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拉拢盟友共同进行芯片出口管制视为在芯片领域对华竞争的“杀手锏”。但是,美国施压盟友组建“排华芯片联盟”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其间还充斥着“漫长而痛苦的对话”。

美国搞“芯片排华”,违背了世界各国的战略利益和产业发展需要。目前,美国盟友反对搞“排华芯片联盟”、呼吁加强对华芯片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大。也有声音认为,美国低估了中国芯片的发展创新速度,组建“排华芯片联盟”是无用的举措



英特尔将代工微软高端芯片。图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舞者在活动上表演(2024 年 2 月 23 日摄)新华社 / 路透


文 | 李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周宁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盟友集体抵制

美国单打独斗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力不从心,于是对日本、韩国、荷兰、德国等盟友祭出“直接产品规则”等长臂管辖举措,派出高级官员胁迫各国追随美国进行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这种践踏盟友经济和技术主权的做法,与它们的芯片产业利益和国家战略方向相抵触,因此遇到盟友的集体抵制。

韩国尝试同美国的芯片遏华战略保持距离。

根据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等人的规划,美国的芯片遏华战略旨在把美国打造成全球唯一的芯片设计、制造强国。然而,该目标同韩国的芯片发展战略产生了冲突。拜登政府的芯片遏华战略一启动,韩国就通过并实施《半导体特别法》和“K-半导体战略”等来对冲美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试图改变芯片产业生态的战略举措,以防范自己成为美国芯片遏华战略的牺牲品。

韩国也认为,美国组建的图谋加强对华芯片封锁的所谓“芯片四方联盟”等组织不符合韩国的战略利益。韩国外交部官员称,比起“规则遵循者”,韩国要成为“规则制定者”才能受益,并表示韩国可成为该组织和中方沟通的桥梁,这有助于“消除中方误解”。

美国迫使韩国成立若干讨论芯片出口管制的工作组,但韩国至今没有出台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规定。

日本未沿用长臂管辖举措。

2023年6月,时任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宣讲日本芯片战略时称,日本芯片补贴力度将和美国对等,以免在美国重塑芯片产业生态时掉队。

日本国内也有政治力量希望政府不要附美遏华。比如,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公明党针对美国推动日本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图谋强调,日本经济安全保障相关立法必须确保企业经营自由,并提出出口管制应与国际规则保持一致,敦促政府不要出台对华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

2023年初,美国、日本、荷兰达成所谓共同对华出口管制“三方协定”后,日本自民党议员表示,尽管日本与美国达成了协议,但日本会采取比美国更温和的限制措施。一些日本芯片企业也表示,政府并未提出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的要求。迄今,日本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并未沿用美“直接产品规则”等长臂管辖举措。

欧盟方面,成员国保护技术主权、维护芯片出口管制独立性的战略意志更强。

荷兰承受着来自美国的重压,要求自主进行芯片出口管制的呼声较大。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施赖纳马赫尔多次表示,荷兰不会“完全照搬”美国限制对华芯片出口的措施,需要在欧盟统一框架下制定出口管制政策,以强化出口管制政策的自主性。荷兰智库克林根达尔研究所认为,盲目参与美国对华竞争容易伤害欧盟芯片产业,欧盟应加强与亚洲国家技术合作,应对过于依赖美国的技术风险。

德国总理朔尔茨2024年4月16日访华时明确表示反对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2023年以来,德国已经多次拒绝美国提出的对华涉芯化学品、光学工具出口管制要求。美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加码以来,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德国半导体材料供应公司默克等都宣布将加大在华投资和研发。

2、业界强烈反对

美国指望盟友参与其芯片遏华战略的背后,是美国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企图独占芯片产业控制权的图谋,这不仅会损害盟友芯片产业的眼前利益,更会削弱其芯片产业竞争力,因此引发了盟友芯片产业界的强烈反对。

