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印度雨季来临还有3个月,接水大军已经作好了准备。

近日,莫迪在一次广播讲话中称,印度水利部将在雨季到来前启动为期100天的收集雨水计划,号召民众雨水下到哪,就在哪里接。



2020年8月14日,在印度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普尔,一场暴雨过后,雨水冲刷带来的淤泥将街头的车辆埋没。图|新华社

据悉,截至2020年,印度约82%的农村家庭没有自来水供应,全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缺水;到2030年,全国40%的人口将无法获得饮用水。

如此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与印度环境污染密切相关。3月17日,俄罗斯卫星社网站报道,瑞典空气净化研究机构IQAir最新报告中称,50个世界最脏城市中印度占35个,新德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脏的首都。

那么,印度环境究竟有多脏?

印度的环境保护是怎么做的?

作为全球疫情重灾区,印度如何熬过“毒上加毒”的危机?

1

印度到底有多“脏”?


印度三面环海,全国40%的土地为平原,降水集中,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水路交通便利,农业自给自足,自然资源丰富……依托这些优势,印度早期发展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20年11月15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行人走在雾霾笼罩的街头。


然而,如今的印度已面目全非。

*乌烟瘴气

与多数国家的工业废气污染不同,农村秸秆燃烧是印度空气污染的始作俑者。燃烧产生的有害烟雾被西北季风带至首都新德里及其邻近城市,与城市工业废气混合后形成雾霾。

IQAir发布的最新报告中称,全球前50大污染城市,印度占了35席。新德里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脏首都。

严重的空气污染正在剥夺印度人的生命。相关报告显示,1990-2019年,空气污染导致印度死亡率增长115%。仅在2019年,印度就有17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占全年死亡总数的18%。

新德里的一项居民肺功能测试表明,如果新德里空气中PM2.5浓度能降至安全线以下,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可延长约10年。

*垃圾围城


印度垃圾以生活垃圾为主,而且来得多、去得少。2019年,印度人口达13.66亿,人口多、密度大。仅在新德里,每天就有超9000吨垃圾被运去垃圾场。



2019年7月25日,印度班加罗尔的一处街头垃圾堆积成山。图|新华社

此外,印度垃圾处理仍以“废渣填埋法”为主,既占用有限土地,还会进一步污染地下水和空气。据悉,印度全国每天有3/4的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直接填埋,其中,安德拉邦、哈里亚纳邦、孟加拉邦等地区每天的垃圾处理量还不及总量的10%。

于是,“垃圾山”在印度随处可见。加济布尔垃圾场位于新德里东郊,每天都有近2000吨来自市内的垃圾被输送进来,垃圾场占地面积相当于40多座足球场,高度直逼泰姬陵(65米)。

垃圾围城,威胁着民众生命安全。2018年,一场大雨后新德里“垃圾山”部分倒塌,导致2人死亡。当地政府当即禁止再往垃圾场里运送垃圾,但因没有新的垃圾填埋点,这项禁令成了一纸空文。

垃圾焚烧释放的有毒臭气加剧空气污染,进而引发登革热、肺结核、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2013-2017年,仅新德里就有近1000人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圣水”很不卫生

“印度母亲河”恒河流经29个大城市、70个城镇和数以千计的村庄。

每天都有约37.85亿升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恒河,如今,恒河已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2019年,印度有387个地区被硝酸盐污染,70%的淡水源均被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垃圾填埋场、化粪池、泄漏的地下储气罐、过度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除了地表河湖干涸、泥沙淤积严重,印度地下水污染更加触目惊心。

2016年,60%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地下水盐度和砷含量过高,不能饮用、灌溉。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逾1.3亿印度人居住地区的地下水至少含有1种污染物,逾2000万人居住的地区的地下水含有3种超标污染物。

居民用水越来越难。据印度政府的统计数据,2015年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饮用水,不得不依赖水车供水。在班加罗尔,超500万居民用水不得不依赖井水和运水车。

水资源污染已严重危害到印度人民的身体健康。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洁净水标准,印度近70%人口饮用的是被严重污染的湖泊水和地下水。另外,据印度卫生部门统计,在经常在恒河中沐浴的人里,有40%-50%会患上皮肤病和消化道疾病。此外,印度80%的疾病与水导致的传染病有关。

2

百年“环境债”,还不清


这个国家,为何变得如此“脏”?

