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用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各方一方面高度关注,将其视为可能带来划时代影响的发展新契机,纷纷加大投入与布局力度,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国意识到此轮革命不仅会决定未来国家竞争力,甚至会重塑国际力量格局,谁也不希望被“甩在身后”。
尤其是自ChatGPT以来,美国不断制造通用式人工智能的新爆点,各方在目不暇接的同时,关于“智能鸿沟”加大的恐慌与担忧更加严重。相关国家担心在AI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可能会损害本国安全与发展利益,亦开始以“主权人工智能”(主权AI)为名发展本土AI系统及保护措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所谓“主权人工智能”的热潮正在涌现。
一、一个重大机遇
综合各方观点与相关表述,所谓“主权AI”是指各国利用本土语言、文化、历史建立本土AI系统及基础设施,以满足本国特定生产需要、掌控本国数据及情报安全、防范他国“AI入侵”的需求。今年2月份,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迪拜世界政府峰会上更是明确呼吁“主权AI”,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各方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并迅速获得业界及一些国家政府高层响应。事实上,一些国家已经以此为抓手开始谋篇布局。
比如欧盟,与其一贯走“自主”技术的逻辑一致,欧盟十分重视从主权角度关注AI发展。欧盟在AI领域率先推出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治理法》抢抓AI治理主导权后,继续转战布局主权AI领域,以期实现技术、治理双赢。德副总理罗伯塔·哈贝克称,“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自己的主权想法非常重要,如果欧洲有最好的监管,但没有欧洲公司,我们就没有赢得太多。”
藉此,欧盟各国纷纷推出本土AI大模型计划,如法国人工智能公司Mistral紧抓“主权AI”风口,推出了精通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的多功能大模型“Mistrall8x7B”;荷兰政府则为保护本国数字主权、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及价值观、遵循本国文化规范,宣布投资1.35亿欧元开发本土开放式大语言模型GPT-NL。
又如印度,也旗帜鲜明地提出类似看法。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长拉吉夫·钱德拉塞卡曾公开表态称,“我们已下定决心,必须要有自己的主权人工智能。”为此,印联邦政府宣布推出预算12.5亿美元的“印度人工智能计划”,旨在为公私营合作创建的“主权AI”计算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及印度本土数据。印度最大国家银行浦那则尝试在金融领域开发本行专属的大语言模型,确保掌控印本土金融数字主权。
再如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国家积极推出本国AI发展战略,同时豪掷数百亿美元投资OpenAI、英伟达等大型科技公司,意欲引流AI顶尖技术,将中东打造为“全球AI中心”。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奥马尔·苏丹·奥拉玛更是高度赞同黄仁勋所称的“主权AI对世界领导来说都是个重大机遇。”并称“这就是阿联酋积极致力于创建大语言模型和提高算力的原因”。
印度尼西亚Indosat公司则宣布与英伟达合作,携手开发印尼主权AI基础设施,巩固其全球AI革命前沿地位。新加坡宣布开启以本土文化、价值观、规则规范培育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计划”,应对“发展主权人工智能的战略需要”。
二、牢守数字防线
总体而言,相关国家重视“主权AI”背后的现实逻辑仍然是不变的发展与安全关切。一直以来,随着中美等AI大国竞争白热化,尤其是美国在AI领域的突飞猛进,各国开始担忧若未来AI发展主权旁落或将招致的“数字殖民”、关键供应链制裁、西式思潮渗透等风险,争先抓取“主权AI”发展机遇,牢守本国数字防线。
一是担忧所谓“数字殖民”风险。相较以企业主导实现技术突破的传统AI,“主权AI”主导权则在政府手中,有效保障了政府对本国AI系统及其产出情报的控制权、所有权、管辖权,还可避免他国AI系统恶意渗透本国市场,窃取敏感数据。
同时,政府牵头利用本国语言、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数据训练的AI系统,既可抢占非英语领域生成式AI蓝海,又可使其适配本国国情及价值观,有效吸引本国及本语种用户使用,且用户使用数据还可反哺AI训练,提升本土AI模型竞争力。
二是对全球AI供应链的稳定充满不确定性。主权AI不仅是技术和人才之争,更牵扯到数据安全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关键供应链稳定等。巴西学者卢卡·贝利更是发文称:“人工智能主权应为南半球国家政策优先事项,以免本国遭受外国监管、制裁、供应链破坏等影响。”兼之AI技术已逐步具备影响国防、基础设施管理、医疗保健、法律司法等关键领域的能力。加之美国凭借在AI领域一家独大地位,常态化联手盟友肆意对他国实施芯片、网络、云计算等关键供应链制裁。
三是价值观与认知战的疑虑不断上升。目前全球主流生成式AI模型均以英文数据为训练素材,其生成结果深受西方主流思想或偏见影响。若将西式AI引入本土使用,或将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此基础上,若任凭美国主导全球AI市场,并将ChatGPT等美版生成式AI推广至全球,美国必将大肆向他国单方面灌输美式价值观并开展认知干扰,不断将“美国第一”的思想从科技领域向文化、教育领域传播蔓延,进而对各国引导国内思潮构成障碍。已有迹象表明,美国正积极利用新兴技术与应用不断更新认知战手法与手段,加强对相关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大打认知战。
三、“主权”会否旁落?
