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宗城,编辑:张文曦,题图来自:《包法利夫人》


很多人第一次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在中学的时候。对于喜爱文学的青年来说,《包法利夫人》像是一个危险的诱因。


一本讲出轨故事的书,它凭什么能成为经典?读者也许是抱着猎奇或不服气的态度去读它,又或者是遵从老师的推荐,但读完这本书后,很少人不被这本书所折服。


以禁忌为诱饵,又以文学本身将人俘获,今天的硬核读书会带你走进《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人类的欲望深渊与至善时刻。


《包法利夫人》首版于1857年。


这一年距法国大革命已过去68年,距离启蒙运动过去了一个世纪。这一年离普法战争爆发还有13年,离巴黎公社运动还有14年。


但对于文学家福楼拜来说,这一年更令他关心的事情,是法国正处于浪漫主义的高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被列为标杆,斯达尔夫人的小说《苔尔芬》《柯丽娜》、龚斯当的《阿道尔夫》风靡一时。


深处在浪漫主义的漩涡中,福楼拜有所警惕,作为一位小说家,他思考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书写一部超越浪漫主义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如今,《包法利夫人》已经被写进了文学教科书,爱玛·包法利,这位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妇人,也是最被卫道士们批判的人物。很多人会说她荒淫放荡、死有余辜,会从世俗道德的角度,批评爱玛的所作所为。爱玛像是《圣经》中夏娃的一个变体,她的欲望成为她悲剧的起源,我们在爱玛身上,能看到中国明朝潘金莲的影子。


但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出轨故事,那就低估了福楼拜的用心。为什么出轨题材的故事那么多,偏偏是《包法利夫人》成为文学经典?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法] 福楼拜 著,李健吾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7


一、被误读的“浪漫主义”小说


一部文学经典,它要么具有开宗立派的气魄,要么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可能,要么在前人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部集大成的文学作品,譬如《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


而《包法利夫人》的贡献在于:它不仅仅让看似俗气的阶级与情欲故事登堂入室,也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无数的包法利夫人,提供了一个清醒的镜像。小说中的包法利夫人,其实是浪漫主义的文学浓缩,那爱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福楼拜一句话点明了:“她是个乡下人的妻子,却向往贵妇人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理解现实,如何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


《包法利夫人》(2014)剧照。<br>
《包法利夫人》(2014)剧照。


包法利夫人的真名是爱玛·包法利。在法语里,爱玛是一个浪漫的名字,而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含有“牛”的意思,在上海译文社周克希译的版本里,译者提到:“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而“《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派小说的清算”。


所以,后世有评论家把《包法利夫人》算作是浪漫主义小说,对福楼拜无异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福楼拜是用写实的笔触去写爱玛的,他所警惕的恰恰是浪漫的成分,只是因为爱玛这个人物,她本身就有对浪漫主义的憧憬,才让一些人误以为《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一点也不浪漫,甚至可以说透露着现实的骨感。爱玛是一个外省富农家庭的女儿,在修道院的禁欲生活里度过了青年时期,她热爱阅读浪漫派小说,却无从拥抱一个更宽广的生活。


她的婚姻就和她前二十年的生活一样单调乏味,乡镇医生夏尔虽然仁慈、宽厚,却实在不是一个体贴风情的人,也根本不能点燃爱玛心灵深处的火花。在那个时代,很多女性的婚姻屈从于丈夫,爱玛·包法利的身后,是无数阉割了自己欲望的隐形女性,是一个巨大的贞节牌坊,笼罩在女性的头上。


《包法利夫人》(2014)剧照。<br>
《包法利夫人》(2014)剧照。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叫《外省风俗》。小说第一部分,福楼拜向读者展示了爱玛成长的环境——那个狭隘、闭塞、被传统所笼罩的乡土社会。


沉闷的生活、保守的父辈、道貌岸然的教会人士和地方乡绅,这些所见所闻,使爱玛渴望逃离这一切,从这个泥泞般的保守世界中挣脱出去。


这里尤其注意,爱玛还是一位沉溺于浪漫派小说的读者,而沉溺文学,何尝不是一种纵欲。爱玛不知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重复和麻木。福楼拜越写出外省生活的沉闷,就越反衬爱玛内心的挣扎,他的工笔叙事越是准确,就越让人品味到人物和环境间巨大的冲突。


