有资格“进行修订”后再出一版的。
王国忠和老同事们又聚集到了一起,不久之后,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面世——共21册,三十二开本。
在这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重版说明”中,首先先对前两版做了批判:
“(前两版)存在不少错误,没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脱离三大革命运动实际,不少内容宣扬了知识万能,追求趣味性,散布了封、资、修的毒素。
……
这次修订重版时,删去了错误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新题目,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反映三大革命运动和工农业生产实际,反映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伟大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使科学普及读物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在书的内容上,每一篇开头基本上都要印上一段“毛主席语录”,而文章中也经常会用黑体字标出醒目的各种语录,比如在解释“零毫无内容吗”时就有这样一段话:“伟大导师恩格斯教导我们,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没有内容的。”
而在解释“什么叫比例尺”这篇文章的开头,还要加上这样一段话:
“许多红卫兵小将……跋山涉水战胜重重困难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心、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地方——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进行革命的串连。……小将们在长征中,常常用到地图。你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是什么意思吗?”
但即便如此,在那个年代,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问市后还是一销而空——大家都太想读书了,这套书成了“书荒”时代的主要精神食粮。
编辑曹燕芳后来还会经常收到大学生们的感谢:“多亏了有《十万个为什么》,我是看着这套书才能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
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发行量高达3700万册,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但是,有一些参与其中的编辑,晚年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曾参与过这个版本的出版工作。
五
1980年,叶永烈感到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十万个为什么》要出新版了。
后来少年儿童出版社重建,很快就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都提了一个要求:请尽快出新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
很快,以第二版为基础的第四版《十万个为什么》面世了。按叶永烈的说法是:“这次大修订,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第四版,走过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
第一批面世的第四版《十万个为什么》依旧是14册分册,包括一册数学、两册物理、两册化学、两册动物、两册植物、两册地理、一册天文、一册气象、两册医学,共计1919个问题。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从第四册《十万个为什么》开始,每篇文章都会署上作者的名字了。而且从发行角度来看,这一版开始采用一次性整套出版发行的方式,单册不再单独定价,所以开始使用硬纸板包装盒。
当时不少读者对这种整体包装盒留下了深刻印象:“满满当当的一纸盒箱子知识,光看封皮就感觉自己是个知识分子了。”
1993年,第四版本的10个分册“续编本”也面世,至此,这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一共为24个分册,又着手编辑10个分册的“续编本”,于1993年3月一次出齐,同前14个分册合在一起,至此,《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共计24个分册,共收录了3007个问题。
这一版本,一共卖出了3000万册。
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第五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加了一个括号:“新世纪版”。
这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把14个分册减到了12个分册,保留了“数学”、“物理”、“化学”、“动物”和“植物”,整合了其他分册,形成了新的六个分册:“人体科学”,“地球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科学”,总共收录了2460个问题,共300万余字 ,更新了将近三分之二内容。
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发售之际,年近花甲的叶永烈热情地参与了在各地的签售活动,而这一版的套装书外壳上,印了一句让无数人动容的话:“《十万个为什么》,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
六
2013年8月13日,韩启德的心情颇有些激动。
这一天,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上海宣布正式首发。韩启德作为中科院院士,是这一版本的总主编。
45年前,韩启德大学毕业后到陕西农村插队,曾经在当地农民家里看到过这套书,当时他很感慨:“在大家都不看书的那个年代,还有农民在翻《十万个为什么》。”
从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到第六版筹备,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岁月变幻,沧海桑田。
在这一版组稿前,少年儿童出版社照例发出了调查问卷,回收了3万多个孩子们的问题。
编辑们发现,以前孩子们可能会问一些简单问题,比如“饺子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水为什么到了100摄氏度就会煮沸”,而现在孩子们的问题是:
“为什么电脑键盘的26个字母是打乱的?”
“为什么牛奶里要加三聚氰胺?”
