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题图来自:IC photo


我想大家最近都能感受到,一场跨越太平洋的风暴又在慢慢成形。在面对这种剧烈的变化的时候,经济领域的变化只能说是小儿科。而就像每一场变化发生的时候,人群被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甚至期待这样的变化发生;一派反对,甚至期待这样的变化不发生。


简而言之,在面对全球化的退潮,有些人选择怀旧,总是希望回到过去的美好;有些人则放弃了幻想,或者期待变化能更激烈发生。


这个事情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在全球化美好中享受过利益的人,更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够不发生。而在过去全球化中被抛弃的人,则持相反的态度。


人类大部分历史都是如此,这一次也没有什么不同。


我想我算是在全球化中受益的人,或者说,我比大多数人在更深的层次拥抱了全球化。在过去15年里面,在伊朗和哈萨克,我与中国的工程师们一起与欧洲的公司报价竞争;在马来西亚和越南,我也有幸见识过东盟10+1和10+3会议时东盟的团结与分裂。如果不是全球化,巴布新几内亚的小岛不会在十年里面从奴隶社会一步跨越到资本主义,我也不会有机会去小岛上面的福建超市买到贵州产的老干妈。如果不是全球化,我也不会有机会在加德满都吃到麦当劳。


全球化是美好的,这点毫无疑问,从直觉观感上是如此,从底层的数据上看也是如此。不同国家增速不同,因此利率不同,利率的差距让资金源源不断从低利率的国家涌向高收益的国家。理论上带来了更公平的资源配置。


但就像我经常说的那样,勿以辩说为必然,很多东西你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真的不是那么回事。在不同大洲工作生活过之后,我自己觉得,我们目前的全球化,至少有两个顽疾:


第一是,我们目前的全球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全球化,而目前的经济制度,没有办法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靠近海的国家拥有更好的资源禀赋,而远离海洋的国家拥有更差的资源禀赋。这种差距衍生除了移民,国际冲突等国际矛盾。


第二是,经济制度的全球化和贸易的全球化,远远走在了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前面,导致在内政方面很多国家出现了反对移民,文化复古主义。


我用两个例子来解释这两点。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距离海洋非常遥远的国家,所以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他的大部分贸易伙伴都是自己的邻国,出口的商品也更多是基础的原材料。这个情况从苏联的时候就是如此,苏联把哈萨克斯坦当做是重要的小麦产地,没有把太多重工业放在哈萨克斯坦,其中固然有民族政策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是,哈萨克确实距离苏联的政治中心太远了。任何产成品如果要运输到莫斯科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知道全球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水边,而原油等化石能源又是我们的主要能源,并且分布很集中,所以我们目前的全球化,对于沿海的城市是更友好的


在哈萨克斯坦,我有一次去买毛毯,因为真的被冷到了。我当时就发现哈萨克斯坦的毛毯价格非常高,这点我其实有点不理解,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草原国家,又有石油,按道理来说,无论是化纤还是羊毛都应该很便宜。但事实并非如此,把石油用管道运出去,把羊毛用火车运出去,运到距离大海更近的区域,然后生产完装船再送到其他海边的城市,比在当地生产卖给当地人更划算。因为还是那个老问题,大部分人是住在水边的,所以内陆市场天生就小一点。


而在马来西亚的哥打基纳巴卢就没有这个问题,如果你在当地修一个工厂,你只需要很少的钱就可以在海边修一个码头,然后用一个很破的船,就可以沿着南海把货物运到广州。而同样的事情,在哈萨克斯坦必须用更昂贵的铁路运输。


我当时就思考了这个问题,那难道哈萨克斯坦的人民,真的就只能怪自己投胎方位有问题?这真的公平么?哈萨克斯坦还算好的,毕竟自己产油,所以能源供给没有问题。尼泊尔作为一个同样不靠海,然后没有能源的国家,就非常穷。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加德满都机场下飞机,找到的士车之后我惊呆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没有门的奥拓汽车......


因为能源运输,因为人口分布,导致不同国家发展水平不一。而在目前的全球贸易规则下,大家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比较优势法则,每个人都发展自己最有利的行业。但这个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地理分布的不均匀,真的会产生一些毫无比较优势的地区。这个世界不是童话故事,对于这些住在山里面,没有比较优势的人,要怎么办?


告诉他们说,你真的投胎有问题?


