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肺炎支原体感染每3到5年就迎来一个高峰期,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有医生表示,孩子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免疫力较低的成人也会感染。


新冠疫情结束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所增加,不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流行特点、流行周期被打乱。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如流感高峰往常是在12月到1月更多,很少在2月以后出现,而如今的流感高峰则出现在3月。


可见后疫情时代,很多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正面临着新挑战。


在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上,目前首选的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常见的有阿奇霉素等。不久前,阿奇霉素遭抢购出现缺货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很多家长的焦虑。


同时,对阿奇霉素耐药性问题的讨论又让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比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并困惑于这些药物的用法。多地疾控部门陆续发文提醒市民,若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勿盲目用药。


那么,支原体肺炎都有什么症状?该如何预防和治疗?本文将从支原体的发现讲起,带领读者了解这种特别的微生物。


从被错用的名字,到被误解的分类


人类与支原体的共存可能有很长的历史,但对这种微生物的认识仅仅是近百年的事情,并且中间经历了许多曲折。


支原体的英文名是mycoplasma,由希腊语词源的μύκης(fungus,真菌)和πλάσμα(formed,形成)组成。这个词最初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阿尔伯特·弗兰克(Albert Frank)于1889年提出的,用于描述因类真菌微生物渗透而导致的植物的细胞质状态改变的情况。


之后,瑞典植物病理学家雅各布·埃里克森(Jakob Eriksson)于1897年使用mycoplasma一词表示入侵植物的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与其宿主细胞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其最初的含义相比已有所改变。1929年,波兰微生物学家朱利安·诺瓦克(Julien Nowak)在分类学上用这个词为牛胸膜肺炎的病原体命名,表示一种在显微镜下可见,并且可以通过能阻隔细菌的过滤器的微生物。


此后,“支原体”的英文名mycoplasma就用来作为这一类微生物的名称了。


既然支原体可以从阻隔细菌的过滤器中滤过,说明它的体积十分微小(如下图)。但碍于当时技术的限制,这种微生物的内部结构等难以进一步看清,因此支原体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病毒。


电子显微镜下的艾可立氏支原体(右上角的球形)与一种杆状细菌(左)的尺寸对比。来源:Razin, Shmuel, and Leonard Hayflick. "Highlights of mycoplasma research –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Biologicals 38, no. 2 (2010): 183-190.


20世纪4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门罗·伊顿(Monroe Eaton)及同事从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痰组织中分离出了致病因子,他们连发了三篇论文讨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因以及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的特性。为了纪念伊顿分离与鉴定的努力工作,这种微生物用其名字命名为“伊顿因子”(Eaton agent)


之后的十几年里,微生物学家逐渐证实了“伊顿因子”就是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致病因子,并且发现了这类肺炎与其他肺炎的鉴别诊断方法,进而掌握了其流行病学特点。


不过,尽管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展,对于这种微生物“伊顿因子”的性质仍停留在“病毒还是细菌”的争论之中。前面提到,这种微生物体积很小,能通过病毒过滤器;加之不能在普通培养基和琼脂上培养,因此多年来都被视作一种病毒。


支原体到底是什么?


直到20世纪60年代,微生物学家使用鸡胚组织以及动物血清成功培养出“伊顿因子”的菌落,发现其具有独特的“煎蛋”型菌外观(如下图所示)


图2 肺炎支原体菌落的外观。图片来源:Saraya, Takeshi. "The history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7 (2016): 364.


根据这一微生物的体积大小、菌落特点、临床症状、染色情况以及对抗生素和一些化合物的反应,微生物学家推断这并不是一种病毒,而是一种支原体类胸膜肺炎样病原体。


1963年,“伊顿因子”被重新归类为支原体下的一种,名字也改为了“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之后随着对支原体的超微结构、细胞膜、基因组和代谢途径的认识不断深入,支原体被认为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独特微生物,并且是目前自然界所发现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生物。


(注: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它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和古细菌等。)


那么,支原体到底是什么呢?