韩国芯片产业明显受损,多次表达对美芯片遏华举措的不满。

美国颁布芯片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前,并未与韩国充分沟通,已经让韩国芯片产业吃了大亏。比如,韩国企业SK海力士斥巨资收购了英特尔在中国大连的芯片工厂,随后美国就出炉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和《芯片和科学法案》禁止在华工厂升级设备和扩产,这使SK海力士成了美国芯片企业及时止损的“接盘侠”。

韩国芯片企业在中国有大量资产,其存储芯片的一半产能都在中国。美国多次收紧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后,韩国存储芯片企业的中国工厂首当其冲。它们认为,其中国工厂不能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和扩产,将让竞争对手美国的美光公司获得“不公平优势”,进而质疑美国组建“排华芯片联盟”内含谋求美芯片企业对韩竞争优势的阴谋。2023年7月,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刊文认为,美国制定的芯片遏华政策要想让盟友信服、跟随,需要拿出这些政策并非伤害盟友、服务美国商业利益的证据。

日本芯片产业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美国收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也给日本芯片产业带来了损害,日本存储芯片制造商铠侠营收大幅下降,退出了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计划。中国市场占了东京电子销售额的1/4以上,美日荷达成所谓“三方协定”后,该公司将年营业利润预期下调了近25%。《日本经济新闻》称,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成法当天才确定对华出口管制条件,导致日本企业无从准备,只能被迫缩减中国业务,直至丧失其一直依赖的巨大中国市场;而美国对日本企业突施“冷箭”的举措,也让日本芯片业难以相信美国。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日本是屈从美国压力对华进行芯片出口管制的最大输家:相比于荷兰,日本追随美国的损失更大;与中韩在存储芯片领域存在竞争不同,中日芯片产业互补性更强,与韩国相比,日本参与美国芯片遏华战略对本国企业来说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实际上,美日芯片产业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日本对美国竞争对手仍维持40%的收入来自对华出口心知肚明,因此不愿停止芯片材料对华出口,以避免给美国企业留出赶超机会。自2023年至2024年2月,日本芯片制造设备和光刻胶等材料对华出口均保持在高位,未追随美国切断对华出口。

欧盟成员国不满美国“双标”立场。

自2018年起,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等人就轮番施压,要求荷兰停止对华出口不同先进程度的光刻机,荷兰则对美国允许本国企业对华出口、禁止其他国家对华出口的“双重标准”强烈不满。荷兰芯片制造设备公司阿斯麦首席执行官温宁克称,阿斯麦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只占总额的15%,而美国芯片设备供应商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占其总额的25%,美国政府要求阿斯麦做出“牺牲”是不公平的。

3、无用的限制措施


2023年8月,一家受美国制裁的中国公司发布了一款智能手机。美国及盟友普遍评估认为,这款手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已能够自主量产先进芯片,突破了美西方对中国芯片的“围剿”。

事实上,美国战略界早已形成共识,认为美国即使联合盟友共同实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最多也只能延缓,而不能停滞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进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和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联合撰文称,美国正在输掉芯片竞争,中国正在芯片供应链上形成持久优势,在基础技术方面取得美国难以匹敌的突破。

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温宁克公开质疑美国敦促荷兰通过限制对华出口的新规定是否有意义。他认为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制是一个错误,相关“脱钩”举措不会成功,只会使中国开发自己芯片设备的努力提速。

2024年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项对全球企业家的调查也显示,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很快就会突破美国及其盟友现行的芯片出口管制。

中国芯片技术的持续进步,使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叙事——只需付出有限的代价,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就能让美国保持芯片产业全球领导力——逐渐失去了可信度。

在美国国会重新评估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政策长期影响的同时,美国和它的盟友中要求放弃对华出口管制,加强对华芯片合作,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声音正不断增大。比如,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会长约翰·诺伊弗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美国企业必须在那里开展业务才能实现持续增长和创新,保持领先于全球其他竞争对手的地位。他还表示,出口管制政策将对美国芯片行业造成持久伤害。英伟达公司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称,鉴于中国约占英伟达相关产品营收的20%~25%,限制对华出口将导致英伟达等美国企业永久失去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市场参与竞争的机会。阿斯麦副总裁普克则表示,一些推动芯片“脱钩”的国家最终会认清在芯片上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