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简单聊聊两个问题:
第一是海外市场最近的等待和震荡到底是在等什么?
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新机会思考。
一
关于美国的市场和经济,我觉得有两句话能最好反映现在的情况:
如果你觉得美国经济现在就已经很糟糕,那你有点不尊重事实;
如果你觉得美国经济没有风险,那你有点缺乏风险意识。
其实2024年美国经济,到目前为止和2023年没有太多不同,它依然是一个宽财政+紧货币支持的强劲组合,然后2023年11月到目前为止,利率走低也让很多美国企业开始做一些再融资,尤其是浮动利率的再融资。所以你说它现在经济就很差,有一些行业是的,居民的消费随着存款的消耗慢慢呈现疲态,目前的情况肯定算不上差,但实话说趋势也确实谈不上好。
比方说以拖欠率去看,现在的水平并不高,但过去几个季度一直在走高,在这么高的利率下,和历史对比,这么低的拖欠率,你说美国经济现在就很差,那肯定不至于。
但从另一个方面,你能想到的,让美国人民变得更富裕的方法是什么呢?什么能遏制这个上升趋势,历史上看,消费和失业的趋势性都很强,都很难自己解决下行问题,所以才会需要有一个看得见的手去托底。
AI带来的技术突破?失业率在历史低位继续自然走低?联储降息带来的软着陆?
想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有一个我很多次分享过的观点:不要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懂美国市场,美国市场很多叙事逻辑,有些时候是夸张的,但绝大多数都是有逻辑的。
所以他们All in AI,永远把联储早降息和软着陆联系在一起,没有盲目看多美国经济。
从另一个维度去说,美国经济目前很强劲依然和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个财政的不确定性是很大的,因为财政是个政治问题,而今年是美国的选举年,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讨论选举年的问题。特朗普的财政政策是减税,拜登是增加支出,你看到的赤字可能没区别,但实际上区别大了去了。
到目前为止,今年市场对于交易政治不确定性的兴趣比2020年更高。
我们用中国的语言说出来,这两个东西的区别就像是:
1. 减税降费
2. 基建刺激
你想想这两个东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差距有多大,减税降费到底有没有用,甚至减税降费是个财政扩张政策还是财政收缩政策我都不知道。
所以我还是那个看法,美国经济目前的情况是不错的,但趋势确实谈不上好,因为财政的不确定性在选举年本来就是巨大的,美国经济中财政支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这几年,这时候一定要说美国经济没有风险我觉得是没有逻辑的。
也正因为如此,目前美元和美债都在一个很狭窄的区间震荡,我觉得到一个明确的经济结论和选举结论之前,这个情况有可能都是持续的。
长期看美元的走势和趋势是背离的:
用更短的指标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所以如果你只看图,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元先涨后跌,这个确实有可能,因为美国经济目前是不错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不确定性在加大,先涨后跌的走势完全可能。
另一方面,联储和市场对于降息问题的看法不一致,这个不一致已经不简单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联储反复改变自己的口径和观察的经济指标,说明这也是个立场问题,市场都是Ahead of Curve才能赚钱,联储Behind the Curve才能免责。大家立场不一致。所以你只听市场的会太着急被假突破骗,只听联储的会错过拐点。
我觉得需要一个风险事件,让市场和联储达成一致,市场肯定希望风险越小越好,但联储的角度,这个事件风险适中才好。
所以综上所述,关于美国的经济我觉得就是这几点:
1. 现在并不差;
2. 未来有风险;
3. 一个大小合适的风险可以让市场和联储统一思想,其实类似去年SVB(硅谷银行)事件之后有一段时间联储和市场就能达成共识,只是SVB和瑞信的救助很高效,等到4月份之后,市场猜测的5月份降息又落空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最好就不要有太明确的、对于美国经济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的结论,你就问问自己,能判断美国大选的结果么?如果不能的话,再想想特朗普的油气政策、财政政策,和拜登的新能源投资,财政支出有没有出入,如果有的话,现在是没有办法很笃定地说美国经济今年一定怎么样的。而且市场已经开始讨论特朗普,基本可以判断随着时间推移讨论只会越来越多。
二
然后我们聊聊另一个话题。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高速发展期,都是比较进步主义,比较创新,比较接受新事物的。然后在发展降速之后,都会比较保守主义,比较守旧。
其实很坦率地说,保守主义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贬义词,对于一个很成熟、很稳健的国家来说,保守主义不是坏事,就像大家说的,没有理由去改变一个过去一直胜利的模式。
今年春晚我就看到了比之前更多的传统元素。汉唐宋明剥离了元清。其实如果单说文物的话,元朝和雍正的文物也不差。所以我觉得以后在中国,伴随着经济增速逐渐降低,也会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走上舞台。