以近期常发的支原体肺炎的“罪魁祸首”肺炎支原体为例,它的“身份证”是这样的:柔膜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的分类。图片来源:Facep, Michael Joseph Bono Md. n.d. “Mycoplasmal Pneumonia: Background,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从形态上来说,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球形微生物,体积微小,构造简单,细胞内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缺乏细胞壁这一特点,导致支原体对青霉素等以细菌细胞壁为作用靶点的抗菌素有抗性。


支原体的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Volz, Ann-Cathrin. 2023. “Mycoplasma Contamination – How to Deal with the Invisible Enemy?”BMG LABTECH GmbH, May.


在自然界中,支原体十分常见,但会造成人类疾病的主要包括解脲支原体和肺炎支原体等,前者会导致成人泌尿生殖道感染,后者会引起上呼吸道疾病、支气管肺炎等。


支原体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图像。能看到细胞内的DNA链(细线)和核糖体(深色颗粒)。图片来源:Razin, Shmuel, and Leonard Hayflick. "Highlights of mycoplasma research—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iologicals 38, no. 2 (2010): 183-190.


为何支原体肺炎的儿童发病率远高于成人?


近期频发的支原体肺炎,其全称应该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指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了符合传播习惯,本文其余地方均采用“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在5-20岁人群中最为常见,常发于夏末和秋季时期。


肺炎支原体的主要细胞毒性是局部破坏呼吸道上皮组织和细胞结构,从而引起呼吸道症状。


大多数患者的感染较轻,主要症状包括咽喉痛、咳嗽、头痛、无力、发热等;若5岁以下儿童感染,还可能出现打喷嚏、鼻塞、喘息、腹泻等症状。


与普通感冒相比,支原体肺炎咳嗽较为剧烈,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肺部早期体征可能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由于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关系密切,因此气管支气管炎以及肺炎在儿童感染者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成人。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后简称《诊疗指南》),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


《诊疗指南》对阿奇霉素的使用方法分轻症和重症作了详细说明:


轻症:


根据患儿体重,每千克对应10mg阿奇霉素/天,3天一个疗程,必要时可延长至5天;一个疗程结束后,停4天再进入下一个疗程。


或者第一天按照每千克对应10mg阿奇霉素,之后每千克对应5mg阿奇霉素/天,连用4天,即5天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停2天再进入下一个疗程。


重症:


阿奇霉素静脉输液,每千克对应10mg阿奇霉素/天,7天左右为一个疗程,间隔3-4天后开始第2个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多为2-3个疗程。由静脉转换为口服给药的时机为患儿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


另外,《诊疗指南》特别提醒,对婴幼儿,阿奇霉素的使用尤其是静脉制剂要慎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后72小时,根据体温情况等初步评价药物疗效。


如果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有耐药性,《诊疗指南》也提供了替代药物的选择,包括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但这两类药物都对儿童和青少年存在一定不良风险,因此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后使用。


一般来说,支原体肺炎治疗时间至少需要两三周,有些家长看孩子几天还没好,没有达到治疗预期效果就开始着急。虽然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来势汹汹”,但目前对支原体和支原体疾病已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且医生也会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最后,关于支原体肺炎的预防上,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疫苗,但可以增强预防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 家中常通风;


  •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 用过的纸巾扔到垃圾桶里,避免随意丢弃;


  •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 使用酒精湿巾、喷雾等为手部消毒;


  •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提高身体免疫力。


参考资料:

1.Krass, Conrad J., and Max W. Gardner. "Etymology of the term mycoplas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3, no. 1 (1973): 62-64.

2.Razin, Shmuel, and Leonard Hayflick. "Highlights of mycoplasma research—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Biologicals 38, no. 2 (2010): 183-190.

3.Saraya, Takeshi. "The history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7 (2016): 364.

4.Facep, M. J. B. M. (n.d.).Mycoplasmal pneumonia: background,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 (ID:zhczyj),作者:韩明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生),编辑:王乙雯(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