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4了,谁还看甜宠剧?”从无感到反感,带着批判的心态审视影视剧中的言情片段,已成为年轻人的基本操作。


以古偶为例,“人仙之恋”仿佛成为甜蜜神话的基本设定。抛开情节不谈,宣发海报中清一色的粉色裙袂、暖色的氛围花瓣,无一不在反复强调该剧的高含糖量。


但服化道再精致,也掩盖不了漏洞百出的剧情。观众难以理解主角莫名的心动,也难以理解“由恨转爱”的急转直下——女主前一秒还对男主厌恶不已,后一秒就投入男主怀抱,二人枕着星河入眠。这些剧集不仅没有赢得观众的眼泪,反而为B站吐槽类与鬼畜类视频贡献了不少素材。


从生产端而言,漂亮的糖纸撑不起腻人的甜味;而消费者这端,在恋爱成为难题的时代背景下,年轻嗑学家们的幸福感需求甚至愈发旺盛。于是,年轻人不再指望影视剧发糖了,他们将注意力跳转到情侣视频博主那里——换换口味,“吃点好的”。


不同于批发生产的流水线言情剧,情侣博主的短视频里,透出更加鲜活的气息:男女主终于从CG合成的虚拟景象里出逃,恋爱场景被设置为回家路上冒烟的烤肉摊,或者周末宁静、治愈的海洋馆。


如此日常、真实的浪漫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上头。他们仿佛从这种对他人日常的观看中获得一种确认:原来爱情是存在的,哪怕自己并不拥有——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不拥有,爱情才更显可贵。


但这种“线上爱情故事”看多了,也会有反作用。屏幕那端的“模范恋人”与身边的“普通恋人”形成巨大的反差,难免让人怅然若失:是我不配有甜甜的恋爱吗?当爱情变成一种可供展示的展品,且高频次出现,情感的真实性与脚本化呈现共存,现在的我们,还能正确地期待“爱”吗?


情侣博主,更具时代感的“代糖”


追本溯源,甜宠剧其实并不直接与“工业糖精”画等号。


狗血而甜蜜的剧情,在早期台湾偶像剧中就已经存在:《恶作剧之吻》中,袁湘琴边走路边自言自语,然后径直撞上走在前面的江直树;《公主小妹》中,小麦突然获知自己的富家千金身份,在与南风瑾的贴脸对峙中,开启了冤家副本。这些如今看起来令人尴尬到脚趾抠地的情节,当年曾真切地拨动了一代少女的心弦。


但时代的舞台背景转换,彰显爱意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对旧情节进行无脑复刻且忽略其他剧本元素的桥段,就显得尤其格格不入。让人深感“刻意”的氛围,除了一味齁甜,并没有别的味蕾层次。


娱乐产业与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得言情剧失去了千禧年代的稀缺性。而大规模生产的结果,就是恋爱桥段的千篇一律:亲爱的,让我们按流程牵手、亲吻吧!至于为何心动、如何心动的过程,则能省则省。


相较之下,打出“相爱进行时”标签的情侣博主,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他们的作品往往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二人初遇、相知的过程,更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从容感。爱是走在马路上,我将你揽在步道内侧;爱是路灯勾勒出你我的轮廓,然后掌心相扣,在安静的街道上跳一曲Snowman……如此真实而细致的刻画,更符合年轻观众对爱情的理解,情侣博主也因此获得了对爱情更高的解释力。


近年来,情侣视频成为自媒体大军中火热的赛道之一。它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恋爱情境划分,有校园恋爱系列、同居室友恋爱系列、办公室恋爱系列;按搭配类型划分,有清冷CP、欢喜冤家、霸总+甜妹等。虽然短视频的制作和投入远远不及甜宠剧,但只要营业的博主够多,总有一款能击中你对爱情的想象。


从本质上说,情侣博主所做的,与言情影视剧乃至恋综一样,都是为大众提供亲密关系文本。年轻人爱看他们的作品,一方面是满足对甜甜的恋爱的幻想,另一方面则是当作情感教学,从而获得成长。


内容之外,情侣视频的速食性也博得了当代年轻人的好感。依托短平快的爆梗式输出,它们成为小零食般的存在,可以在通勤与排队的零碎时间里随时随地“食用”,还能即刻分享。比如,情侣闹别扭如何处理?别人是如何哄女朋友的?


