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传说故事中的常客,常常扮演迷人魅惑的反派角色,奸诈狡猾是它的代名词。


然而,真正的狐狸恐怕会颠覆我们的想象。



它活泼顽皮,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天性顽皮的藏狐幼崽,摄影师@徐永春)▼


时而高冷孤僻。


(湖边的赤狐,狐狸是孤僻的动物,它们倾向于单独捕猎,摄影师@张波)▼


时而温情脉脉。


(沙狐母亲与幼崽;狐狸幼崽在学会独自捕猎之前,需要母亲的照顾,它们还会与兄弟姐妹一起嬉戏打闹,摄影师@李艳霞)▼


作为世界分布最广泛的食肉动物之一,狐狸成功的秘诀在于“千狐千面,随机应变”。


(请横屏观看,狐狸适应能力非常强,遍布不同的生境且面孔各异,@张琪/星球研究所)▼


行为变化多端的狐狸,令人难以捉摸,也让人无法定义。


狐狸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


一、不被定义的外表


人们常见的狐狸,身材苗条、瓜子脸、尖耳大尾。


但其实,狐狸家族庞大且分类复杂。它们属于狐亚科家族,最典型的狐狸包括狐属的12种,其中有大家最熟悉的赤狐和藏狐。


(请横屏观看,除貉属外,狐亚科其他种属皆被称为“狐”,@张琪/星球研究所)▼


狐狸适应能力惊人,它们踏遍了地球上除南极洲外的每个角落,占据了严寒的北极、酷热的沙漠、贫瘠的高原,甚至“入侵”城市,与人类共享一方天地。


(武汉大学的赤狐,很多赤狐开始进入城市与人类共存,以人类的垃圾为生,摄影师@冯江)▼


狐狸的生存秘诀之一,在于它不被定义的外表:


赤狐(Vulpes vulpes)


长着最典型的狐狸模样,它们是地球上体形最大、分布最广的狐狸。


赤狐身形修长,有着火红的身体和蓬松的尾巴,四肢外侧的黑色条纹像是戴着黑色手套。但是,赤狐并不都是赤色,它不能被“赤”字所定义。在自然环境下,赤红的毛色会发生突变。银狐就是赤狐突变的产物,黑白相间的毛发,在阳光下闪着银色光辉。


赤狐除了拥有不被定义的毛色,还会在不同季节“增减衣物”。冬天它毛发浓密,显得“圆润富态”


(“我不是胖,而是穿得厚”,摄影师@Steven叶)▼


夏天它毛发稀疏,显得“骨瘦嶙峋”。


(“这么瘦,是热的,不是饿的”,摄影师@朴龙国)▼


虽然长嘴尖耳是最深入人心的狐狸形象,但是有一种狐狸却颠覆了这种印象:


北极狐(Vulpes lagopus)


它的耳朵圆润、四肢短小,能够有效减少散热,适应寒冷环境。


(北极狐,寒冷地区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动物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身体的散热面积,摄影师@徐征泽)▼


冬天的北极狐身穿“白色羽绒服”,每平方厘米约20000根毛发,相当于人类头发密度的160倍。它们通体雪白,可以完美地隐藏在雪地中。


夏天它脱去厚厚的雪白外套,换上一身轻薄的棕灰毛发,从“胖子”变成了“瘦子”。


(夏天的北极狐,灰褐色的身体与裸露的岩石相适应,摄影师@徐征泽)▼


而处于换毛期的北极狐……


(“是想唱一首《夜上海》吗?”北极狐白色的冬毛与灰褐色的夏毛混杂在一起,像是穿着件貂皮坎肩,摄影师@陈建伟)▼


适应冰雪要小耳朵,征服沙漠就需要大耳朵,大耳朵是沙漠狐狸的特色,撒哈拉沙漠中生存着世界上最小的狐狸:


耳廓狐(Vulpes zerda)


