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 (ID:to-cure-sometimes),作者:李华良,监制:李晨,原文标题:《马航心理保障组组长:空难家属发视频,网友应抱着善意去安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要让事故家属觉得孤单、没有依靠,心理援助工作非常重要。”
3 月 28 日下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科主任、博导王健告诉偶尔治愈,目前东航 MU5735 飞行事故的理赔工作也已启动,预计很多遇难者家属的情绪将从急性期(惊吓期)、症状期逐渐向康复期过渡,理性思维逐渐回归,一些家属将接受现实、为将来生活做规划。
灾难事故后的心理救援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调派专家,此次王健没有参与。但王健曾在 2014 年担任“马航失联心理应急保障工作组”(以下简称马航心理保障组)组长,带领近 30 名精神科医生驻扎在丽都饭店,度过多个不眠之夜,在 50 多天内为家属提供了大量心理援助,安抚了家属的情绪。
经过 6 天搜救,“3·21”东航 MU5735 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 3 月 26 日晚确认,航班上 123 名乘客和 9 名机组人员已全部遇难,令人无比惋惜和悲痛。
王健认为,东航 MU5735 飞行事故遇难者家属也会在短期内出现悲伤、抑郁、焦虑、愤怒等剧烈的情绪变化,甚至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些家属的工作、生活等社会功能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亟需心理救援人员缓解家属以及现场其他工作人员的心理生理反应,提供实际帮助,预防异常精神病理症状的发生。
我国心理援助应是从 2000 年之后才起步,王健曾在 2003 年非典时期进入传染病医院为非典患者做心理援助。2008 年汶川地震后逐渐规范化,当年的卫生部办公厅在地震后的 5 月 19 日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制定了心理援助的基本原则,规定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整体救灾结合,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心理救援的时机越早越好
3 月 27 日下午,遇难者集体哀悼活动在事发地搜救现场举行,全场鸣笛,现场人员面向遇难飞机方向肃立默哀三分钟。地方政府和工作组协助遇难者家属,在搜救现场、殡仪馆等地以多种形式分散开展哀悼活动。
据多家媒体报道,事故后有 300 多名乘客家属入住梧州市、藤县的酒店,3 月 28 日下午梧州市长钟畅姿介绍,梧州市抽调医护人员、心理专家等 1180 人组建心理援助队,按照一户一策一专班的原则,及时提供心理、生理健康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家属的合理需求。
心理援助时机越早越好,王健认为,实施最佳心理援助的时间为 48~72 小时。不同的时间心理援助方法不同:灾难后两周内重点采用支持、接纳、倾听、理解、共情、信息提供、认知重建等措施和方法,帮助家属、伤者度过这段最艰难时间。灾难后一个月内,要展开社会支持,情绪疏解等工作。灾难三个月后,持续干预,社会支持。
2014 年王健尚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工作。他记得那年 3 月 8 日是个周六,中午 11 点半他接到医院医务科的短信,让他迅速赶赴现场抚慰家属。仅一个多小时他就乘地铁抵达首都机场,“心理救援的介入越快,效果越好。”当时家属大多已疏散至丽都饭店,他又立即赶往丽都酒店,心理救援的战役开始了,一直在那里持续了 50 多天。“那时先是做心理守候,给家属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比如家属渴了,我们帮家属接水,家属要填表,我们来帮着填,慢慢地取得家属的信任。”
王健曾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马航 MH370 失联、江苏昆山爆燃等突发危机事件后的伤者和家属心理援助、心理急救工作,多次担任心理救援队队长。2020 年 2 月 15 日王健奔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在金银潭医院、东西湖方舱等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据王健介绍,灾难、事故后由国家相关部门选派心理援助专家赶赴现场展开对伤者、家属的心理危机干预,由国家级专家到现场后带领、统筹当地的心理援助队伍开展工作,其中家属援助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组成部分。
相对于心理急救,心理援助是一个更宽泛、更综合的概念,在开展心理援助时,对受助人、遇难者家属等采取的技术一般称为心理急救技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13 年版的《现场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对心理急救(简称 PFA)解释为:对遭受创伤而需要支援的人提供人道性质的支持。包括在不侵扰的前提下,提供实际的关怀和支持,评估需求和关注。还有协助人们满足基本食物、水和信息的需求,聆听倾诉不强迫交谈,帮助受助者获得信息、服务和社会支持等,保护受助者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家属情绪的三个阶段
