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图

“不去被别人定义,不去被别人干扰自己的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恭喜你被录取!”

又一年美国本科录取季收官。当学生和家长们正端详录取通知书时,一张学费单也一同被邮寄过来,前一秒还欢欣的中产家庭,立马面露愁容。

前不久,20多所美国高校集体涨价——麻省理工学院学费涨至61990美元/年(人民币约45万元),斯坦福大学涨至65127美元/年(人民币约47万元),耶鲁大学涨至67250美元/年(人民币约48万元)。再加上同样上涨的食宿费,一年的开销至少约人民币60万元。

据USNews统计,美国私立大学学费在20年间上涨144%。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等多所学校即将迈入“10万美金俱乐部”。

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通货膨胀,留学成本上升。考虑留学问题时,性价比成为了重要考量因素。

留学生重金学成归国,加入就业大军,却发现光环逐渐褪去。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中,有5万多成员自嘲“海归”变“海废”,他们和国内毕业生一样,共同面对就业市场更严格的筛选。

2023年,青岛外卖员李某被小区保安员持刀捅伤,送医抢救无效死亡。后据媒体报道,这名遇刺外卖员曾去澳大利亚留学,花费百万人民币,其中有一半资金是父母借来的。

这一事件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留学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如今出国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留学百万vs月薪一万

Alex在美国读了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留美10年后回国了。

10年间,Alex在美国不同的城市学习生活,学费、住宿费等成本都在上涨,10年共开销约500万元。

她本科学习建筑专业,学制5年,硕士就读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这是一所世界顶尖设计学院,在2024QS全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排名中位列第四。Alex和同专业的同学都很努力,“很辛苦,大量熬夜,也大量掉头发”。

十多年前,Alex听从父母的建议赴美留学。她住在美国的寄宿家庭,一切都需要学习。

交通不便,Alex去最近的超市要走一个小时;饮食不规律,寄宿家庭是两个老人,经常没有人做饭,她只能学着韩国舍友的样子,从煮方便面学起……

毕业后,Alex在纽约找到了工作。在那里,一室一厅的房租就约达每月2.8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北京繁华地段两室一厅3个月的房租。

Alex一直想回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2020年她回来了。高学历的毕业生很多,竞争激烈,即便Alex毕业于全球顶级学校的名牌专业,依然不好找工作。

她所在的建筑行业主要依托于城市公建项目,一旦项目有问题,设计师将面临失业。设计圈的明星事务所也只能给研究生开5000元的月薪。

回国后,Alex面试了三轮,入职了一家国企,担任工程师,但月薪税后只有六七千元,加上年终奖,才能达到上海平均薪资水平。

据猎聘海外留学生调研数据,留学生回国面临的各项压力中,“国内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激烈”占比最高,为91.85%;“留学花费很多,担心薪资不达预期,很难回本”紧随其后,为39.86%。因此,有人戏称,过去留学是“镀金”,如今只剩“贴膜”。

家长也明白当下留学性价比及归国后的压力,在是否要送孩子出国的选择上,心态发生了变化。



近日,专注于国际教育的公号“谷雨星球”针对1500名家长发起了一次调查:20%的家庭表示,不考虑费用,想为孩子寻求更好的教育,这个群体比去年同期减少9%;44%的家庭表示有点犹豫;剩下36%的家庭则会寻找更具性价比的出国方案(去年为30%)。家庭选择更趋于理性。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一个家庭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送孩子留学,但他坚决反对“砸锅卖铁”去留学。“即便不是出国,为孩子砸锅卖铁做任何事,把他们放在绝对重要的位置上也是错误的,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受新冠疫情和签证签发影响,但中国仍是全球留学最大的生源国,只是增速放缓。

2018年前,中国曾是加拿大最大的全球生源国,2018年后,被印度取代。中国在连续7年保持30万人以上的赴美留学人数后,在2022学年跌破了这个数字,2023年赴美人数继续下滑0.2%,印度赴美留学率则大幅增长35%。中国也即将让出留美第一生源国的位置。

小众留学何以成为潮流?