它们拥有一对独特的大耳朵,巨大的耳朵布满了毛细血管,不仅可以有效散热,还拥有极其敏锐的听觉,夜间可以听到地下猎物的活动。


大耳朵并不是耳廓狐的专属:


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


同样长着一对夸张的大耳朵,蝠耳狐的耳朵长达13厘米,宛若蝙蝠的翅膀,因此它也被称为蝠耳狐。


它们是为数不多的专吃昆虫的狐狸,巨大的耳朵可以探听沙漠地下白蚁的细微响动


以上的狐狸各有各的美,难怪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它们化身俊男美女的传说。然而,有一种狐狸,纣王绝不会为之倾倒:


藏狐(Vulpes ferrilata)


它们居住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张大方脸,是它最独特的面部特征。


藏狐拥有比赤狐更小的耳朵,而且耳朵贴近头部两侧显得它额头宽大,加上冬季它两腮长着厚厚的毛发,所以脸看起来很方。


(藏狐的大方脸,摄影师@陆江)▼


藏狐的脸虽然看起来又大又方,但其实它的头骨更狭长,吻部也相比其他狐狸更加细长。它还拥有发达的犬齿,如“吸血鬼”一样露在嘴唇外面。


(与其他杂食性狐狸不同,藏狐是纯肉食,它的犬齿也相较于其他狐类更长,摄影师@张称心、徐永春,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藏狐的长嘴探入鼠兔的洞穴就像夹娃娃机。


(藏狐在鼠兔洞里“夹”鼠兔,摄影师@徐征泽)▼


尖牙利齿,口口都是致命一击。


(强大的咬肌配上长而粗的犬齿,是藏狐高效捕猎的秘诀,摄影师@鲍永清)▼


生活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藏狐完美地适应了高原的苦寒,虽然外表“丑萌”,但它是成功的高原猎手。


(“厉害吧,牺牲颜值换来的!”摄影师@李婷婷)▼


有的狐狸靠脸,有的靠爪子:


灰狐(Urocyon cinereoargenteus)


作为世界上唯一能爬树的狐狸,长着猫一般弯钩状的爪子。它们可以在树枝间跳跃自如,甚至在树上安家。


凭借不被定义的外表,狐狸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然而只有外表还远远不够,行走江湖还需要多变的身份。


二、不被定义的身份


不同于擅长群体作战与耐力赛的大型犬类如狼与豺,狐狸体形娇小、性格独立,通常独自作战。


(在可可西里,狼群在围猎一头藏野驴,狼具备超强耐力与协同作战能力,狼群通过撕咬使猎物失血过多而死,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身手矫健的杀手,是狐狸的第一重身份。


作为高原猎手的藏狐,它的捕猎高效而迅捷。


首先,它通过气味、叫声、脚印等蛛丝马迹寻找猎物的踪迹,悄无声息地逼近。


(“嘘,别出声”,藏狐寻到了猎物的踪迹,摄影师@鲍永清)▼


接着,它开始暗中观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探听猎物一举一动。


(“先藏起来,等待机会”,暗中观察的藏狐,摄影师@林北岸)▼


最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扑向猎物,干净利落,杀戮仅在刹那之间。


(在距离猎物2米左右的时候,藏狐突然发力,向猎物冲去,摄影师@张强)▼


藏狐身手矫健,在于它身体轻盈。与体形相近的犬科动物相比,它的体重更轻。


(与相似体形的柴犬相比,藏狐的体重只有它的一半,@张琪/星球研究所)▼


藏狐的猎杀干净利落,赤狐的招式更加优雅。


它有个绝招“倒栽葱”捕鼠,常用此方法捕捉雪地下的老鼠。跃起身、头朝下扎进雪中,这招从天而降的嘴法让躲在雪下的猎物无处可逃。


(“发现你了,无处可逃!”赤狐在雪中“倒栽葱”捕鼠,摄影师@徐永春)▼


赤狐是怎么精准找到雪下猎物的?