这一点也不奇怪,我们用公司的发展举例子,一个新公司,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它肯定是鼓励创新,鼓励业务拓展的,然后发展不起来的公司就没了,发展起来的公司里面的员工和领导肯定都是比较有创意,比较积极的,没有哪个新生儿公司一开始就老气横秋还能在市场上竞争胜利。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公司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那么在面对一些新的创新的时候,就会有老人站出来反对,这种反对你一定要说错了,也不至于。但随着公司发展速度的降低,如果它一直保持着原来高速发展期的激励模式,是不合适的。当它变大了、增速变慢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凝聚力,就要随之变化,刚开始可以给高额的业绩激励提成,后面可能多多少少要开始论资排辈。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哪个公司可以用创业的时候的方法打遍整个生命周期。
这种碰撞在国家层面,就是进步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矛盾。比方说美国,它老的工业区在芝加哥,我前段时间在芝加哥边上经过一个小城市好像叫做Gary还是啥,就是一个曾经非常火热的工业城,现在变成了贫民窟,产业从工业变成信息,然后移民更多去了东海岸和西海岸。那么在人口和产业的双重压力下,以前美国中西部非常进步的氛围就开始变得保守,在Mid - West你去超市,在停车场看到的老年人就非常多,而在西海岸,移民就让这个州更加年轻。但这带来的撕裂,是阶级+种族。是进步和保守。
所以当你看到Trump和Biden的政策一方面是进步和保守的区别,其实内核还是阶级和种族。
中国拥有主体民族,所以不会有种族问题,但这个问题同样有趣,在出口导向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区都集中在沿海地带,这部分地区的人在历史上也比内陆更加具有创新精神,或者说当时的内陆觉得他们根本不是核心区域,所以在过去40年时间里面,出口导向型经济+更加远离中原地带文化辐射,导致了沿海省份比内陆省份在经济上和对外接受度上更多。
和美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工业区刚开始在内陆、在五大湖,所以产业转移伴随着人口流入到两个海岸都发生。中国的工业区其实是沿海的,只不过最开始是沿着渤海的东北,后面改革开放后慢慢沿着黄海、东海、南海。我相信,如果未来出口只是换一个地方,比方说以前出口给美国,现在出口给东南亚再出口,转口贸易在进口和出口都有体现,那其实问题不会很大。
换句话说,只要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就不会陷入那种全面的保守主义。但随着高速发展期结束,沿海地区较高的生活水平在接受短期的冲击之后,会有人开始接受高增速时期过去,然后开始更多地拥抱传统文化和保守主义。
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内陆地区过去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口和工业化水平比不过沿海地区,而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内陆同胞开始国际化,甚至全球化。我自己在新疆的朋友,从以前只做哈萨克的生意,变成做中亚五国的生意,然后变成做迪拜的生意,今年他已经在考虑把客车卖给东欧。而且他说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多新疆的外贸人过去两年都从单一国家走向了几个国家。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一个国家的高速发展期过去之后,不可避免的就是如何处理创新和保守的变化,看看日本,以我熟悉的动漫为例子,《王立宇宙军》的时代过去,泡沫破裂的时候开始播《樱桃小丸子》。大家开始思考传统日本文化和资本主义进步的融合问题,从宇宙的年代来到了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和本我。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以前的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系在经济增速和金钱回报上(因为没有高回报),开始注重内在。当然,目前日本经济增速恢复,他们又开始有点梦回80年代。这很正常,我自己的经验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上层政治和文化建筑。和绝对量有关,和增速也有关。
我相信在未来有几个事情可能是会发生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为高速发展带来的认同感需要剥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自身寻找认同感,因为对外内卷的收益率会下降;
过去发展好的地区会有更多的保守主义和传统文化,过去发展差一点的地区会有更多的进步主义,整体来说这是一个更加均衡的发展。
三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写公众号最后的结果是想干嘛,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回答都会有一些微调。
在经济领域我希望湮灭宏观交易的Alpha,我希望有一天宏观交易成为所有人都会的东西,变得没有Alpha。我希望更多的实体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避开一些潜在的雷。但我知道这是逆人性的事情,经济周期的来源很多时候就是人的贪嗔痴疑慢。
在文化方面,我希望有一天这个公众号可以成为更多人现代性的来源,不至于陷入虚无。但这也是个逆人性的事情,因为人不是天生具有现代性,每天都能元气满满的。
我知道这非常难,而且大概率会失败,但这不正是人生的意义,做一个一定成功的事情有什么乐趣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