“英美主流国家留学大势已去,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比如西方的围堵,留学环境的恶化。”陈志文说,“欧美国家是成熟社会,机会不多。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性价比高、友好,很多中国产业链向那边转移,懂中文和相关业务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其发展机会远大于西方。我建议大家可以考虑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最近,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企业全球化发展,留学生愿意前往全球各地留学。

Lydia就选择了一个东欧小众国家——爱沙尼亚,在塔尔图大学攻读第二硕士(以下简称二硕),方向是当代亚洲和中东研究。

(请将手机横向观看)



2022年最后一天,Lydia辞职了。

她从上海出发,乘坐飞机、大巴,辗转24个小时到达爱沙尼亚第二大城市塔尔图。

首先迎接她的就是漫长的冬夜。一天中,太阳只是短暂地冒个头,11点天亮,2点多天又快黑了。每天除了上课外,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黑暗中完成的。Lydia靠着和朋友相聚,去健身房,吃维生素D才扛过了冬天。

这个城市,华人很少,城市里没有一家中餐馆,也没有亚洲超市。她大多时候吃“白人饭”,比如胡萝卜、土豆和卷心菜。

她觉得人就像动植物,日照会驱散心结和抑郁,但相较于她曾在上海工作时的压力,大自然手下留情了。

Lydia曾在国内考过研,学习日语专业,毕业后工作4年,当日语教培网课老师。她不仅是授课教师,还需要负责运营、维护用户、销售等。

上午八点半上班,她几乎每天坐23点42分的末班车回家,有时到家已凌晨1点。2022年居家办公期间,她24小时待命。

比起毕业时,她胖了20斤,每天只能从镜中看到自己苍老的脸。“精神状态严重不好的时候会想,今天被车撞一下都比上班强。”

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博主分享小众国家的留学体验,爱沙尼亚一年学费4250欧元,房租一个月150欧元,一年总支出约合人民币7至10万元。她看了看自己的积蓄,觉得可以一试。

塔尔图大学的全球排名不高,在中国也没什么知名度,并非就业的加分项。Lydia向朋友介绍时,有的朋友没听过这个国家,有的不理解她的选择。母亲也不解,为什么要再读一个硕士。

Lydia读研期间曾在日本交换过一年,留学对她来说并不新鲜。她选择二硕,是为了自救。

从卫星地图上看到的爱沙尼亚几乎都是绿色,首都塔林被喻为“洗肺圣地”。打开宿舍的窗,Lydia就能看到、嗅到路边的树。她会与朋友到森林徒步,去欧盟国家旅行。节奏放缓后,她的内耗被治愈了不少。

提起小众国家的共性,在“豆瓣艰苦留学组”中,出现最多的词条是“便宜”“性价比高”“认可度低”……有人在希腊学考古;有人放弃美国本科的录取,到匈牙利读医学;有人在评论区征求建议,想去塞尔维亚读高中……

小众留学与当前兴起的新业态、新职业有关,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比如,近些年,中国去法国的留学生中,学习人文艺术与语言专业的比例最大,占40%左右。

而在意文凭及就业含金量的留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留学国家。CCG报告显示,在留学专业的选择上,曾经大热的商科类专业报名人数减少,主流专业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为主。

尽管小众留学是新兴趋势,但决定是否留学前,还应理性评估。“小众留学聚焦在相对较窄的领域,学习视野可能受限,就业发展前景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追求小众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自身兴趣与发展的平衡。”CCG报告中指出。

留学目的多样化

“钱肯定是很难赚回来了,我只对选专业这件事后悔。就留学而言,只能说它是一种体验,人这辈子都是一个体验。”Alex说。

有人留学是为了应届生身份,回国考公。智联招聘对于2022年中国“海归”就业调研数据显示,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考公热”,比2021年高出15.4%。

有人则是为了自己。2022年,67.6%的学生留学是为了“体验他国文化、生活,丰富个人阅历”,这一目的居于榜首。39.6%的留学生则认为“国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985/211/双一流高校学生呈下降趋势,从2019年的38%,下降到2023年的31%。

数据来源:新东方《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

注:中间环为意向留学群体计划出国攻读的学段

陈志文认为,留学最大的价值,不是经济层面的投入产出比,而是见世面,是格局。“见世面的价值直接影响我们的格局,了解世界丰富性之后,对自己的发展就会有更全面、准确的定位。”

读第一个硕士时,Lydia曾想象过30岁的人生:有家庭、孩子,有车子、房子,也有自己的宠物。如今,除了宠物外,她一个都没实现。真正站在30岁的节点,她发现,这些只是给自己布置的任务。“如果自己没有想好,只能在他人圈定好的人生轨迹中痛苦。”

比起学历和应届生身份,Lydia身边的文科留学生,更重视新的人生体验,“想办法生活得开心一些”。

Lydia刚刚申请了去斯洛伐克做交换生,拿到了波兰农场的实习通知书,寻求新的人生解法。“不去被别人定义,不去被别人干扰自己的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