不靠眼睛靠耳朵,赤狐拥有敏锐的听觉系统,能捕获猎物最细微的响动。赤狐可能还具备感受地磁方向的能力,利用地磁判断猎物的距离实现精准无比的一扑。


(赤狐可通过地磁场与听力双重定位,精准地判断猎物位置,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除了听觉,赤狐的视觉也很敏锐。作为暗夜杀手,赤狐拥有猫一般的竖状瞳孔,相比圆瞳能在黑暗中更大幅地扩张,极其适合在夜间捕猎。


(竖形瞳孔放大缩小的面积变化能达到135~300倍,而圆形瞳孔只有15倍,@张琪/星球研究所)▼


狐狸是机会主义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到嘴的食物。即使不做杀手,它也有其他的身份。在没有肉吃的日子里,狐狸会换上它第二重身份——素食主义者。


若是实在找不到吃的,狐狸会换上第三重身份——小偷。


北极狐会跟踪北极熊寻找海豹,它鬼鬼祟祟地在远处窥伺,等北极熊饱餐一顿后,北极狐才敢上去偷吃它的残羹剩饭。


到了夏天,北极狐会迎来一项新活动——偷蛋。那时成群的雪雁在极地产卵,北极狐冲进雪雁们中间故意制造混乱,迫使雪雁离开自己的窝。当雪雁离开足够远时,北极狐快速得手,溜之大吉。


(调虎离山计得手后的“偷蛋小贼”,摄影师@陈建伟)▼


如果偷也偷不到,狐狸会换上第四重身份——强盗。


旱獭的洞穴是藏狐的最佳庇护所,为了不劳而获,藏狐会直接霸占旱獭的“豪宅”,不讲武德。


(这样的“房屋产权战争”,每天都在青藏高原上发生,摄影师@鲍永清)▼


然而它的胜算并不大,成年旱獭的力量足以抗衡一只藏狐。


(藏狐被愤怒的旱獭驱赶,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作为食物链中间一环,狐狸需要不被定义的身份。它既要学会重拳出击,也要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藏狐位于食物链中间,既要防备兔狲、藏狼等竞争者的侵袭,又要时刻关注机敏的鼠兔的动向,摄影师@徐征泽、鲍永清、张程皓、林北岸,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这样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者”在哪里都能活得很好,然而在人类眼中,狐狸的随机应变被视作为奸诈和狡猾。在被不断“定义”的过程中,狐狸的形象愈发扭曲,真实的狐狸离我们越来越远。


三、被曲解的狐狸


人与狐狸的邂逅始于狩猎。昼伏夜出,狐性多疑,是中国古人对狐狸的第一印象。这样生性机警的暗夜动物免不了带上神秘的色彩,狐狸的形象开始被定义曲解。


上古时代,狐狸是部族崇拜的图腾,它化作大禹所娶的九尾白狐涂山女,给中国历史抹上了神话色彩。


《山海经》中亦有九尾狐的记载,所谓“东南青丘,有九尾之狐”,皆是古人图腾崇拜的体现。


(《山海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意思是:“有种野兽,外形如狐狸,有九条尾巴,声音如婴儿,能吃人,吃它的肉可以不中妖邪毒气。”摄影师@朱智勇,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之后,狐狸被视为吉祥之物,其中九尾狐成为了彰显王者天命的瑞兽。


(酒樽腹部有两层浮雕动物纹,包括虎、羊、骆驼、牛、龙和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摄影师@柳叶氘,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九尾狐也象征着子孙繁息、太平盛世。


(九尾狐常与三足乌、白兔、蟾蜍和西王母画在一起,是极其重要的祥瑞,摄影师@柳叶氘,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为什么狐狸被古人视为祥瑞呢?