王健回忆,当年他抵达丽都酒店时发现现场气氛极端压抑,拥挤不堪、空气污浊的小厅里家属们在低声讨论,偶有一两声啜泣。茫然、哀伤和愤怒等情绪混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下,这些做心理援助的医生不可能去主动找家属介绍自己,只能先帮助家属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帮助找药、递水、回答一些询问等,慢慢获得家属的信任。
在王健看来,灾难、事故之后家属们的情绪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惊吓期或者叫急性期,二是症状期,三是恢复期。有的专家分得更细,要分成五个时期。他认为,这次东航事故中家属经历的这三个时期,普遍要比 MH370 失联事故中家属经历的要短暂。MH370 失联后一波三折的调查,让家属们很长时间停留在第二个时期走不出。
急性期家属们大多很懵,因为重大的创伤事件足够大,一般是大灾大难,后果足够坏,对家庭、家属创伤非常大,此外也一定是突然降临,家属毫无心理准备。
飞机失事就符合这几个特点,这会导致很多家属在事故后几天内大脑发懵、麻木,整个人处于游离状态。他们的大脑就像一条正常通行的高速公路突遭地震塌陷扭曲,车辆都拥塞住了。家属的认知能力、注意力、思考能力、语言能力都可能出现功能性丧失。
还有的家属启动了否认防御机制,不承认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比例非常高,在 MH370 飞机失联后,很多家属一直相信家人活着。当然家属的心理防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 MH370 事件比较特殊,飞机一直没找到。
东航 MU5735 事故后,早期也肯定有很多家属会希望家人侥幸逃生,但家属到了现场查看、祭奠,后来也宣布乘客和机组都遇难,组织了悼念活动,这对家属的心理来说,不会无限期等待,“不能一辈子陷入悲伤中,家属要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没有这个结论,他走不出来。”
王健认为,几天的急性期之后,家属们就会进入症状期,普遍出现悲伤、害怕、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甚至有悲观厌世念头。汶川地震时,王健见到不少惊慌的人,有个一米八多的大个子男人,震后特别胆小,不敢在屋里睡,要去院子露天睡,一听见点风吹草动就吓得崩溃。
这些情绪也会导致他们身体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因大口喘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有的三天三夜吃不下睡不着。
此外还有人会自责,把事故原因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认为家人登上飞机是自己的错,比如吵架、催促家人赶飞机等,会非常懊恼。MH370 失联后,一个家属就陷入自责、懊恼,因为他们夫妻吵架,另一方着急回家从而改签了这趟航班失联。
王健记忆中,2014 年 3 月 24 日马来西亚正式宣布马航客机“终结”于南印度洋是家属情绪崩溃的顶点,那是一个混乱的夜晚,急救车送走了好几个,王健也一夜未眠。当然 MH370 有其特殊性,此次东航 MU5735 事故的调查和处置很迅速,家属们不会在希望和失望中数次摇摆,进而发生激怒、崩溃的结果。
一旦家属情绪到达了顶点,也就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即恢复期。
恢复期是家属情绪到达了顶点之后开始回落,之后家属们会逐渐恢复理性、崩溃的情绪趋于缓解。
判断家属是不是到了恢复期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家属有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和规划,如能够进入协商赔偿阶段,说明家属心理、精神状态也进入了康复期,如果家属一直是不接受结论、不谈赔偿,说明家属还在症状期,没有进入恢复期。
如 MH370 失联后,一个女家属一开始极度痛苦,甚至想要轻生,后来经过王健几次心理救援,女家属的情绪稳定下来,恢复了理性,后来她说计划学一门外语、安排好未来的生活。她不仅能够接受灾难已发生这一既成事实,还能将悲哀转为前进的正能量。王健对她给予鼓励。
当然,MH370 的很多家属的恢复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很多人还走不出来。
预防家属患上 PTSD
无论是心理援助还是心理急救,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属都要预防异常精神病理症状的发生、保护受助者免受进一步的伤害,比如某些家属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根据 UpToDate 资料介绍,PTSD 被描述为“心理创伤对躯体、认知、情感及行为产生的复合影响”,特征为存在关于过去创伤事件的闯入性思维、梦魇及闪回,回避提示创伤事件的人和事物、过度警觉及睡眠紊乱,这些症状都可导致相当严重的社会、职业以及人际交往功能障碍。
