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云南文山州的人,都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下这片土地蕴含的战斗力。
 
当地苗族朋友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云腿,不一定是云南火腿,也可能是云南的腿法。
 


 
这里早已掌握了人体根源上的奥秘,从更务实的角度出发,回溯着人类走上进化之路的初衷。
 
只要有幸身处现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饱满的战斗激情,斗牛斗鸡斗蛐蛐跟他们的玩法相比,还是显得过于保守了。
 
当地人从来都对动手不感兴趣,他们直接上脚。
 


 
跟常规的套路演示不同,很多地方搞擂台都是意思意思,而这里的选手压根没打算表演,上了场就要尊重对手,没有人会打假赛。
 
场上也并不像云南山歌里唱的那么温柔,“朝你大胯捏一把”属于犯规行为,最起码都是朝你大胯猛踹一脚。
 


 
平时再故作高深的武术大师,面对这种场景时都可能重新记起自己的学龄前时代,原生态场地,无围栏,无护具,对面那位脚上没准还穿着双皮鞋。
 
闪电五连鞭在这肯定是不好使的,泰森来了也得挨两脚。
 


选对场地还可以给攻击附加沙土特效
 
古有华山论剑,今有文山论脚。
 
传说他们对下肢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武侠领域,其中有些狠人对自己的战斗天赋完成深度发掘,第一次看到时你很容易怀疑台下坐着个武术指导。
 


 
“有一回在云南过年,从昆明开车去文山观摩当地苗族的花山节,现场人多活动也多,比奥运会还热闹。”
 
“围观人数最多的就是这个项目,规则是不能用手和脚背,不能正面踢人,只能用脚掌进攻,鞭腿和前踢都不行,所以都是从侧面踹或者回旋踢。”
 
“看过一次就忘不了了,现场气氛相当和谐,记得有个大哥一直笑呵呵的,抬脚就是一记电光毒龙钻。”
 

 
虽然切磋讲究把握分寸,但经验不足的话还是很难保持体面,一场下来脑门上多几个鞋印只是常规结局。
 
先不说对爆发力和耐力的考验,保持住重心才是首要条件,不然一个旋风腿出去可能人没踢倒,自己先摔了。
 

“开场前都很友好,开场后都很敬业”
 
这就类似于将竞技对抗和解放天性完成了有机结合,兼顾击打与抗击打训练,有时还会在观赏性上做出独到的探索。
 
按照那种激烈程度来说,实事求是显然才是这项比赛的第一准则,苗家飞腿可不来虚的。
 


“看完感叹裤子质量真好,换条运动裤估计战斗力还能提升”
 
一位曾到过现场的朋友表示,即便规定了场上不能使用撩阴腿,自己仍然是全程提着肛观看的。
 
他认为这项运动的危险程度与瞄准能力相关,毕竟拳脚无眼,无心之失也可能酿成大祸,铁内裤应该成为标配。
 

“腿部力量加上大距离抡圈,踢到腰都要老命了”
而在那些高手看来,除了裆不能踢,脚掌能够到的地方都是可以精确打击的目标,尤其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每一次出腿都得保证质量。
 
交锋时间越长,就越能勾起观众的兴趣,观众的热情又为场上选手提供精神燃料,形成某种微妙的循环。
 

“据说旋风腿命中类似于说唱里的punchline,能引发全场欢呼”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腿长能增加攻击距离,腿短则下盘够稳,只要方式用对,那就优势在我。
 
当地朋友们对此都很有心得,高腿打脸,后摆踹腰,扫堂腿直奔脚踝,一旦击中就能瞬间让对方失去平衡。
 


 
“选手风格不同,有的主要靠踹,有的主要靠抡,有的是梅威瑟打法,主攻游走和防守反击。”
 
“一些狠人还有组合大招,一圈一圈猛甩,感觉我挨一下就得退场。”
 

巴西战舞云南版
 
可以说真正的狠角色们早就拿捏了“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的传统智慧,搞出来的很多场面能无缝接入到功夫片里。
 
从速度到力度再到灵活性,他们都已经达到了可以一招制敌的水准。
 


极限闪避
 
思路必须配得上身手,攻守兼备是取胜的基本素养,但场面上打得再火热,高手过招也自然是以和为贵,点到为止。
 
当然,也得看点的是哪。
 

 
要知道很多时候是不限制穿鞋的,民间智慧向来直白,当传统踢技被材料学加持,大概就相当于附魔攻击了。
 
也可以理解为其中分化出了门派,好比运动鞋底太软,布鞋踢人不疼,皮鞋虽不防滑,但是会加暴击。
 

就是鞋容易掉
 
本地朋友介绍,这种极限玩法有多种称呼,根据语境叫它“踢脚架”、“扎脚架”或者“干马脚”都行。
 
作为当地苗族同胞的传统竞技活动,重大节庆里会举办,有喜事的时候也可以办,甚至在平时聚会上都可能来几下过过瘾,属于休闲娱乐活动。
 


 
“整体上分为擂台性质和娱乐性质,但规则都是没有时间限制,直到一方体力不支或者认输为止。”
 
“大部分比赛不分量级,最隆重的要数每年的花山节,各地高手齐聚,不分民族不讲身份,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
 
“而且上场下场前要喝点酒助兴,双方都是越踢关系越好。”
 

场上有裁判,如果用手或者脚尖踢人,就会被罚下场
 
有媒体报道显示,这项活动主要流行于西部方言苗族地区的文山州和红河州,在贵州省也有分布。
 
苗语中将其称为“吊更”,“吊”是“踢”的意思,“更”指芦笙,合起来就是“踢芦笙”,也就是说过去是需要一边吹芦笙一边进行的。
 

 
或许是根植于苗家文化的彪悍,当地人民还嫌对抗性不够强,最终帮它进化成不拿芦笙的纯粹竞技运动,深入在了日常生活里。
 


 
很难说清人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但可以确定的是早在1998年,云南省举办的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就已经有它的身影。
 
到现在当地都搞出真正的苗疆腿王争霸赛了。
 

比赛规定需要带护具,同时控制选手的饮酒量
 
就像有位苗族朋友曾透露,没人知道第一个搞出这种玩法的人是谁,却并不影响它的传承,并且至今仍在发展中。
 
他说不论输赢,敢于上场时就已经会被公认为顽强勇敢的人,这本身就是种尚武精神的体现。
 

 
“记得小时候在锯木灰堆上,十几个人各种踢,踢哭了也要参与。”
 
“那时大家都很默契,哭再惨也不会向父母告状,不然以后就再也没人跟他对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