因为狐狸的长相符合古人的审美。狐狸颜色棕黄,古人认为黄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头小尾大表明尊卑秩序,象征子孙繁荣、国家强盛。


然而,当九尾狐带着祥瑞的光环昭示邦国兴旺之时,传说中的部分狐狸开始逐渐变化,从兽体化作人形,从男性化为女性,被冠以淫兽、媚兽的恶名。


最终,连最高贵的九尾狐都跌落神坛,以妖精面目深入人心。


(相传九尾妖狐化身绝色美女妲己,当上了商纣王的宠妃;在日本,她又化身“玉藻前”获得鸟羽天皇的宠爱与信任,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在狐妖之说横行的同时,狐仙崇拜也在民间兴起,延续至今。


人们供奉狐仙,祈求现世安稳。


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日本,民间也拥有狐崇拜的传统。


狐狸经常捕食为害一方的田鼠,久而久之,便被认为是粮食与丰饶之神的使者,守护稻荷神社,接受人们供奉。


(日本稻荷神社狐狸像,摄影师@柒哥)▼


在西方人的视角下,狐狸的特质被夸张得淋漓尽致。它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嫉妒者,是亦正亦邪的列那男爵,是小王子身边的灵魂挚友。


(出版于1869年儿童图书《列那狐的故事》插画,书中的列那狐敢与狮子、狼、狗熊等强权斗智斗勇,又肆意欺凌比它弱小的动物,是个复杂的角色,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在人们眼中,狐狸已经超越狐狸本身,成为观念与审美的载体,诉说着人们心中的美丑,代表着人们眼中的善恶。


狐狸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己。而真正的狐狸是什么样子的却鲜有人在乎。


狐狸不曾拥有庞大身躯,不比虎豹豺狼的利齿尖牙,却凭借多般变化拥抱地球的广袤。


(狐狸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犬科动物,在这一点上,狐狸是成功的,摄影师@徐永春)▼


狐狸有自己的本能与天性,不该活在人类的评价中,它的故事足以打动人心。


不被定义的狐狸,是最动人的生命之诗。


(夕阳西下,两只小沙狐在草原上玩耍,摄影师@李艳霞)▼


【参考文献】

[1]戴捷. 藏狐(Vulpes ferrilata)系统发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刘群秀. 藏狐的活动规律、家域特征及生境选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郑佳鑫,左清秋,王刚等.藏狐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差异[J].兽类学报,2023,43(04):398-411.

[4]穆雪梅. 毛密度与毛细度关系探讨[D].东北林业大学,2018.

[5]李涛,孟德怀,滕丽微等.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狐活动节律[J].野生动物学报,2020,41(04):891-896.

[6]李玉洁.狐狸与日本的稻荷神信仰[J].寻根,2011(04):27-31.

[7]李森夫.以“狐”为原型的中日动漫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8]李寒妹. 狐狸毛色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0.

[9]中国狐文化[M]. 李建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Evenhuis, J., Shirley Kot, C., Arzi, B., Kass, P., & Verstraete, F. (2023). Dental and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athology of the Arctic fox (Vulpeslagopus). UC Davis.

[11]F. Blake Morton, Marieke Gartner, Ellie-Mae Norrie, Yacob Haddou, Carl D.Soulsbury, Kristy A. Adaway,Urban foxes are bolder but not more innovative than their rural conspecifics, Animal Behaviour,Volume 203,2023,Pages 101-113,ISSN 0003-3472.

[12]Martin S. Banks et al. ,Why do animal eyes have pupils of different shapes?.Sci. Adv.1,e1500391(2015).

[13]Červený Jaroslav, Begall Sabine, Koubek Petr, Nováková Petra and Burda Hynek 2011 Directional preference may enhance hunting accuracy in foraging foxes.Biol. Lett.7:355–35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撰文:古月户,编辑:镜子,图片:余宽&周昫光,设计:张琪,地图:张松楠,审校:李默梨、黄太极、高俪倩,外审专家:王正寰(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