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几天看到国内某公司说要出售自己的资产,一瞬间百味杂陈,那就是我第一次接触矿山时做的项目。Baishan、Tanjianshan、 East Dragon,我还记得除了东龙之外其他两个都没啥意思。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培养的很多工作习惯真的伴随了我很多年,多写多做资料库就是其中之一,但欣慰之余也有点感伤,遥想当年,虽然我比现在傻一点,但那时候真的是年轻啊,随随便便通宵。两个月前途经香港回国的时候,我又路过LKF,我记得Mine那个酒吧就是那时候开的,我本来想说找个晚上再去重温旧梦,但晚上躺在床上连出门的心都没了。一瞬间理解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觉。


之所以提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达里奥有一句话也是有道理的,人年轻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很多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很会做反转(虽然有时候容易买在左侧),然后喜欢看周期的人。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入行带来的特点,以后如果有一天我写回忆录,我会说,我是在金价和铜价最惨的时候去看金和铜的。


所以我真的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跨越的坎坷,那时候的周期是真的惨,现在你去说长期通胀,大家虽然不信,但表面上是不敢怼你的。但那时候,看黄金真的和做贼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去找北京一个大国企客户,我印象很深,当时对方问我的老板说金价预期是多少,我们小心翼翼掏出一个表格,里面是10家左右投行对于金价的预测,(当时很多大行都是随便写金价预测的,我记得只有BMO,麦格理这些矿业上市企业比较多的企业给的金价还比较有道理。)然后我们小心翼翼说,长期金价预期1250~1350美元/盎司。然后被怼成了狗头。


“凭什么金价可以比成本高30%?,金价成本不就1000?多的这部分是什么溢价?”


“我们觉得市场会慢慢变成鸽派预期。”


“笑话,联储刚开始加息,你们就鸽派预期?骗人也要讲道理好不好。”


所以之前写下“市场往往在联储第一次加息后逐渐开始变得比联储鸽派”,不仅仅是一个观察指标,也是我当时被喷的心得。


铜就更惨了,当时大家都知道铜矿公司在2012年前后乱上了一次杠杆,然后铜的短缺逻辑要等到2022年之后(当时说的是2022年而不是2023年)才能生效,然后对于供给侧改革大家是不相信的,也不相信2016年~2017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当时我记得很清楚。


我去翻了Ivanhoe的Ni-43101报告,我觉得Kamoa是我看过的最牛逼的矿山,无论是品味,成本还是边上的增储特质。我觉得这就是未来世界前三的铜矿。


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一个说法“以后大宗商品的需求可能就没了,互联网的发展会让大宗商品的需求慢慢萎缩。”


“可过去100年基本上大宗商品需求就是跟着全球GDP走的,每年2%~3%左右。”


“不要总用过去看未来。”



所以虽然之后我看的东西稍微多了点,但在商品里面养成的习惯我一直铭刻于心:“没有长盛不衰的宴席,也没有不能见底的周期”。


当然,这里面还有些人性的东西就不说了。我们回到今天的正题上,经济周期见底的经验。



我有一个心得,每一次经济周期都其实充分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然后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是个螺旋前进的过程。它会有波折,但很少有经济周期走不动的时候,即便是日本,过了20年他现在不也有通胀么……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比较有创意的,不要用过去的思路思考。


2012年在中国的四万亿刺激之后,我们遇到了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黑色系开始了漫漫寻底之路,在整个2012年~2015年间,我们看到的都是残酷的内卷博弈,每一次减仓上涨的挺价尝试,后面都是以邻为壑的增仓下跌。外需垃圾,欧洲2012年7月之后才走出来,2013年联储继续开始紧缩,然后每一次PBOC都会呼吁美国要实行负责任的货币政策。然后对银行和地产的监管摆上台面。


事后去看,2012年底到2015年的那轮经济周期,其实是表外融资干出来的,加上双创。现在你去事后诸葛亮,你感觉一切都是如此明朗,甚至还可以指责一下当时的政策是不是可待商榷。但把你真的放在那个时候,大家其实是很迷惑的。当时不是什么走出来的代价太大,而是能不能走出来都是个问题。


我记得2012年的时候我在欧洲,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当时我和一个朋友去意大利玩,然后我们当时找了个青旅,那青旅里面就一个意大利小哥,然后他问我是学啥的,我说我学经济和金融。他问我,意大利经济还有救么?


