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老司机,题图来源:《黑客帝国》
我2018年提倡大家应该写点东西,打造个人影响力。老读者当时听了建议的话,应该早就拿到成果了。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基本没人付诸行动,或者写了几篇就没继续了。
2020年,我又建议做业务的人都应该做内容。三年了,我身边做业务的朋友,做内容的寥寥无几,但坚持做的,都赚了一波流量红利。
这么多年下来,我自己也是有成长的,那就是:轻易不给成年人提建议,除非收费。
不过我也想明白了另一件事:持续地生产、输出质量还凑合的内容,是个门槛特别高的事,基本就是吃天赋。
大家看到这大概很扫兴,但也别急着关掉。今天的文章不长,应该对你有用。
首先要承认生理差异。
到一定年龄后,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和人的差异,最主要是在生理层面。
这个生理主要包含基因、激素、身体状态,决定了你的智力、精力、兴趣点、弱点。定义不严谨,不影响大家理解下面观点就好。
生理基础决定了你喜欢(至少不讨厌)做什么事,以及做什么事让你开心。
还是拿写作这个事举例子。
有的人天生表达欲望强烈,只要受过初中教育,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写出文笔流畅的内容不是什么难事。
在这个基础上,他还要从创作中得到正反馈,才能坚持写下去。无论是创作本身,还是把作品发到网上得到了点赞评论转发,这个过程让他感到愉悦。
反过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写作能力都不会成问题,但大多数人就是无法从写长文这件事上获得快乐,甚至会觉得痛苦。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人,虽然以写作为主业,但怎么写也写不出自己的风格,水平多年不见长进,越写越难受,但还是一直和自己较劲。
我们重视的,主要是产生积极意义、正向价值,也就是那些会让我们的身体、生活变得更好的事情。
创作和运动一样,都属于这类积极的、应该多做的事。可惜的是,比起健身,创作的正反馈链路更难打通,而且很难长期维持。
生理基础差异一摆出来,特别让人沮丧,因为我们确实没法长期对抗自己的生物本性。
总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时间久了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甚至焦虑抑郁,这就违背了我们“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初衷。
但这也不意味着躺平认命,因为还有另一件事可以做:筛选。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种错误的认知,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老想着去突破一些自身障碍,期待量变带来质变。
跟自己的短板死磕、追求对自己无感的人、培养没潜力的下属、鸡资质平平的娃……都属于这类思路的延伸。
实际上,更有建设性的,是筛选逻辑,也就是发现而非培养。
对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具备正向价值的点,也就是靠自我驱动能做好的事。比如有人学习能力不行,但动手能力强,有人写东西不行但拍短视频就不错。
对外,扩大分母,选择而不是培养合适的人,以及让自己被更多人选择。
总之就是别死磕某个人的某一点,要承认有的人就是做不好某项工作、自己不是万人迷、孩子确实没那么优秀、有的客户自己就是拿不下,等等。承认个体差异,别做无用功。
看到这里,大概会有人说,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因为选择面很窄啊。
没错,所以我才建议大家搞创作。通过内容扩大个人影响力,让自己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才有更多选择权。这是普通人能做的为数不多的,性价比很高的事。可是生理基础卡死了技能点,搞不了创作,这不就死循环了吗?
说了半天筛选逻辑,咱们活学活用。比如你自己做不出内容,做内容的筛选总可以吧。
在朋友圈、公众号、小红书等等平台,选择、浓缩好的作品,做内容的精选和提纯,何况现在有了ChatGPT这类工具。
这种工作我称为内容服务。大平台靠编辑或者智能推荐在做面向大众的内容服务,但你如果有独特的内容消费品味,或者某些专业背景,你大可以做细分人群的信息服务,并延展成生意。
再比如说,如果筛不出有前途的方向和靠谱的人,可以换个思路,先筛去大概率是坑的方向,和不靠谱的人。对普通人来说,少走弯路就等于抄捷径了。
总之,我们无法和生理差异对抗,但也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至少,可以灵活一些,筛选适合自己的主攻方向与合作对象,不要在错误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精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