真实与桥段之间,“爱情”正在扩容


情侣视频走红后,各大平台上“反情侣视频”的呼声也开始涌现。在情侣视频里,你的伴侣会在你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加以安慰,并耐心帮你寻找;而在现实中,对方很可能照样猫在沙发里玩游戏,然后抛来一句“慢慢找,不着急”。


对于那些近乎完美的甜蜜日常,熟知短视频的年轻观众其实并非全盘沉浸,而是介于相信与质疑之间。


B站UP主@任志哒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了情侣博主的日常。在这条播放量近140万次的揭秘式视频里,外卖的皮蛋瘦肉粥加热一下就成了“老公亲手做的爱心早餐”;老公抢着洗碗,其实是把碗扔进洗碗池就完事了……视频的标题,就叫“你以为他们是爱情,其实这只是份工作”。


在商业化的视频生产业态下,即使贴上“情侣”标签,你也无法确认博主的情侣身份以及所产出内容的真实性。


视频脚本模式化的,不仅仅是情侣相知到相恋的进程,也包含这段关系中的两性角色。尽管视频创作者有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但为了提高播放率,他们往往简单粗暴地选择流量最高的“人夫感男性×傻白甜女性”设置,因为这种传统的两性角色分工会给观众带来最直接、最便捷的幸福。


在一片“纯爱”的感慨声中,对于观众而言,这种情感代偿某种程度上也是快餐式恋爱的变体。“恋爱还是看别人谈的好”,当追求快捷的恋爱体验感从线下的真实关系延伸至线上对他人的观看,爱情可能正在被异化。


与情侣博主的爱情演出相伴而生的,还有爱情的“扩容”。平台的互动性与算法,一同将这份爱情剧本推送到千万个远端的手机中。


爱情不再是两人之间的耳鬓厮磨,无论是弹幕、评论区还是私信,观众除了对视频进行即时反馈,还指定自己想看的内容——“情侣周末一日Vlog”“博主能不能整理一份评论区Q&A”……甚至带着点电视时代频道点播的意味。


观众的参与感不仅仅体现在当下,还进一步延展为“养成感”。从初遇、表白、试婚纱,再到正式婚礼仪式的跟拍,观众看着一对对情侣走过风风雨雨,在他们最终步入婚姻殿堂时感慨“我流下了母亲的眼泪”,送上点赞和收藏,就当随份子了。


虽然知道情侣视频真假难辨,远离琐碎的日常只是一场人造梦,但观众还是会关注、收看并积极互动。有些人甚至清醒而又克制,特意收集“剧本味”不重的博主进行推荐。


正如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一书中所说:“浪漫之爱,将自我与他者镶入个体广阔的自我叙事过程之中,狂热地追逐浪漫的小说和爱情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将社会生活中受挫的自我认同投射到个体的梦境幻觉之中。”


在情绪爆炸的当下,无论是关注情侣博主时的真情实意,还是情侣视频带来的短暂甜蜜,通过网络编织的这些幸福感,是无法被彻底否认的。


在浪漫焦虑中重新思考爱


退回到现实的后台,制造浪漫的情侣博主们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同样艰难。


小红书上,在国外深造政治哲学的博主“鬼鬼祟祟的树”刚刚经历了丈夫的出轨,而出轨对象是她相识十年的闺蜜。在丈夫突然以她“性格强势”为由提出离婚时,她还认真反思自己,后来发现这只是借口。曾经的灵魂伴侣突然“烂掉了”,评论区充斥着“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类声音。


甜蜜坍塌的并非个例。近日,情侣博主Alfie与Angle的翻车,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大面积评论。二人在2018年相遇,2024年领证,拥有高学历和殷实家底的Alfie令人羡慕,也有不少人觉得Angle运气好,能找到这样的好丈夫。但滤镜掩盖之下,他们的完美人设被曝造假,其家人也可能涉嫌诈骗。


博主的销号与翻车,打破了观众的幻想。但粉红泡泡已经形成,浪漫焦虑不会立刻停止。即使再理智,观众也难以逃脱渴望“完美爱情”的巨大惯性。


情侣博主们上演的浪漫桥段,从幸福感来源演变为一种对照的标准。网络上的伴侣上可洗衣、下能做饭,包揽家务一条龙,即使加班回家也不忘给对象带夜宵。而在现实中能够复刻的伴侣寥寥无几,“如果TA不这么做,就代表着TA不爱我”,这种推论,反映了人们的心理落差。


其实,复刻所谓完美恋爱模式,不只是给亲密关系中的对方设限,也限制了自己对爱情与爱的感知。


在不确定的年代,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总能让人感到安心。如何衡量爱?爱情究竟是通过浪漫桥段被创造出来的,还是在生活的琐碎中被确认的?这个问题,我们或许无法回答,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对爱的理解应该是多元化的。不确定或许会让人恐慌,但也增加了爱的魅力。


无论是在网络上围观甜甜的恋爱还是在现实中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我们无需嘲讽他人获得爱的途径。或许,在围观他人恋爱的同时,我们也在对“爱”这个词进行个性化解构与再建构。


《论爱欲》

汪民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7


出轨事件发生后,“鬼鬼祟祟的树”在播客中读了《罗伯奔尼撒战争史》的段落,以此表达她对背叛者的思考。她化用20世纪政治思想家、哲学家欧克肖特的话作为这期播客的结尾:“这个世界在所有可能平行存在的世界中,就是一个最美好的世界。虽然这里面有蟑螂,我仍会选择热爱它。”


我们能做的,是建立自身与爱的真实联系,不要忘记自己在爱中的主体地位,期待幸福,享受幸福,同时思考幸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帅芃莲,编辑:谭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