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提问:大师好,上周到现场听了您的分享,很受启发。尤其是您第三段分享的职场故事,给我感触很深。您提到老一辈人都特别看重“单位”这两个字,我的父母也是这样,总觉得能进体制内的“单位”是最好的一件事,不然总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您说您非常理解他们,我也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谓好的“职业”或好的“单位”其实一直是在变化的,比如有的职业以前是不存在的,但现在却很热门,而有的职业以前很好但现在却不好了,甚至消失了,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和选择呢?期待您的点拨。
回答:首先感谢你的信任,其次感谢你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点拨”肯定不敢当,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一下。我自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不妨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关于“职业选择”的演变史。
一
先从古代说起吧。
其实要说中国古代的职业演变和分类,可以说得很复杂,也可以说得很简单,因为有一句话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句典出北宋学者汪洙的《神童诗》,倒也不是纯粹赞美读书,而是想说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最高职业追求——唯有读书,才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
没错,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中国古代的职业自商周时期开始就逐步分出了“士农工商”四个大类,随着时代演变,又渐渐演化出了“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释道”,而“九流”原本是指学术流派的分类,后来渐渐被用来评判职业的高低贵贱。
来看看“上九流”:
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恰恰映证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佛祖和仙这种,都是存在于幻想中的,皇帝只有一个,接下来的就全是官了。
再来看看“中九流”:
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基本上还都在一个可以理解的范围,不过你看,“秀才”在中九流还是排在第一位,因为人家毕竟是“举人”的“预备役”嘛。
至于下九流,基本上就是社会底层了: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关于上、中、下的“九流”,也有不同的版本,各有些出入,但基本上大致范围都不差。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职业观,首推肯定还是“官本位”,这也和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整个国家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
二
1840年后,中国进入史学意义上划分的“近代”。
关于职业的演变,出现了几个有趣的变化。
比如,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宣布取消“科举制”,这也就意味着读书人传统的“入仕”之路被掐断了。不过,庞大的国家官僚体系还是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人才,包括新式学堂考试、留学生选拔、各种专门领域的专业考试,乃至议员选举等等,成为了做官的补充选拔途径——无论如何,做官还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
与此同时,历经千年的中国职业体系,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前所未有的职业。
比如“买办”。
在最早,“买办”指的是居住在广东十三行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居间人或代理人。从本质上说,“买办”就是经纪人,但处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下,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乃至后来发展成了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消失。
还比如,“律师”。
中国古代就有“讼师”这个职业,尤其是明清两朝,已成一专门职业。但“讼师”和现代意义上的“律师”还是有很大差别,主要只是代人写状纸,并提供一些简单的咨询,不仅收入不高,且多受人鄙视。
随着中国被强迫打开国门接触到西方文明之后,各个领域的诉讼案件也开始多了起来,现代意义上的“律师制度”——特别在称号上区别于“讼师”——也开始慢慢建立。当时律师作为稀缺人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还有就是一个古老但又发生一些变化的职业:教师。
一说起民国的教育,往往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观点:向往的人认为民国是教授们的黄金时代,那些大师们都享有极高的收入,受到各个阶层的尊敬;鄙夷的人认为民国的教育其实只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在“全民教育”这块做得糟糕至极。
其实两边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
一方面,民国的那些教授们确实是遇到了“好时代”,北大在蔡元培主政时,教授的起薪达到280大洋,像鲁迅这样的大师们拿得更多。而且不仅仅是在北大,当时中国的那些军阀们似乎都很热衷办大学,并舍得投钱。曹锟办的河北大学给教授们开的月薪也超过200大洋,张作霖办的东北大学甚至给教授开出了360大洋的月薪——总是要拿来做对比的是: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月薪是8块大洋,虽然日子有些清苦,但已经能够过日子了。
但另一方面,这些民国的大师们毕竟是凤毛菱角,他们拿高薪也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员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后来由于时局变化,往往一直还要遭遇欠薪。从数据来看,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率相当高,甚至逼近90%,这实在不能成为“民国重视教育”的证据,由此也可推出民国时期教师的整体待遇究竟如何。
事实上,中国人的识字率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开始稳固下来,是从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
