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姆代尔工厂首次公开展示了其为美国空军研制的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引发了巨大关注。



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


这不仅是全球30年来第一种全新研制的轰炸机,而且美国空军对该轰炸机的采购数量高达100架以上,未来将全面取代现役的B-52H、B-1B、B-2A三款战略轰炸机,一统江湖。



2017年7月19日,图-160轰炸机亮相莫斯科航展。

除了美国的B-21,俄罗斯也在生产图-160战略轰炸机的改进型图-160M,并且还在研发新的隐身轰炸机PAK DA。印度在2020年公布的印度空军2030年规划中,也提出要发展无人的隐身轰炸机。

为什么大国对于轰炸机如此看重?

轰炸机有什么重要性?发展轰炸机有哪些影响因素?

文 | 石宏 《舰载武器》执行主编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让会飞的“铁鸟”去作战

飞机发明不久,当时的各大军事强国就马上想到了让这种会飞的“铁鸟”去作战。最先出现的是侦察机,紧跟着就是轰炸机。

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同年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驾驶一架经过改装的单翼侦察机向土耳其军队头顶上投下了4枚重约2千克的榴弹,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这却是人类战争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架命名为“伊里亚·穆罗梅茨”的双翼轰炸机装有3-5挺机枪,最多可载弹522千克,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轰炸机很快就得到了应用。同年12月,俄国用批量生产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飞船大队”。1915年2月15日,俄军轰炸机首次空袭波兰境内的德军目标。

整个一战期间,轰炸机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尤其是从1916年5月25日开始,德国空军使用“戈塔”轰炸机对英国首都伦敦以及东南部城市和港口进行的轰炸,让英国损失惨重——大量人员伤亡,城市遭到巨大破坏,工业大幅减产,英国人称其为“戈塔”式灾难。而德国人的轰炸行动,也催生出了“战略轰炸”这个词,并且迅速传遍全世界。

到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在总结一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空军战略理论,并成书出版,这就是著名的《制空权》。杜黑指出:

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

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而陆、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

空军夺得制空权后,随之对敌国行政、经济中心以及其他城市等重要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胜利。

很明显,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十分推崇战略轰炸,并且极为强调空军要将重型轰炸机,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战略轰炸机作为发展重点。

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并没有在自己的祖国受到推崇,却在英国和美国开花结果。英国的特伦查德、美国的米切尔都深受杜黑理论的影响,并根据各自国情提出了各自的空中作战理论。比杜黑幸运的是,英美两国都没有忽视特伦查德和米切尔的空中作战理论,并为此大力研发新型轰炸机,组建庞大的轰炸机部队。

2、进入发展巅峰时期

二战爆发后,交战各国都投入了大量轰炸机,执行战略和战术轰炸任务。在战略轰炸方面,英美两国对德国近5年的战略轰炸(美国陆军航空队是从1942年8月开始对德战略轰炸的,在此之前是英国单独对德战略轰炸)以及美国在二战后期对日本进行的近一年战略轰炸最著名,效果也最明显。

在对德战略轰炸过程中,英美共进行了44.4万次轰炸,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护航战斗机268万架次,投弹270万吨。美国损失飞机1.8万架,英国损失2.2万架。德国损失飞机57385架,造成德国平民伤亡108万人,750万人无家可归。



2015年10月22日,B-29轰炸机在美国新奥尔良一处机场起飞。

在对日战略轰炸过程中,美国陆军航空队共出动B-29重型轰炸机33000架次,投下16万吨炸弹、燃烧弹和2颗原子弹,导致日本死亡23万多人,35万多人受伤,无家可归者达上千万人;击毁日本飞机1600多架,击伤击毁1650多艘舰船。美军付出的损失是512架B-29重型轰炸机被击落或因事故坠毁,2707架次B-29被击伤。

尽管英美对德战略轰炸以及美国对日战略轰炸都没有达到杜黑所说的结果,即仅凭战略轰炸就让对手屈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场战略轰炸对削弱德日的战争潜力起到了重大作用,显著缩短了战争持续时间。

