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原文标题:《在变革和迷茫中,努力比聪明有用 - First Do, Then Think》,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写在前面的话:如果你要我在十五年前写这篇文章,标题会是反过来的,我当时会觉得聪明比努力有用。


事实证明那时候的我是错的,在那之后我经历了很多变化、很多迷茫和很多痛苦。有一些是我自找的,有一些是找上我的。有一些我跨越过去了,有一些并没有。人生总有一些不可跨越的遗憾,过了很多年,有些时候我还是会从梦中惊醒,痛苦的场景历历在目。然后恍然若失,原来今年已经不是当年了。


所以我也许在别的方面不敢自称专家,但在面对变化,面对痛苦,在迷茫中寻找方向这几点上,我觉得我比大部分人要强很多。我看到最近几天很多朋友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也一样,我不能说我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在迷茫和痛苦中,哪些事情是有助于减轻当下的痛苦(至少对我来说如此),并且有助于你抵达远方的。


我是真心希望大家能从我的故事,和这些方法中寻找到安宁与平静。


一、看向远方还是看向脚下的路?


我觉得生活中有两种人,这两种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做事情的驱动力不同:


  • 一种人是他/她必须看到远方存在的可能性,才会有动力去做手边的事情;


  • 另一种人是他/她相信只要不停做手边的事情,那么总会到达远方。


以前的我,是第一种人、完完全全的第一种人。我记得有部电影里面有句台词叫做“面对猎物流口水的人,是最垃圾的猎手”。说的就是当时的我,我喜欢幻想自己做成事情之后的样子,我喜欢YY事情最后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喜欢指点江山,也好大喜功。


2013年在哈萨克,当时我参与了一个项目是在阿拉木图边上一个城市,好像叫做卡普恰盖尝试修一个汽车站,非常好的项目,哈萨克的公路并不发达,当地居民的出行很多时候还是依靠公交车,我们当时仔细评估了项目,觉得虽然2013年还在修公交车长途站有点离谱,但确实是符合当地事实的。阿拉木图是非常美丽的城市,雪山下的城市,周边山里面充满了度假村,马肠那仁非常好吃。一切都是完美的。随着事情的发展,我觉得没啥好担心的。


如果你要今天的我去说2013年,联储开始Taper,美元流动性开始紧张,欧债危机刚刚结束但新兴市场的情况并不乐观,每一次美元的收缩周期,都存在新兴市场的汇率问题,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思考,但当时我根本没这个意识——我就觉得事情还在往正确的方向上发展,问题不大。


等到2014年哈萨克坚戈跳贬的时候,项目的可行性就不存在了,当我和同事听到项目可能被取消的时候,我们呆若木鸡,我们当时觉得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快变化的汇率。我们迷茫且不知所措,因为没有预案,对这个风险估计严重不足,所以也没有后续的办法。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站在窗子前,当时在下雨,雨水顺着窗户一点点流下,我看着水滴汇成串,我至今依旧非常清晰地记得我当时在想:“为什么时隔这么多年之后,你还是这么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


在那之前很多年,我还是有这个毛病——我喜欢思考一些所谓大的问题,而经常忽视日常的练习。我记忆力很好,反应很快,所以从小到大的考试,我基本上都是靠记忆力和临场反应去完成的。我当时非常讨厌反复的练习,就没有这个习惯。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真的是会被聪明所误,当你处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面时,你记忆力很好,你有经验,你反应很快,你能处理所有的问题。但如果有一天世界变了,你的经验没用了,你的记忆很好但世道变了。这时候你的聪明有用么?其实是没有的,因为聪明也有两种:


  • 一种是基于经验的聪明,这其实有一点点倚老卖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的感觉,是小聪明和假聪明,因为遇到困难这东西就不那么好用了。


  • 一种是基于创新的聪明,在面对没有先例的时候,有一些人还是知道该怎么做。


我当时意识到我自己的聪明其实就是第一种,但我不知道第二种聪明要怎么搞出来,人要怎么去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或者未知的旅途?如果一个事情没有先例,我们要靠什么做决策?