在爱玛真正偷情之前,我们已经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包法利夫人》(2014)剧照。<br>
《包法利夫人》(2014)剧照。


二、另一个版本的堂·吉诃德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切向上的挣扎均属徒劳。”


爱玛出身下层,热爱阅读浪漫小说。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欲望之火的裹挟,让她数次出轨,被上流人士抛弃,最终因为借了高利贷而债台高筑,走向死亡。整部小说都在讲述她跟三个男人的四次出轨及其后果。


爱玛不是一个纯粹的欲望的化身,而是一个出身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阅读浪漫主义小说、向往精神生活,却又被婚姻和礼法禁锢的女性。


福楼拜是用非常严谨的、不居高临下地批判的视角来写爱玛,他不是要告诉我们,爱玛这个女性有多么可恶,而是通过大量的、精确的细节描写,令那些哪怕是最规范的女性在阅读后都心中一颤,原来自己在某一些时刻,也产生过跟爱玛类似的念头。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爱玛在某种意义上像是翻版的堂·吉诃德,他们都对庸常的现实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厌恶,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远方、一个浪漫主义的念头。


如果说夏尔是一个懂得宽恕的、品行高贵但缺乏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那么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被创造性所诱惑、点燃自己全部热情、最终被太阳烧死的浪漫主义者。


在浪漫主义风靡的时代,福楼拜构建夏尔与爱玛,也即包法利夫妇这对关系,这是他对浪漫主义的精确击打,也是他对人类恒久以来的命题: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矛盾的一个淋漓尽致的呈现。当人们批判爱玛的时候,谁又没有过爱玛式的欲念?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伟大作家不写单纯的好人和坏人,他只对人类复杂性的塑造中抵达人内心的深渊。爱玛就是一个深渊一样的文学人物,她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每个角度都能自圆其说。


这就是福楼拜厉害的地方,他让这个人物犹如活在我们的现实世界,至少她是一个相当自洽的、具有命运感的人物形象。如果只是觉得福楼拜在写一出丈夫无能、妻子出轨的戏码,那无疑是低估了《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


福楼拜比一般小说家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写爱玛的欲望,但不把她写成一个淫乱不堪的荡妇,真正让爱玛立起来的几笔,不是她和罗多尔夫、莱昂等人偷情的香艳情节,而是福楼拜写出爱玛“拒绝”的那几笔。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爱玛先是在莱昂第一次对她发起攻势时,予以拒绝,随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笔,是爱玛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依然拒绝了公证人吉约曼对她的调戏。


在小说第三部第七章,爱玛在焦头烂额之际,遇到了一位油滑、急色的公证人。当公证人一把抱住爱玛,福楼拜接下来却让爱玛说了这样一段话,而正是这段话,让爱玛的人物底线一下子立住。


爱玛喊道:“先生,你这么乘人之危,真是太不要脸了!我可怜,可我不卖身!”


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包法利夫人的座右铭。“我可怜,可我不卖身。”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福楼拜在这里强调了爱玛的清高,正是这份清高,让爱玛这个形象更有层次,也更凸显出理想与现实差距施加给她的心灵压力。


爱玛渴望填充自己的欲望,但她有底线、有自己的善恶标准,她不是一个无原则宣泄欲望的荡妇。这是《包法利夫人》区别于一般偷情小说的关键原因。


爱玛是一位有灵魂有是非的女性,而不是一个欲望的工具人。


她是一个欲望强烈但又心高气傲的女人,她看似截然不同的举动都指向对浪漫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平庸的反抗。


三、看到了欲望,也看到了善


《包法利夫人》被《巴黎杂志》删减发表后,第二年就被法国当局以诽谤宗教、有伤风化、违背道德原则等罪名,由检察官提起公诉。


有趣的是,《包法利夫人》恰恰是在对簿公堂后走上了畅销之路,福楼拜在一位雄辩律师的帮助下被宣布无罪,而《包法利夫人》自此传遍法国的大街小巷。


《包法利夫人》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自此之后,福楼拜正式接过巴尔扎克的衣钵,成为“客观性艺术”的代表人物。即便是那个时代苛刻的评论家圣勃夫,对《包法利夫人》也赞不绝口,他说:“我相信看出一些新的文学的符志:科学、观察的精神、成熟、力量、一点点严酷。这似乎正是感染新一代领袖的特征。”