那是在2012年春天,德拉吉的“whatever it takes”讲话要到7月1号,还没发生。我是个比较善良的人,然后我当时好好给他做了次心理按摩,逻辑我都忘记了,然后反正最后免了我们两天wifi的费用。


当时就这么个情况,大家对于危机能否走出来是没底的,我还记得那时候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刚刚有一点回暖的迹象,然后很多研报都是抓着这一点细微的苗头说全球可能要从泥潭中走出来。


所以你现在回头去看,中国的复苏当时靠的是表外融资+双创,这你当时估计是想不清楚的。海外的复苏靠的是德拉吉一嗓子在2012年7月力挽狂澜,甚至喊得欧洲人觉得自己要把通胀目标提高到4%(是不是很熟悉?这可不是美国人的发明)。这估计也是个你想不到的事情。



然后2015年的情况其实更严重,当时央行资产负债表里面85%左右都是外汇占款,等于说中国作为世界排名前列的经济体,本质上还是靠出口在支撑自己的经济。然后耶伦在2015年说要加息,这是2012年联储的承诺,坦率说耶伦已经很够意思了,在2015年最后一个月才加息。但对于新兴市场的冲击毫无疑问是存在的。


当时也是不知道要怎么做的,2015年的股票市场显而易见是存在泡沫的,而且那时候的成长股和今天的还不一样,现在的估值是高一点,但好歹是个正数,当时候的成长股真的是需要想象力的。


2015年~2016年的周期见底靠的是居民部门加杠杆,2016年春天周行长说居民部门杠杆率还有空间,事后去看也是有争议的,但我过去的看法是如此,今天依然如此,我觉得把任何人丢在2015年,面对那么一个烂摊子,能搞下来就不错了。


如果说2012年是高杠杆下限制银行,搞出了表外融资,那么2016年是重新回到表内融资扩张。然后去杠杆第一次走上了舞台,因为真的知道不能再这样来一次了。


在2016年~2018年的复苏中,北京已经恪尽职守努力把M2压制到名义GDP以下。



这个政策在贸易战之后变成了保持名义GDP与M2相匹配并略高。


所以2008年是没办法,共和国刚刚腾飞8年就遇到了100年一次的危机,然后加杠杆之后2012年开始遏制金融表内扩张,结果搞出了影子银行,然后2016年开始重新回到表内扩张,但开始看总量的问题,开始遏制M2。


在2016年~2018年之间,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时间,王洛林先生的预言言犹在耳,去杠杆一定要维持一定的增速,不然杠杆可能越去越高。


我觉得2018年前后的隐忍也与之有关,2017年10月之后我们觉得这一轮复苏可能到了顶点,欧美的复苏要2018年一季度才结束,然后就是贸易战。在贸易战初期我觉得北京实际上是很努力维持一个和平的态势。2008年、2012年、2016年三次逆周期的努力已经给了经济很多扰动,需要一段休养生息的周期。


但有时候世界就不是一个完美故事,等到2018年4季度的时候,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经济,都已经处在了一个非常低的位置。然后美国的信用市场风险暴露,联储180度转向,也让PBOC有机会跟着180度转向。


但站在2019年一季度,中国吸取了过去几次的经验,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真的会有这么大规模的逆全球化,打开我们的进出口表,一看最多的进口,原油和芯片。新能源和半导体的投资开始上强度。2019年一季度的复苏其实没有太依赖地产,当时很多搞漂亮50的基金经理错过了创业板那个大底部。


在2019年~2020年,联储的态度转向,北京依然很努力在继续自己的补短板活动,努力把M2和名义GDP匹配,然后产业政策查漏补缺。如此一来,2019年的经济复苏强度虽然不够,但我自己觉得其实还算是健康的,如果站在2019年7月的时候,美国的萧条预期比联储说的要严重一点,北京的经济是真的有点韧性的。而且半导体和新能源的投资见效比想象中快一点点。



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2020年~2022年故事,我们有一次站在了一个周期的起点。之前有朋友说希望可以介绍一下过去的故事,我觉得我从2008年、2012年、2016年、2019年学到的经验是:


- 2012年你想不到表外融资和双创最后可以搞出那么多。


- 2016年你估计也不知道供给侧改革可以这么彻底,居民部门上杠杆可以这么给力。


- 2019年新经济刚开始的时候,谁能想到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是这么个函数。


这些政策都是超预期的,而且都是有代价的,但每一次,都是汲取了之前的教训。2012年吸取了2008年过渡上杠杆,走了表外;2016年吸取了表外的教训,重回表内,然后开始总量控制;2019年延续了总量控制,但考虑到了房住不炒和安全的需求。


所以我觉得2023年,也会有一些我们现在看不清的政策被发明出来,我要承认经济工作会议没能看到更多端倪有些失望,但这个我从来不怀疑它存在。



为什么呢?就回到开头那个故事,看周期的人有时候可以在没有逻辑的时候乐观起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一个品种现货深度贴水,然后库存很低,同时产业利润很低,这时候你什么利好都没看到,你会做多么?


我觉得成熟的期货投资者肯定早就干进去了……周期投资者重周期的位置,并不是那么看重周期的逻辑。因为逻辑有时候是骗人的,但位置不太会骗人。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周期见底的逻辑往往都是新的,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逻辑走不通就看空经济周期,就没有哪次经济周期完全是用过去的逻辑走通的。


我总觉得经济周期有时候和人生是很像的,没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坷,再难过的事情,熬过去总有好转。而且成功有时候真的是靠一些奇奇妙妙的新东西和好运气……很多时候都是没逻辑的,失败亦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