正因如此,二战之后,重型轰炸机干脆被美国称为战略轰炸机。尤其是在原子弹问世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只有战略轰炸机能够携带它,而且也只有战略轰炸机能够深入敌方国土去投掷原子弹,因此战略轰炸机的地位越发重要。

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个新晋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核优势,不惜血本发展战略轰炸机,这也成了战略轰炸机发展的巅峰时期。

其间,美国相继发展了B-52、B-47、XB-70等多种执行远程核打击任务的战略轰炸机,其中B-52由于技术简单、载弹量大、航程远、使用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得以大批量装备,各型号生产数量高达740多架。苏联也相应发展了图-95、米亚-4等战略轰炸机,其中图-95各型号一共生产了约300架,米亚-4各型号则生产了110多架。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潜射弹道导弹以及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技术日益成熟,战略轰炸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很大挑战,但是战略轰炸机凭借着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较高的生存能力仍然是美苏两国“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中的重要一环,只是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介入越南战争,B-52也随之参加了这场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据美军统计,B-52在整个越战中出动10.77万架次,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却投下近二分之一的炸弹(300多万吨)。美军总共有17架B-52被北越地空导弹或战斗机击落,另有12架非战斗损失。在作战期间,B-52战略轰炸机的出动架次有55%用于空袭南越目标,27%空袭老挝,12%空袭柬埔寨,6%空袭北越。越战让美军愈发认识到战略轰炸机的重大作用,尤其是作战灵活性。

因此,战略轰炸机成为美国空军在二战之后最重要的核常规火力来源,美国空军所制定的一系列作战计划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战略轰炸机进行的。

3、重要性不降反升


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国B-1和苏联图-160为代表的第二代战略轰炸机开始研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投入生产,前后经历了近20年。其中前者总共生产了63架,而后者原定80架的生产数量也由于苏联的解体只生产了25架。

这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特点是强调低空高亚音速突防能力和高空超音速突防能力,从而避免了第一代战略轰炸机高空突防飞行时受到地空导弹的严重威胁而低空突防能力薄弱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整体生存能力。

随后美国出现B-2,则让战略轰炸机进入了第三代,主要是凭借着优秀的隐身性能(B-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05平方米左右,相对于B-1B的雷达反射截面积1-2平方米的标准下降了2个数量级)突入苏联本土纵深,寻找并摧毁苏联的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架和其他内陆重要战略目标,并且要拥有超过80%的攻击成功率,这要比当时美国空军的主力战略轰炸机B-1B高出约60%。

美国空军最初计划采购132架B-2,但最终由于苏联解体以及成本过高的原因,B-2A只生产了21架就宣布停产,这也造成B-2的单价高达24亿美元,成为了美国空军史上最昂贵的装备。

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虽然由于冷战结束而陷入停滞状态,但并不意味其作用和地位下降。实际上,战略轰炸机的远程打击能力是任何一种战术飞机都无法相比的。可以想象一下,几十架甚至上百架可飞行10000千米以上,并且每架携带10多吨到30吨制导炸弹或导弹,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目标上空并发起攻击,这是多么令人生畏的空中打击力量,其快速反应能力和单次打击强度是任何战术飞机都无法实现的。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在42天时间里共出动B-52战略轰炸机1624架次,仅占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飞机出动率的1%多一些,但是投弹大约72000枚,约合25700吨,相当于美军总投弹量的1/3。尽管多架B-52被击伤,但没有一架被击落。



2021年3月6日,美国北达科他州米诺特空军基地,飞行员准备登上B-52H轰炸机。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3.6万架次空袭,投弹13000吨,其中美国空军B-52H、B-1B、B-2A三款战略轰炸机就占了投弹量的45%,而且大部分是精确制导弹药,因此打击效能远远超过海湾战争时期。

正因如此,美、俄两国在冷战结束后不仅没有大幅削减战略轰炸机的数量,还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改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常规作战的需要,也是和平时期大国彰显力量存在及增强威慑能力最有效的工具。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过“抗议1000次,不如战略轰炸机的机翼扇动一次”,可见战略轰炸机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美国虽然没有人说过类似的话,但战略轰炸机对美国的重要性比起俄罗斯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美国现在的战略再度回到“大国竞争”,美军要重新应对传统高强度战争,战略轰炸机对美国的重要性愈发增长,这也是美国急切地发展第四代轰炸机B-21的主要原因。

4、研制、装备战略轰炸机有多难?