过去几年在西部,很多地区扶贫工作的一个办法就是把人从山上搬下来,我每次看到这样的工程,我想到的就是在伊朗,在尼泊尔那些山区的人。经济学理论里面,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会有人说,比方说A在大山里面,B在海边,A穷一点人工便宜一点,B在海边,富裕一点人工贵一点。那么总会有人去投资A,因为人工便宜。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A的人工可能是2元,B是10元,但A所在地方的运输成本是1000元。这你怎么靠人工去填补?骗别人说努力就一定有好日子?


那又有人会说,那可以搬家啊。是的,如果是一个国家,确实可以这样做,而且实话说,即便在一个国家,这个东西也不容易。那如果不在一个国家呢?尼泊尔人发现自己的发展就是比印度差?那怎么办呢?整体加入印度?


所以我们目前的全球化,是体现在贸易的发达上,体现在贸易的分工上,但不是一个公平的发展模式。作为这个模式的受益者,你可以说我们追求效率胜过公平。但你要能说服那些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才可以。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全球化就要退潮。


第二点更容易解释,比方说大家如果看贸易和经济的全球化,其实已经很深入了,你可能手里拿的手机里面,有一些部件就是国际化生产的,你用的汽油大部分不来自于中国,你买的股票被套了,和你一起被套的可能还有国际的基金公司。


但在文化和政治层面,我们的全球化其实没有准备好。比方说在餐厅里面我们经常用到日本的岩田燃气灶,你的衣服上面的拉链很有可能就是YKK这么一个日本公司生产的,但我相信有很多人会一边用这YKK的拉链,一边对日本的文化表示鄙夷。或者对日本的政治制度表示反对。


这个是没错的,因为在过去40年资本主义全球化狂飙中,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反而是落后的。实际上,如果你去看的话,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反而在一些文化制度上拥抱了全球化。例如,你在美国是绝对看不到招商引资办公室的。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也是一边用着中国的产品,一边说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想使用任何和中国相关的东西。


而在政治上,欧洲和美国的移民问题就是一个最大的矛盾,忒修斯之船的故事真实发生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全换了一遍,那么这个国家还是之前哪个国家么?即便所有人都相信同一个理念?我不是说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但我想说这个可能性肯定有人不同意。本土的复古主义,在美国是特朗普,在法国是勒庞,以后还会更多。


如果说1873-1914年的全球化,是殖民主义用大炮轰开了殖民地的堡垒,然后推进了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然后用比封建主义更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那我们当下,在资本主义以利益为驱动的全球化遇到了本土保守主义反噬的时候,有什么新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理论问题么?


我大学时候住的公寓边上,有一座索马里大楼,里面很多来自索马里的移民或者难民。这些人在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时候依然会用传统的保守主义来彰显自己的族群,而住在他们边上的美国人没事也不会去他们社区玩。现在我就在想,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些人毫无疑问应该来到美国,美国是比索马里更好的国家。但从政治和文化角度,他们并没有一个很好融入美国的方法,美国也没有一个很好接纳他们的方法。不然今天美国的极化也不会这么严重。


在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上可以说融入了当地社会,但如果你去看政党,依然是泾渭分明,印度人,马来人,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党派。他们可以一起在马来亚银行工作,但选举的时候大家还是更愿意按照族群投票。


我想这些例子足够说明,我们用贸易和经济完成的全球化,不能完全解决政治、文化问题;也没法完全解决国际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当然你可以说经济问题最优先,比政治问题文化问题更重要,你也可以说效率比公平更重要,这些都有可能是对的,至少55开的概率是对的。但关键在于,你要能说服那些认为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比经济问题重要的人,你要能说服那些认为公平比效率更重要的人。


这个世界也许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对错。


我最近看过很多怀念全球化的文章,我觉得全球化是美好的,我也很怀念,但我不觉得它是完美的。我觉得全世界人民有一天会联合起来,但你要说1980-2020年的全球化完美无瑕我是不相信的。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得意,有一些人失意。我也觉得在一开始的时候,多数人是获益的,少数人是受损的。但我觉得任何一个事情,都不是永远完美的,也许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全球化不再让多数人感到满意的阶段,不然我们没法解释特朗普或者现在的逆全球化。


我也看了很多朋友吐槽说美好的时间一去不复返,我觉得也没错,但我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最喜欢总设计师的一句话,与很多人不同。我觉得他批评伤痕文学的那句话非常中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面对变化,伤春悲秋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一直感伤悲观就真的让人看不起。


在分布式能源的帮助下,我们有希望解决部分地域发展不均衡,沿海城市发展更快的问题,我也不觉得保守主义就一定是错的。当然我相信历史是螺旋的,但螺旋最后也是进步的。


简而言之,我不觉得之前的全球化是完美的,因此我也不觉得未来的逆全球化就没有任何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