实际上,印度环境问题积重日久,环境沦为发展的垫脚石。

殖民地时期,英国以东印度公司为依托,由沿海向内地,逐渐侵占印度大量土地和资源。

英国一边从印度西海岸搜刮大批柚木运回国内,一边在印度采取“毁林发展农业”政策,砍伐树木、开垦农田,种植蓝靛、棉花、香料和鸦片,再销往海外。为加强殖民统治,英国还在印度大修铁路,并成立森林局以保证铁路公司的木材供应。

19世纪80年代,铁路公司每年消耗8万-9万吨木材,导致印度恒河和亚穆纳河之间地区森林迅速消失。

到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时,环境问题已十分严峻——长期的大面积森林滥伐导致水源无法涵养,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携带垃圾流入河湖,逐渐淤塞。

更糟糕的是,为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独立后的印度推行国家主导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批钢铁厂、电站、重型机械厂拔地而起。

1956-1966年,全国钢锭产量由172万吨上升至660万吨;1951-1971年,水泥生产量从270万吨猛增为1430万吨。可过度开采、废气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印度走上了“发展先行,牺牲环境”的老路。



2020年11月4日,印度新德里笼罩在雾霾中。

1960年代,印度遭遇严重饥荒。为解决粮食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府实施“绿色革命”,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可农业扩张后,化肥农药使用频次增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

1990年代至今,印度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支柱转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人力资源也渐渐成为环境的负担。到2020年,全国仍有近8.4亿人靠燃烧薪柴、秸秆维持生产生活。如今,每到秋冬秸秆燃烧旺季,印度就被笼罩在雾霾之中。

实际上,印度政府上世纪中期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过一系列措施,如积极关注水污染、野生动物、城市保护等议题,推动相关立法等。

1976 年,“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首次被写入印度宪法;1984年,博帕尔工业化学事故后,加强对有害废品、化学品事故的管理;2005年,颁布《有害废弃物燃烧炉指南》,规范有害物质存放和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1974-1994年,印度最高法院审理的水污染起诉案件中,近70%的判决结果有利于环境保护。2010年,通过《国家绿色法庭法案》,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领域司法效率。截至2015年9月30日,国家绿色法庭审理判决已达1130份。

不过,这些努力并不足以抵消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环境债”。

3

环境治理,困于制度死穴


印度政府始终无法平衡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环境治理说了多年,不但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反而越治越差。



印度孟买的一处高层住宅和贫民窟。


*政治制度失灵,治理原地踏步。

其一,政府治理能力欠缺,内部矛盾不断,约束印度环境治理步伐。

印度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邦政府权力共享,导致中央政府的环境政策很难在地方邦有效落实。同时,受“各邦利益为先”理念影响,地方邦往往会陷入“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竞争状态,甚至为维护自身利益阻挠政策实施。

中央政府是印度环境治理的主要财政来源,但环境政策和相关财政预算的具体落实还是依赖于地方邦。1993-1995年,印度环保经费投入中,中央政府投入比例始终达95%以上,但这些环保经费多被地方邦挪作他用,环境治理在地方事务中被边缘化。

其二,政府部门间业务重叠但缺乏协作。

以水资源管理为例,印度涉及水资源管理的政府部门有农村发展部、城市发展部、农业部、水资源部、粮食部和环境部。但这6个部门彼此协调困难,导致印度始终未能建立完整的全国地下水资源资料库。

其三,党派纷争不断,难以保障政府实施有效治理。

长期以来,作为左右印度政坛的两大党派,国大党与人民党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达成共识,但在具体施策等方面态度各异。印度环境治理进程中往往充满不同政党、不同领导人的权力角逐,环境问题甚至沦为政党换取选票的筹码。

印度历届政府曾多次采取措施治理恒河,甚至以其为口号换取选票。然而,低下的治污能力难以应对庞大的排污体量,印度污水治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雷声大雨点小”。2014年7月,莫迪政府宣布实施“致敬恒河”河水治理项目,并拨款2000亿卢比,最终却只有1%的恒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

*民主困境,拖住环境治理。

印度向来推崇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印度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是这种过度强调民主的治理框架也加剧了利益协调的复杂性。

针对严重空气污染,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促使高等法院判决关闭德里区以内各类重污染工厂。根据法院规定,工厂正式工人可得到补偿。但这却遭到了当地贫民的反对,他们多为临时工,既没了工作又不在补偿之列。结果,社会内部分裂对立,提高了环境治理的制度成本。