“为什么要给猪喂瘦肉精?”
“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还有几百个孩子一本正经问了同一个问题:
“我能穿越回清朝吗?”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孩子们也在不断成长——这种成长,既让编辑们感到有趣和欣慰,也让他们感到压力和责任。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从2008年起步,2013年完成,除了由韩启德院士担纲总主编外,还有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级科学家担任分册主编,115位两院院士组成编委会,来自全球各个学科的700余位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
全书一共收录了3438个问题,90%的问题与上一个版本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问题,科学家也做了新的回答,其中还有大约十分之一的问题没有设置标准答案,而是采取列出科学界不同说法的方式,给孩子们保留一个开放的空间。
关于第六版的发行数据,目前没有公开报道。
但早在2011年,即《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面世50周年之际,这套书的总发行量就已经超过了1亿册。
馒头说
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家有一套第四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到现在都能记得14个分册的新旧程度:“动物”和“医学”是翻得最旧的,几乎快要散架了,“天文”、“物理”和“化学”次之,成色最新的是“数学”,但即便如此,也是至少看过五遍以上了。
现在闭上眼,我还能清晰回忆起里面的很多内容,甚至配画:蓝鲸与亚洲象的对比,十级风速的分级图示,食物从口腔进入肠胃的路线图……
这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陪伴着我度过多少个勤奋的清晨,无聊的午后,睡前的夜晚,也为我构筑了多少瑰丽奇幻的梦境。以至于我看到第五版截止到2013年的发行数据,还有点吃惊:怎么只有720万册——尽管这个数据对图书销售而言已经是非常惊人了。
但事实确实如此:曾经几乎人手一本的国民级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很难重现当年一个版本就能卖几千万册数量的辉煌了。
但仔细想来,这也并不意外:在如今的时代,不仅仅是图书,各种各样的科普渠道和手段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孩子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打开搜索引擎,而不是去书架上翻《十万个为什么》了。
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的李远涛在新版本《十万个为什么》面世时,就坦承过这个事实:“要复制过去《十万个为什么》的辉煌,是不现实的,毕竟全中国人都读一本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反过来说,虽然时代和环境在改变,《十万个为什么》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它的成套性,体系性,权威性以及文学故事性,依旧是同一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也是它和互联网碎片式知识搜索的一个重要区别。
更重要的是,它确实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一个共同记忆。在这套书的启蒙下,至少到我现在的这代人,很多人凡事依旧喜欢问几个“为什么”,对新鲜事物依旧保持一种好奇和新鲜,并且会去努力探寻背后的原因——我相信《十万个为什么》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这份好奇和执着,我们也会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或许我们中的有些人会继续给孩子买《十万个为什么》,有些人也许不会,但这套书带给我们的启蒙,乃至对整整几代中国人带来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也是值得铭记的。
人生未必真的能有十万个为什么,但保持好奇的心态,保持探索的精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
谨以此文,表达对《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谢和敬意。
“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用这句话评价这套书,真好。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一亿册<十万个为什么>诞生记》(许志杰,《书屋》,2021年03期)
2.《“我是读<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尹传红,《中国科学报》,2013年8月16日)
3.《一套总发行量超过1亿册的书再问为什么》(龚海,《齐鲁晚报》,2011年12月12日)
4.《叶永烈与<十万个为什么>》(“澎湃新闻”,2020年5月15日)
5.《中国新闻周刊:十万个为什么——你问故我在》(钱炜,《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12月19日)
6.《数说“十万个为什么”》(宫春子,秦悦,《中国统计》,2020年01期)
7.《<十万个为什么>:政治浪潮中颠簸的科普传奇》(李响,《文史参考》,2011年21期)
8.《<十万个为什么>对少儿科普读物的启示》(赵晓,《出版广角》,2018年05期)
9.《王国忠:中国少儿科普编创的领军人物》
10.知乎词条《《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成为经典?》(“中科院之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