三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当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农、兵、学、商五个职业大领域划分还是比较清晰的,而作为“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体现,当时能进工厂做一个工人,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选择。
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让人羡慕的职业,比如邮递员,又比如副食品商店的店员,包括公交汽车的售票员——这个职业恐怕是我们这代很多人小时候的一个梦想职业。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国的职业体系也随之进行了巨大的变革。可以说,大家对“好职业”的认知变化加快,观点也变得更多元了。
随便举个例子,“个体户”这个前所未有的名词,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了,很多人从最初的怀疑、鄙视、好奇,到后来争相“下海”,就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而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后者——中国的社会职业构成变化进一步加剧,甚至有些领域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夸张:
那些曾经令人羡慕的职业,变得冷门了,甚至消失了;那些以前闻所未闻的职业出现了,甚至变得抢手了。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到了2015年7月,新修订的一版将中国的职业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值得一提的是,与1999版相比,增加了9个中类和21个小类,原来的很多职业都消失了:
民用电报收发员,铅字排版工,修钢笔匠,补瓷匠,弹棉花匠,打蜂窝煤人……
同时,一批新职业出现了:大数据工程师,婚礼策划师,私人健身教练,快递员……
当时我自己也有困扰:究竟什么才是一个“好职业”?或者说,至少什么职业能让我终身做下去,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了一个道理:
只要你永远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保持敏锐感,做好准备,并且有行动力——那么,时代变革再剧烈,你也会发现并把握住适合你的职业。
五
对于我来说,这个机会来自于数字化时代,确切地说,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我曾经和不少人说过,面对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文科生有时候会很无力。
我一直说,其实我们码字人生活在一个最幸福的时代:以移动网互联网为基础,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一批内容创作平台,将以前的一些渠道统统都打破了,只要你爱写作,只要你会表达,你将非常轻松地得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展示平台。
从这个意义上说,狭义上的所谓“怀才不遇”在今天对码子人而言其实已经很难存在了——大量的机会都摆在你面前了,你还说你总是不发光,那么是否也该审视一下自己,真的是那块“金子”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成熟了。
六
上周末在青岛签售的“读者互动”环节,一位女生站起来提了一个问题。
她是一名已经工作三年的公务员,而且是在核心岗位,但心中始终有一些矛盾和挣扎:
总想在有生之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但同时也明白,自己的这个岗位是很多人羡慕的岗位,所以心情很矛盾。
我在回答她的问题之前,先说了一个媒体采访问我的问题——就是在这场签售会之前接受采访时问的。
问题是:“您是怎么看待‘斜杠青年’的?”
我的回答是:“第一,‘斜杠青年’当然很好;第二,‘斜杠青年’必然会出现且会越来越多;第三,以后恐怕很少会有不是‘斜杠青年’的人。”
其实道理很简单:以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为契机,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合作模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经千年的、我们所熟悉的诸多职业模式正在或已经发生变革,这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
一个人完全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发挥自己另一项能力和特长,乃至发展成第二甚至第三职业。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完全正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变革,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沟通这一层面,还体现在提供了各种工具,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播能力大大加强,触及层面大大增多。
七
最后,回到那位公务员小姐姐的问题:应该怎么抉择?
我觉得,如果自己还处于矛盾的状态,还没想好,那就不妨先别急着做出抉择。毕竟,体制内一直汇聚着中国绝大部分的精英人才,在这个平台上一样可以学到很多,一样可以做出很多精彩的成绩。
而另一方面,既然时代已经给你创造好了条件,不妨也可以做一个“斜杠青年”——当然,对于有些特殊的工作岗位,对于“斜杠”的内容还是要慎重选择的,但做志愿者,做阅读分享,做艺术指导这些,我觉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等到过了几年,自己有了经历,有了尝试,乃至有了积累,再做一次人生的职业选择,也不迟。
零零碎碎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几句吧:
时代在变,评判一个职业好坏的标准也一直在变,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这种变化的周期在急速缩短,但同时,“好”和“坏”的边界相较以往,其实是在变得模糊——或者说,各行各业的“好职业”正在越来越多。
在个人抉择方面,既不要墨守成规,但也不用太过急躁,太急于破釜沉舟,因为这个时代其实给我们创造了足以让我们前辈们羡慕的很多有利条件,让你可以有机会去尝试,去选择,去实践。
当然,天下从来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你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也取决于你储备了足够的能力和眼界。
“认清规则,提升自己,做好选择”。
最后和大家分享12个字,我觉得也适合用来作为对职业选择的规划。
当然,一切的一切,还有一个重要前提:要遵纪守法!
哈哈,这次聊天就到这里,感谢提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