战略轰炸机作为一种高成本的战略性装备,其研制、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对于一个想研制或装备战略轰炸机的国家来说,主要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作战需求。

任何武器装备的研制如果没有明确的作战需求,也就没有研制的目的和意义。

美、苏在冷战时期提出发展战略轰炸机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保证本国核力量的生存和打击能力,确保在核战争爆发后对对方各类战略目标实施有效摧毁。所以,对于当时美、苏两国空军来说,战略轰炸机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类空军装备的发展地位。

由于当时两国核打击力量的建设都刚刚起步,为了保证各自的核威慑能力,两国都提出了建立陆基、海基和空基“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建设思路。

不过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海基核打击力量的相关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无论是潜艇平台的性能还是潜射弹道导弹射程都还难以满足“有效摧毁”的要求。而战略轰炸机不仅要比陆基核发射井的机动性强、生存能力更高,同时也是唯一能在战时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对手进行核打击的作战平台。

正是这种需求的存在,美、苏在20世纪50年代初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去发展第一代战略轰炸机B-52和图-95。不到10年时间,这两个型号的战略轰炸机就生产了1000架左右,为美、苏两国执行“核互相摧毁”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发展势头随着冷战的逐步深入进入了一个更高端的阶段。

虽然此时弹道导弹的技术、射程以及突防和生存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对于飞行速度慢、生存能力弱的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构成了严重挑战。但是战略轰炸机却拥有导弹武器不具备的优势:诸如弹道发射后没有挽回余地,而战略轰炸机则完全可控;同时战略轰炸机可以重复使用,单位重量弹药的投放效率要远高于弹道导弹。

如果想对敌方国土进行“地毯式”轰炸,用弹道导弹进行打击无论是成本还是数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而使用战略轰炸机则比较容易实现,成本方面也完全可接受。

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不可取代的优势,美、苏新一代B-1、B-2、图-22M3、图-160等战略轰炸机仍然在弹道导弹武器的挑战下出现了,使美、苏两国的空中核打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也使两国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作战效能、可靠性、生存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伴随冷战结束,世界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美、俄两国庞大的战略轰炸机力量明显“过剩”,轰炸机过时论也开始出现。但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却为其找到一个新的“用武之地”,就是充当美军在常规战争中的对敌火力重锤,进行全球快速打击。

受苏联解体影响,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规模有了大幅缩减。但是,俄罗斯在独立后一直处于西方的围堵下。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俄罗斯非常需要一种在全球显示其存在的高战略性能武器来回应西方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围堵,灵活机动的战略轰炸机就是俄空军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在其国内经济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俄罗斯仍然保留了近百架战略轰炸机,并且每年划拨专用经费用于维持正常的训练和战备巡逻。

近期,俄罗斯更是宣布,为了应对西方军事威胁需要进一步增强俄战略轰炸机的作战能力,未来10到15年将生产50架全新的图-160M战略轰炸机,加上对现有的11架图-160进行技术升级,将可以完全取代老旧的图-95,俄空军的战略打击和威慑力量将会有质的提高。

此外,俄罗斯也在研制隐身战略轰炸机PAK DA。尽管以俄整体实力要支持PAK DA的研制很困难,但显然能够看到其并未因为实力的下降而放弃对战略轰炸机的发展。现实的作战需求及安全威胁决定了,战略轰炸机在俄空军的地位是其他作战平台无可动摇的。