1857年出版的法文原版扉页。/Wiki<br>
1857年出版的法文原版扉页。/Wiki


在法国文学史上,福楼拜是一位继承自巴尔扎克,并深刻影响到莫泊桑、左拉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不为某一意识形态服务,也不是为了呈现某一个主题,他勤勤恳恳写作,追求的是写一部注定写不完的小说,那就是关于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将文学作品比喻为“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认为“美就意味着真实,虽说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东西永远是真实的……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


福楼拜的贡献在于,他不但创造了爱玛·包法利这一典型人物,也证明了“客观性叙事”同样可以笔力千钧、对真实的精确捕捉就可以直击人心。这看起来是非虚构写作的法则,但早在十九世纪的法国,福楼拜已经践行此道。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现实主义要求作者隐于幕后,文本大于作者。在现实主义的演进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抒情、劝诫的成分越来越少,用动作表现人物状态越来越多。福楼拜深谙此道,他写人物的喜怒哀愁,不是直白表露,而是善于通过动作和对话来表现心境。


福楼拜耐心地藏着一个谜底,直到小说最后才揭晓,那就是夏尔到底知不知道爱玛偷情,知道的程度又有多深。直到小说最后一章,福楼拜才用不长的篇幅写道:


“不知是出于对亡妻的尊重,还是珍惜延宕察看时日让他感到的一丝温情,夏尔始终没开过爱玛平时用的檀木书桌的暗屉。有一天,他终于坐在桌前,转动钥匙,顶开锁簧。莱昂的全部来信都在里面。这一次,是确凿无疑了!他一口气从第一封看到最后一封,他把房间的每个角落,每件家具,每个抽屉都搜了个遍,连墙壁暗处也没放过,他抽泣,吼叫,昏昏然,疯了似的。他找到一个匣子,一脚把它踹开。罗多尔夫的小照,从一沓杂乱的情书中间蹦将出来,脸冲着他。”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夏尔知道真相后是什么心情?福楼拜寥寥几笔写道:“他不出门,不会客,连出诊也回绝了。”要知道,他可是一个很负责的医生。


即便受到了这样的打击,当夏尔见到罗多尔夫时,他说的却是:“我不怨你。”


爱玛到死也没有发现,最高贵的灵魂,原来就在她最厌弃的生活之中。夏尔医生,这位犹如平庸、乏味代名词的男人,显露出了人世间难得的品质:专情、慈悲与宽恕。


这是罗多尔夫和莱昂都不曾有的品质、是爱玛曾向往的资产阶级文人所日益缺少的,甚至,这也是那些口口声声敬畏上帝,现实中却道貌岸然的僧侣、教徒们所丧失的美德。而宽恕、热爱与慈悲,恰恰出现在夏尔这一看似最乏味的人物身上。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这不是偶然,而是福楼拜的点睛之笔,是整部《包法利夫人》真正的华彩时刻。


夏尔在普通生活中展现的神性时刻,恰是欲望深渊中顽强不灭的那一点火光。如果说,通过爱玛·包法利,福楼拜写出了人类欲望的深渊。那么通过夏尔医生,福楼拜就写出了人与自身之恶搏斗所产生的善,而这份善不只存在于上苍,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时时刻刻。


正因如此,《包法利夫人》不仅是一部欲望之书,它也是一部宽恕之书。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一些人类永恒的特质。


这并不是一个歌颂爱玛而贬低夏尔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对爱玛极尽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福楼拜既看到了爱玛,也看到了夏尔。他既洞察了贪恋浪漫主义的飞蛾扑向烈火而死的必然性,也体察了一位平凡之人流露的神性时刻,一位不善言辞的乡镇医生,却流露出比巧言令色之徒更高尚的宽恕与慈悲。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br>
《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宗城,编辑:张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