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还处在发展初期,尤其是通用式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实际进程受制于技术、应用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权AI”的理念与实践对于该进程无疑也有着不忽视的影响,现在评价其利弊为时尚早,但从技术与应用本身的发展逻辑来看,一些可能的现实影响已经“有迹可循”,但对于未来发展实效还存在较大疑虑。
从各国的角度出发,发展“主权AI”可以理解甚至有一定必要性,但实际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甚至会不会适得其反?正如IBM首席执行官阿温德·克里希纳所言,“每个国家都应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主权能力,并将其用于不愿被他国涉足的领域。”
虽然黄仁勋也大力提倡“主权AI”,甚至英伟达联手甲骨文顺势推出旨在服务各国构建“主权AI”的“AI工厂”,协助各国直接在本土设备登录英伟达云平台后访问超过100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服务。各国可跳过硬软件设备购买流程,本土部署适配自身需求的AI系统。如果该平台能够如预计那样发挥作用,的确可能降低开发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中国家因AI技术落后,AI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成本高等,难以独立发展“主权AI”的难题。
但是各方又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现实,当前,美企在人工智能硬软件领域均处领先地位,依赖于其开发平台,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技术路径。如日语大模型Swallow等,均为以美国的Meta公司的开源Llama 2大模型为基础研发。
同时,美国对最新版本AI模型算法采取保密措施,各国利用美国基础模型“本土化”中,难防美国在底层算法留有漏洞,借机窃取本国机密数据等,严重危害本国数据安全。兼之发展中国家虽可借助“主权AI工厂”等平台发展本国AI系统,但仍需向英伟达大量购入芯片或付费使用该平台,加之技术标准规则等仍握于美西方手中,最终各国很有可能仍将深陷美AI全产业链控制之中。
那么,从长远看,到底是帮助了这些国家实现“主权AI”,还是带来更严重的“依赖性”而丧失“主权”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四、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还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是未来数字生态是否更加良好,以及“智能鸿沟”会缩小还是扩大?比如各国在发展本国主权AI时,势必会在技术、芯片、基础设施、知识产权等方面展开竞争,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数字生态系统会更加碎片化?同时,各国AI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全球AI竞赛,美欧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势必会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智能鸿沟将不断加深。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担忧,“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性努力增加人工智能的可及性。我们需要弥合数据鸿沟,而不是加深数据鸿沟。”
如果再从发展实际来看,还有专家对于“主权AI”是否会加剧能源消耗等问题表示担忧。要知道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耗电量极高,仅ChatGPT每天就需消耗超过50万千瓦时的电力,堪比中国5.1万个家庭每天的用电量。
对此情况,业界人士及学者均发声警告。如马斯克称,“芯片短缺的情况可能已经过去,但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正在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扩张,明年全球将面临电力和变压器供应紧张的问题。”而据荷兰数据科学家亚历克斯·德弗里斯的研究,到2027年,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每年将消耗85至134太瓦时的电力,约等于阿根廷、荷兰和瑞典各自一年的用电量。长此以往,AI发展势将对国家电网负荷、电力资源等造成巨大压力。
同时,AI训练亦将“抢夺”国内水资源,一是耗水量大,一座AI训练中心一天的用水量便已高达401吨水,相当于十万个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二是水质要求高,顶尖AI设备还需超纯水对机器冷却,如ChatGPT3回答一次问题便会消耗10毫升超纯水。
鉴此,在核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还未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前,“主权AI”将对各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源产生巨大消耗,甚或破坏长期以来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问题的努力。
总而言之,“主权AI”的理念与兴起有其一定的现实发展逻辑,势必会对未来AI进程带来深远影响,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 (ID:zhczyj),作者:李艳、范晓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所),编辑: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