*“发展太少、太慢”的社会症结牢牢束缚环境治理。

2016年以来,印度GDP增速不断下滑,到2019年时仅为5.02%,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同年,印度人均GDP只有2169美元,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也处于落后地位。

经济趋缓不仅制约环境治理效率提升,还使得政府在资金投入问题上捉襟见肘。

2020年初,印度将2020-2021财年名义GDP增长率定为10%,并预计财政收入22.46万亿卢比,支出30.42万亿卢比。然而,新冠肺炎疫情重击印度经济,财政预算只得大幅缩水。夹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莫迪政府无奈顾此失彼。

4

“毒上加毒”,印度怎么办?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印度极其难熬。

人口密集的印度是全球疫情重灾区。截止到3月15日,印度累计确诊达1138万例,死亡近16万例,是除美国以外最多的国家。

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病毒肆虐的同时,新一轮“毒空气”也来势凶猛。

2020年10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印度北部农田垃圾燃烧量是上年同期的5倍。加之秋冬季节气温下降,空气流动速度变慢,雨水稀少,印度空气污染为近两年来最差水平。新德里空气中还悬浮着超量微小氯化物悬浮微粒,意味着塑料污染已经渗入当地空气,进一步加剧其“毒性”。

空气污染损害人体肺部,会使人更易遭到病毒侵袭。毒上加毒,印度人民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空气中PM2.5浓度与新冠死亡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可能导致新冠死亡率增加9%。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恶化,2020-2021年冬季,印度环境法院停止或限制首都和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西孟加拉邦烟花爆竹的销售和燃放,呼吁民众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并一直佩戴口罩。

只可惜治标不治本,空气污染“助力”印度疫情反弹,重灾区新德里这个冬季日增新冠确诊病例就达1.5万例。

那么,如何才能铲除“毒上加毒”的病根?

在人口体量和早期经济发展路径上与印度相似的中国,似乎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注: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发布的《2020年全球空气状况报告》显示,过去5-7年,印度年均PM2.5浓度在每立方米75-85微克,在人均PM2.5暴露程度最高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中国则降至每立方米45-75微克,现已退出前十名单。】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用发展解决”,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也是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发展,这为环境治理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全国一盘棋,一点突破,全盘皆赢。

兰州是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曾名列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行列。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减排、压煤、除尘等一系列的“铁腕治污”措施,兰州成功摘掉“黑帽子”。

“兰州蓝”治理经验成为“范本”,此后,“南京经验”“北京经验”“天津经验”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而实现了环境治理的“全盘皆赢”。


可以明确的是,不解决上述问题,印度环境治理就无法见效,社会、经济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参考资料:

1.宋云伟,《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对印度森林的管理开发状况研究(1858-1947)》,《世界历史》2014年第1期;

2.包茂红,《印度的环境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3.李凌宇,《20世纪50~60年代印度工业化道路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李雅菲,《英属印度的森林开发状况研究(1864-1947)》,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5.章江,《印度:加大整治恒河污染力度》,《检察风云》2020第6期;

6.王金强,《印度环境治理的理念与困境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7.张淑兰,《印度环境管理的制度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1期;

8.张继亮、熊瑞涛,《多层级制度框架下的空气污染治理:印度的实践与启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9.周志民、王慧丽、张鹏岩,《印度空气污染情况超过中国》,《生态经济》2016年第4期;

10.高原,《聚焦印度大雾霾》,《生态经济》20180年第1期;

11.毛克疾,《灵魂洁净的印度为什么环境那么脏》,观察者网,2015年9月10日;

12.毛克疾,《治道丨从雾霾治理看印度国家能力》,澎湃新闻,2020年1月14日;

13.《中国雾霾是小污?印度雾霾才是大污?》,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2016年11月7日;

14.《观察|印度雾霾到底有多严重》,微信公众号“环球网”,2014年11月3日;

15.段帷帷,《印度环境法制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5期;

16.王树义、周迪,《在绿色法庭与环境正义之间——评》,《世界环境》2017年第1期;

17.《新德里空气污染加重叠加新冠疫情反弹》,《福建日报》,2020年11月9日

18.《印媒:中印都在治污,为何效果迥异》,环球网,2020年10月26日;

19.《中国治污“范本”兰州开启“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中国新闻网,2020年8月15日;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