与美、苏/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英国也开始建立与美、苏类似的战略空中打击力量,发展了“3V”系列(包括“勇士”“火神”“胜利者”)中程战略轰炸机,一共生产了100多架。其技术和性能虽然与美、苏第一代B-52和图-95有较大差距,但仍然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战略空中打击力量。

然而,随着国力的不断衰退,英国逐渐从全球性强国退步为一个地区性强国,军事力量的规模和作战区域都大为缩小。特别是随着英国海基核力量的逐步壮大,其也没有必要再保留一支战略轰炸机力量来执行核打击任务,而且英国空军也没有需要战略轰炸机来承担的远程作战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空军装备的“3V”系列轰炸机开始大批量退役(部分改装为加油机和反潜机)。

在1982年4月爆发的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进行了最后的表演,几架“火神”战略轰炸机对马岛进行了几次跨洋战略轰炸,但效果并不理想,也没有对整个马岛战局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这也使英国空军彻底下定决心撤销战略轰炸机。

1983年底,英国空军所有战略轰炸机全部退役,而英国也就此退出了世界战略轰炸机俱乐部。

第二是经济实力。

战略轰炸机是一种大型航空作战平台,其研制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保证,而这也使绝大部分国家被拒之门外。实际上,只有大国、强国才具备研制、发展战略轰炸机的资格。特别是,战略轰炸机的生产数量并不会很多,如果将研制费用平摊到整体的采购成本中,则每架战略轰炸机的费用相对于其他航空装备是一个令人“难以承受”的数字。

像美国空军第一代B-52战略轰炸机的生产数量高达700多架,即便生产数量如此高,平均单架的采购成本仍然高达600万美元(为1960年时的美元币值,后期改进的B-52H成本更进一步增加到900万美元)。而B-52每小时飞行维护费用也高达1200美元。每年美国空军至少需要为B-52战略轰炸机机群支付超过5亿美元的使用、维护费用,几乎占了当时美国空军整年维护费用的30%。

至20世纪90年代前,美国空军仍然装备了近600架各型B-52。直到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国防费用在多年里大幅削减,B-52的退役速度开始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末仅保留了90多架经过现代化改进后的B-52H在役,每年可以为美国空军节省十几亿美元的费用。



2017年9月10日,美国空军公开展示B-1B轰炸机。


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B-1战略轰炸机,其研制费用高达265亿美元(1981年币值),占当年美国整个国防预算的16%。改进后的B-1B的单机采购价格更是接近2亿美元,而当时一架最先进的F-15C战斗机的采购价格只有2200万美元。正是由于价格昂贵,美国空军最终也只采购了100多架B-1B。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认为B-1B的性能已经足够强大,面对新的作战威胁也并不需要保留如此众多的数量,于是从2003年开始逐步封存了近40架B-1B,美国空军只保留了61架,这样美国空军一年可以节省近10亿美元的使用、维护费用。

美国第三代B-2A隐身战略轰炸机采用了更先进的隐身设计和全新航空电子设备,按美国空军最初定购132架计算,其研制和装备采购费用达到425亿美元(单机采购费用为3.5亿美元)。由于费用过高,美国空军在1987年决定将采购数量减少到75架,即使这样整个费用仍然高达350亿美元,已经占当年美国整个国防预算的1/10(1987年)。

随后苏联解体,B-2的主要作战对手已经消失。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宣布进一部削减B-2A的采购数量,由75架减少到21架。但此时整个研制费用加上生产费用已经超过440亿美元,单架B-2A的采购费用也上涨到了超过20亿美元(当时美国海军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造价也仅为37亿美元),创造了美国空军航空装备单机成本的“新高”。

除了采购费用惊人外,B-2A的使用、维护费用同样令人咋舌。

由于飞机表面昂贵的隐身涂层,每个架次飞行后高速气流都会对表面涂层造成磨损,从而使隐身性能下降。因此,每次飞行后都需要对机体表面的隐身涂层进行修复,其工作量至少需要50个小时以及50万美元的费用。

