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出版社(ID:njupress),作者:徐颂赞,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谈灶王爷,要从鲁迅先生谈起。
1926年2月,鲁迅在《国民新报》的副刊发表了《送灶日漫笔》:“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但是他大概终于没有讲,否则,中国人一定比现在要更倒楣。”
鲁迅提到的“灶君先生”,就是俗话说的灶神、灶王爷。即使在今天的部分边远农村地区,也还有很多人家的灶台上贴着灶王爷。更不用说在古代中国,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供奉这尊神明。灶王爷,可以说是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最近,也是影响最大的神明了。因为,灶王爷直接就管人们的吃饭问题。有灶台的地方,就有灶王爷。
不过,为什么鲁迅提到灶王爷讲坏话呢?讲什么坏话?谁家的神明那么缺德?老百姓又要怎样“对付”这个神明?不妨来考证这件事背后的灶神信仰。
一、灶王爷的来头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灶台,有灶台就有灶王爷。灶台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之一,吃饭问题是首要的生存问题。灶王爷就是守护这个首要生存问题的神明,直接管到人的肚子。
祭灶的民俗,起源于远古时期先民对灶台的敬重。在远古,火的发现与使用,可是一件具有历史转折作用的大事。它使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迈进了文明时代。用火烧灶不易,老百姓自然非常敬畏和珍惜,灶神信仰在这样的背景里逐渐形成。
不过,远古时期的人们,通常从神话思维来理解这件事。所以对于灶王爷的来源,有相当丰富的说法。有说灶神的前身是黄帝,也有说是炎帝,还有说是颛顼的儿子。在《礼记》《淮南子》里,就有好几种天差地别的说法。虽然种种说法不一,但这些灶王爷的原型都是“帝级”大人物,可见分量极为重要。
虽然灶王爷的来源没有固定说法,但不管什么来头,他总有一身豪华的装备和家当。我们经常可以在“纸马”上看到灶王爷。“纸马”就是绘制神像的纸,祭灶时会用来焚烧。在纸马上,原来灶王爷也有老婆,就是灶王奶奶,又叫灶神奶。两边分别站着侍奉的童子,前方有灶火烧着,有时还有白马趴着。这匹白马,就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那天,灶王爷升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时的交通工具。侍童前面,有时会站着文武两位财神,或者厕神、井神和门神。这些神明共同构成了一家子的守护体系,在冥冥中保卫着全家的起居日用。
在纸马上,有时也会有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说出了老百姓对灶王爷的由衷期待。不少地方的《祭灶歌》也唱出了人们对灶王爷又爱又恨的心声。
宁波的《祭灶歌》如此唱道:
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
剪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
走大道,过小桥,一路顺风平安到。
别忘人间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
多说好,不说坏,五谷杂粮多多带。
大胖小子抱个来,家家敬仰人人爱。
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来。
多施恩,别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宁波的《祭灶歌》看起来言浅易懂,连孩子都能学唱。类似的还有福建长乐的《祭灶歌》:
尾梨尖尖,灶君上天。
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下地保护侬。
庇佑侬爹有钱赚,庇佑侬奶福寿长。
庇佑侬哥娶哥嫂,庇佑侬弟讨弟人。
相比而言,四川的《祭灶歌》却显得非常泼辣:
这个时岁愁又愁,想敬灶神没刀头。
年年敬你鸡肉酒,你不灵应敬个球!
不管是敬畏灶王爷,还是嘲骂灶王爷,可见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灶王爷的分量是很重的,足以影响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当然,他也是最难伺候的。这些《祭灶歌》里提到了“玉皇面前添好言”“灶君上天言好事”,都指的是灶王爷上天打小报告的事。在民间,大家都如此传言,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为什么灶王爷会打小报告
鲁迅说灶王爷爱打小报告,这事并非他个人编造。自古以来,民间社会就广泛流传着灶王爷的这个传说。
在汉代,郑玄在《礼记正义》提到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在晋代,有位著名的道长葛洪,也提到了这件事。在他的“成仙大全”《抱朴子》里,有一篇《微旨》,里边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可见,至少在汉代,人们就知道了灶王爷有告状的“不良习惯”。
有趣的是,在道教里也有个类似说法。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尸”——上尸、中尸、下尸,这个“尸”不是尸体的意思,而是主管身体的魂魄,也称作“三尸神”“三彭”或者“三虫”,分别住在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每当人们熟睡时,三尸神就会升天去报告人们的功过罪恶。
其实,不管是人体内的三尸神上天告状,还是家里的灶王爷升天打小报告,都反映出古人对自我和宇宙的理解。天、地、人并不是互相独立分离的,而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
话说回来,不管关于灶王爷的说法有多五花八门,但都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这些说法恰恰都体现了人们对灶王爷的畏惧心理和重视程度——大家都不敢怠慢灶王爷。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其他神明,比如门神、厕神、井神,都还得不到这种待遇呢。只有灶王爷让人又爱又怕,爱的是他能保佑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怕的是他向玉皇大帝告状,导致全家人陷入灾祸,最后吃不饱饭。
毕竟,就连孔子都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灶王爷对老百姓的重要影响,可见一斑。为了对付这位不好惹的灶王爷,人们想出五花八门的办法,但归根结底,还是从俘获灶王爷的胃开始。
三、如何应对爱打小报告的灶王爷
为了应付灶王爷爱打小报告这事,老百姓通常会在他升天之前,开始祭灶,讨好灶王爷,好使他上天后多说好话或者干脆闭嘴。
每年腊月二十三到二十四,就是灶王爷升天述职的日子,也是人间的祭灶节。通常,这两天开始祭灶,灶王爷吃完了以后上天述职,隔天打道回府。这两天都要摆放好祭品。
在古代,不同朝代用来讨好灶王爷的礼物,都是不一样的。
在北宋,老百姓用酒和水果来对付。北宋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灌醉灶王爷,让他升天后没法正常说话,可以说这种办法相当高明。
到了南宋,随着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人们的饮食也更加多样,用来“对付”或者“讨好”灶王爷的食物也更多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事无巨细地写了一个南宋人家,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准备了满桌好酒好菜,好好招待灶王爷,让他吃好喝好,最好还能醉醺醺地去天庭,这样的话,打小报告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范成大在《祭灶诗》里说: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成大在诗中提到的“豆沙甘松粉饵圆”,这些食物通常很粘牙。在明代也差不多,人们讨好灶王爷的礼物有糖、黍、饼、枣、糕、胡桃、栗、沙豆。(刘侗《帝京景物略》)还有其他文献记载,老百姓会做饧、粉团、米饵等,反正都是想让灶王爷吃了这些祭品以后,嘴巴和牙齿被黏住,到了玉皇大帝面前,自然说不出话来。
因此,在民间社会,老百姓还流传这样一首民歌:“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种半说好话半带威胁的民歌,可以说唱出了老百姓幽默甚至狡黠的心态。人与神竟然如此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算是人间的趣味吧。
我们也不知道,当看到赶来述职却说不出话的灶王爷时,玉皇大帝到底是怒气冲天,还是哭笑不得?很有可能,玉皇大帝因此喜笑颜开,赐福给地上的人家,让灶王爷下凡继续守护这群聪明可爱的老百姓。
(本文节选自《神明考古学》)
徐颂赞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出版社(ID:njupress),作者:徐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