PTSD 的诊断标准包括:经历或目睹了严重的创伤事件,并因此出现 4 类症状(闯入性症状、心境和认知的负性改变、回避、唤醒);社交或职业功能受损;创伤后症状和损害至少持续 1 个月。
王健告诉偶尔治愈,闪回就是痛苦的场景、痛苦的画面非常生动闯入脑子里,控制不住重现在脑海当中,有的人闪回很多年,挥之不去,有的灾难事故的伤者、遇难者家属就因为闪回太痛苦而结束生命。当年在丽都饭店,有 MH370 失联乘客的家属就出现了 PTSD 症状,及时送医治疗。
精神科不像其他科室有各种化验、检验结果,要靠医生对患者社会功能是否严重受损来判断是不是到了病的程度,如果家属不能胜任身份角色,整天什么事也不做,整天抑郁、焦虑、痛苦、闪回,对他人也有负面的影响,家人必须天天守护着,这就是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判断其达到了 PTSD 标准。
王健介绍,“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一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创伤性事件的受害者,诸如受交通事故、亲人死亡、暴力攻击、性攻击、自然灾难、人为灾难、生产事故、冲突或战争创伤等影响的受害者。
按照 WHO 的相关指导原则,在对遇难者家属开展心理援助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理论,不拘泥形式。对重点救援对象应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比如 2014 年在丽都饭店,一位抱着儿子照片、多日不出酒店房间的家属有轻生念头,王健主动多次登门进行心理急救,最后劝说她去了医院治疗。
此外还有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相结合、不过度卷入适度干预、不在受灾现场进行心理援助、不强制等原则。
王健说,不要想当然认为家属就需要心理援助,不要强制去找家属救援。如果家属暂时没有需求,我们不会主动去做。此外每个人想要的结果不同,要因人而异,一定要跟家属细聊,长的聊一个半小时,一般要聊一个小时左右。
要把家属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给家属安全的信息,还有社会的各种服务。比如法律援助、对家属实用的信息等。心理援助不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相当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再加上社会工作者工作结合在一起。
心理援助不能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不要因为你的医疗行为,或者不慎重、不细心给家属带来新的伤害。比如因为一句话让他不舒服,也不能给家属过高的期望和承诺,让家属对医生产生过度依赖。一定要有分寸、尺度,坚持科学精神,为家属以后回归社会做准备,帮助她独立开始新生活。
呼吁网友心存善意不要恶评
东航 MU5735 事故发生后,有遇难者家属发视频纪念家人,结果遭遇个别网友恶评指责其蹭热度,视频平台随后对三个恶评账号予以无限期封禁处罚。
王健认为,家属主动出来接受采访、主动发视频无可厚非,每个家属都有自己悼念的方式、可能有的家属希望更多人站在一起,寻求安慰和帮助。他呼吁网友心存善意,不要恶意去评论,一定抱着善意去安慰和支持。因为家属其实情绪很脆弱,遭遇网络暴力很可能走极端,而网友的恶评一定要严肃处理。
王健记得,MH370 失联之后,有个朋友将失联的一家三口人照片发到了网上,可能也是出于善意,但这相当于公开了别人隐私,很多认识的人给家属打电话询问,家属非常痛苦。
此外,灾难、事故现场的医生、消防队员等救援人员也需要救援,因为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比如在灾难现场,心理救援队会给消防队员做团体辅导,也会进行个体辅导,如果评估不适合就会让他撤出去休息一段时间。
甚至目击灾难现场的人,卫生防疫者,参与救援的政府官员,现场采访的记者等,都是心理援助的对象。参与心理援助的医生也要由高年资的医生做心理辅导。
王健表示,灾难、事故后的心理救援、心理急救一定是在短时间内展开的工作,国家派出的专家组带着当地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去做,专家到了当地主要做培训、指导、规划,做任务管理,具体工作由当地的医生去做。这也能保证专家组撤出后,后期的心理援助工作顺利由当地医生接手。
除了当地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护士,还有当地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心理社工、心理志愿者等配合开展工作。
8 年了,在王健手机里,还有多名 MH370 失联乘客家属的微信。他希望有一天找到了 MH370,家属可以得到安慰,作为心理救援专家的任务,似乎才算彻底结束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 (ID:to-cure-sometimes),作者:李华良,监制: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