同时,为了保护脆弱的隐身涂层,B-2A不能像一般飞机那样长时间停放在露天机场上暴露在阳光、雨水、雾气条件下,必须停放在专用的恒温、恒湿的机库中,这样就需要为每架轰炸机修建专用机库,机库造价也高达300万美元。

1999年,美国空军为3架B-2A的维护就支出了2.1亿美元,这相当于维护3架B-1B费用的4倍,虽然美国空军对B-2A的性能非常满意,但确实感到维持B-2A机群的负担太大,难以承受。

可见,战略轰炸机无论是研制成本还是使用、维护成本都是极为高昂的。整个研制费用甚至相当于一个或几个中、小国家一年的国防费用。即使有一定的作战需求并且可以通过外购的方式获得战略轰炸机而省去研制的成本,但要保证其正常使用、维护也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承受的。

美国现在发展的B-21,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成本要低,不仅每架采购费用不能超过5.5亿美元,而且在维护保养方面要像其他战术飞机一样简单,而不是像B-2A那样娇气。然而,现在的B-21如同美军历史上很多新型武器装备走过的路一样,也是一路涨价。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已经说B-21的单价不会低于7.5亿美元,整个项目总费用将会超过2030亿美元。很明显,美国军火商还是用“钓鱼”的方式来要钱。最终,B-21是否会像美国空军说的那样采购100架以上,总成本能否控制在2030亿美元以内,这都是未知数。反正从B-21现在每架已经涨了2亿美元的情况来看,真正批量生产的B-21有可能又是一个“吞金巨兽”。

第三是技术能力。

战略轰炸机是一种技术高度密集的现代航空武器装备,是衡量一国航空工业实力的最好体现。一架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会涉及航空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动力、航电、武器等十几个领域,每个方面能力的强弱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进度和技术性能,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为保证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美国作为二战后经济技术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在技术实力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国内拥有完整而先进的工业设计、研制、制造、配套体系,因此研制一些技术要求很高的武器装备并不存在困难,至少比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类似装备时遇到的技术问题要少得多。而这种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其武器装备的发展,使其在各类型武器的研制方面远远走到了世界各国的前面。

如今的B-21,实际上大量借鉴了B-2的发展经验和技术,例如隐身气动布局酷似B-2的飞翼布局,所以研制难度并不是特别大。

正是由于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能力,美国才能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作战需求,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出诸如B-47、B-58、B-52、XB-70、B-1、B-2等多种级别的战略轰炸机。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研制战略轰炸机的强大实力。

苏联是世界上具备与美国相抗衡军事实力的强国。虽然在整体基础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与美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苏联同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凭借着丰富而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以及适合苏联的作战战略,苏联的战略轰炸机的研制速度和类型并没有落后美国很多。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苏联也先后研制了图-22、图-22M、图-95、米亚-4、图-160等多种战略轰炸机,基本实现了与美国战略轰炸机发展的同步、对等。

两国同时期发展的同类型战略轰炸机的整体技术性能方面是基本相当的,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就技术能力而言,苏联与美国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水平。只是美国在某些技术方同的发展更为超前一些,而苏联则是,通过粗放而实用的机械设计和看似简单笨重但可靠性高的配套子系统的结合,实现了战略轰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法国与英国虽然在西方国家中拥有仅次于美国的技术实力,但是就战略轰炸机的技术来说,它们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和苏联仍然有着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国家战略需求与工业基础方面。由于这两个因素,法、英两国的战略轰炸机的相关技术发展被限制在一个十分有限的范围之内。

虽然两国都具备研制、生产民用大飞机的实力和经验,但是两者在设计、结构和使用方面存在本质区别,民用大飞机的一些技术只能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并不能直接用于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法、英只能根据实际需要和技术条件各自发展出中程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无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随着两国对战略轰炸机的需求降低,基本上已经放弃相关技术的研制工作。所以,就技术实力来说,法、英两国已经丧失了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