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地方拍摄完之后,当你想再次寻访,却发现不到一个月,那里就被填平了。转塘狮子山下的狮子潭,因为改成建材市场,2019年8月被彻底填平。
萧山湖头陈直河的断流处,随着旁边小区落成,2020年4月被填平硬化,现在是停车场。从被侵占、被堵截,再到断流,最后被填平,有时会持续很久,有时也就一两个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图、文:王海江,题图来自:作者拍摄(图为杭州义桥镇黄石垄水库)
我是摄影师王海江,浙江萧山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一直在银行金融系统工作,1998年开始学习摄影,主要在业余时间从事影像相关的一些创作。
《支流》系列作品,主要聚焦于河流、支流被堵截被侵占的遗迹。在城市化快速变迁的过程中,杭州周边的这些水域,有些被堵塞,绿地已硬化,相关水域的环境不断在改变。我最终想要表达的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项目开始的起因是我生活的杭州这座城市,每次下大雨,到处都是积水潭,各种看海、买船、水灾的新闻层出不穷。遭遇多了以后,我发现那些耗费巨大的城市智慧大脑原来是不防水的。所以我开始关注城市周边的各种水系,观察家门口小河的流向,记录支流的潮汐更替时间,思考如何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来反映人工建筑,或者人为改造侵蚀破坏河流的现象。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没有长期的休假时间去远的地方拍照,所以《支流》这个项目我都是在离家方圆50公里半径内的范围取景拍摄,就是围绕家乡杭州周边的河流,包括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永兴河、西小江、浙东萧绍运河、先锋河、曹娥江、苕溪、龙门溪等等,凡是周边的主要河流水系,我几乎全都行走过。
我大概是从2019年2月开始拍摄的,一直持续到现在。拍摄时间都是在我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拍摄地点都是在杭州周边的辐射水系区域,集中在下辖的萧山、滨江、余杭、富阳等地,到现在已完成了240幅照片。
沿杭州周边的河流溯源而上,我不断寻找那些支流被侵占、被堵截的遗留痕迹,甚至觉得具有异物感和不适感的地方,然后用4x5大画幅相机和柯达页片拍摄并记录。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按图索骥,根据查询的杭州地方志、钱塘江志和当地水利志资料,结合高德地图等,开车对照寻找杭州周边各支流相关地理人文环境变化的场景。
拍摄过程中,最让我难忘的情景,往往是在一个地方拍摄完后,当你想再次寻访这个场景的时候,会突然发现不到一个月,那里就被填平了。
转塘狮子山下的狮子潭,原先是回龙溪汇入钱塘江的堰塞湖泊,连接两条支流,后来因为改建成装饰建材市场,越来越小,2019年8月被彻底填平,开发成商业地块。
萧山湖头陈直河的断流处已经没有联通水域的作用,随着旁边小区的建设落成,2020年4月被填平硬化,现在是一处停车场。
从被侵占、被堵截,再到断流,最后被填平,有时候会持续很久,有时候也就那么一两个月。真的,我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过程,也正是惊叹于这种巨大的变化,让自己有了持续拍摄的源动力。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萧山区蜀山街道连接里秀河和金家河的抽水泵站是24小时不间断的,三个人轮流值班看护,确保里秀河和金家河的水是流通的,从而使得萧山城南区域水系能正常排给。
因为里秀河和金家河中间的区域现在是大面积的新建小区和学校,隔断了原本连接在一起的南门江水系。人与河流,甚至人与自然,都是互生的。人为的破坏和阻隔终将是有代价的,这一点勿需置疑。
《支流》是我第一次用4x5大画幅相机拍摄。对我来说,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是让自己能够慢下来,包括拍摄的过程慢下来,大画幅相机的操作技术方面也比较有挑战性。想象一下,拍一张照片可能就要一个多小时,有时候出去一天也拍不了一张。过程慢下来以后,在拍摄最终完成按快门线前,去体验的时间会更多。
其次,我的观看方式和角度也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整个过程也是对被摄主体观看的这样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原来用小相机拍的时候,可能就是抓拍一些瞬间,但现在拍摄中有足够思考的时间,包括我在操作大画幅相机时,头脑中也会在不断思考。
我觉得这个思考的经过 (可能就在这一个小时之内),对我是帮助最大的,是我怎么样把这个镜头前被摄的风景,或者这个被摄主体框下来,怎么样来表达我的创作意图。
第三,就是后期制作过程会更加复杂,特别是这个底片的数字化变得很重要,设备和扫描方式的选择等,也决定了最终成片的质量。
在拍摄中,我认为最难的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场景?甄别一个好的场景信息,真的要靠运气,不停地行走和观察,日常的视觉训练会变得很重要。有时候我还邀请身边喜欢户外游玩的朋友帮助我寻找合适的场景,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里翻看,看到有趣生动又符合我要求的地方就主动联系,询问具体位置,再实地去勘察。
不断行走中,陪伴我的往往只有自己喜欢的音乐,最近经常听的歌曲是《风平浪静》和《漠河舞厅》,尤其喜欢章宇唱的《风平浪静》电影同名的片尾曲。这首歌是用闽南话唱的,特别有感觉,我觉得单曲循环1万遍都不够。
我觉得拍照就是在拍自己的感受吧。也就是关照内心、表达意向,这是我认为自己进行影像创作的目的和根本。
《支流》系列作品能成型,逐步完善,直至最后完成,始终离不开我脑海里一直在斟酌的问题:“河流的逐渐消失到底意味着什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是神秘深邃而不宜简单作答的。
我该怎样将潜藏在背后的人与自然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特殊关系,反映在我的作品中,传递给观者,这是我持续深入思考后,需要表达的最核心的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作者:王海江(浙江萧山人,1978年1月出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一直在银行金融系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