我很幸运的是,我虽然不知道怎么面对没有先例的环境,但我被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做一个完全不知道的事情,然后面对完全不一样的人。我没有解决方案,但问题就已经扑面而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写矿业公司的材料摘要的时候,我记得那个公司的代码好像就是X,我当时对矿山一窍不通,对大宗商品价格也是一脸懵逼,实话说当时我可能和傻子没什么两样。那个时候我就没有什么幻想的空间了,我就很痛苦,我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会通向什么未来。我没法脑补我未来会怎样,我甚至不知道矿这个东西是不是有前途,那是2015~2016年——过去10年矿业最怀疑人生的时候。


我当时就是机械地去寻找资料:公司名字、位置、品位、储量资源量、股本结构和融资情况。


然后第一个、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第四个都很糟糕,我写的完全没有逻辑,老板也很不爽,发现了我是个沙雕。但我觉得事情是在慢慢好起来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不需要经验也可以把事情做好——只要你坚持每一步都做好。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原来真的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没有经验的时候做好一个崭新的事情。


前几天有读者问我,如果面临一个选择时,我们是选择一个长期正确的道路,还是不停地选择短期最优的解法。我说我是一个会看向远方的人,但在2015年之后,我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时候没有远方可以看,那你就只能做短期正确的事情了。而且这样做的效果其实不差,它只是比较乏味而已。


我依然是一个非常喜欢思考长期问题的人,这点我觉得没有改变,但我学会了在痛苦和迷茫中,如果你的长期目标没了或者被世界改变了。那么你就需要做点短期正确的事情,一步步把自己从过去的范式中拉出来。我的经验是一般这样子的结果反而是好的。


也就是从2015年开始,我开始写知乎,尝试每周都记录一下自己的学习,开始研究各种经济数据。最开始我也很傻的,回头去看自己那时候写的东西,真的是一塌糊涂,但人就是这样进步的。


最大的改变在于,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性格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在我之前很傻的时候,我喜欢那些有长期愿景的人,我觉得每天给自己列一、二、三、四、五件要做的事情就非常沙雕,我觉得看不到远方可能性的人都是思想上的懒汉。


但从那时开始,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这些人可能才是真正的智者。我的聪明,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上,我只相信我看得见的事情,这其实非常自我设限。而那些给自己设定行动方案然后一步步执行的人,看起来你觉得很局促,但实际上他/她可能走向非常远的远方。因为这些人的经验积累是不设限的,当我这种人遇到自己不理解、不喜欢、没经历过的事情的时候,我是没有行动方案的,而这些人是有的。我发现了这些人身上的可爱可敬之处。


简而言之,我觉得在事情好的时候,看向远方或者看向脚下的路都没问题。但如果事情变得不那么好,或者你感觉有压力的时候,看向脚下的路,把每一个短期决策做正确,然后努力一步步走出来,比什么都不做,感叹过去的经验不管用,然后伤春悲秋有用很多。


二、如何应对变化?


变革时期,保持谦卑,保持灵活比预测未来更有用。这话从一个看经济的人嘴里说出来很讽刺,但确实如此,我觉得2016年到2022年,我学会的就是这个,在波动率变小的时候追趋势、说长逻辑;在波动率变大的时候别说长逻辑,说了就容易被打脸。


结论其实很简单,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都是很容易被扭曲的,唯有人口周期和文化是比较长期的东西,所以不要用人口和文化做短期交易,同时也别用经济和政治做长期交易。例子非常多,如下所示:


  • 2016年Trump当选的时候,一片哗然,如果你今天去翻一下2016年那时候市场对于Trump的说法,你会觉得哑然失笑。


  • 2016~2017年,G20央行合作未能成功,全球经济复苏良好,PBOC信心满满收紧货币政策,正儿八经去杠杆,M2增速在名义GDP以下,然后2018年贸易摩擦就来了。


  • 2018年年底,2020年初,联储180度转向。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塔勒布这点是对的,世界是被小概率事件塑造的,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你仔细想想:你生活中那些改变命运的时刻,有多少是你自己规划的?我反正觉得我人生中的变革都是意料之外,有一些是强加于我的,有一些事我自己主动去改变的,但大部分或者说全部都不是我之前完全想好的。


所以人我觉得是没有办法精准预测未来的,但你可以做到在一定时间内,比方说在波动率变小的时候预测一段时间的未来。在其它时候,你能做的其实不是预测而是应对。而应对的方法有很多,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就是上面这个。


我很能理解,一个经典的悲观循环就是: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没有经验应对导致恐慌,尝试预测未来但因为没有经验➕恐慌导致悲观结论,认为自己会遇到更多意料之外的事情,继续悲观。


这事情我以前做得也很多,很多看宏观的人也是悲观的,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了,人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悲观,所以想太多的人容易过得不开心就这个原因。


但还有一种选择是: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没有经验应对导致恐慌,不尝试预测未来,但努力把手边能做的事情做好,增加确定性,确定性带来安全感,缓解悲观。


人在做确定的事情的时候会感到一切尽在掌握和乐观,我们的大脑掌控着我们的行动,但同时我们的行动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大脑。不停地让你的大脑感觉到短期的安全感,它也会给你乐观的反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不是君子以聪明不息,或者说,君子以预测不息。


变革时期,我觉得努力绝对是比聪明重要的。也别想那么多,先做,再想。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安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