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 (ID:buuuxiangji),作者:发财金刚,头图来自:图虫创意


一位到重庆旅游的日本游客,曾在游记中写下关于对重庆的第一印象,不是8D城市交通系统,也不是堪比战斗机的出租车,而是重庆餐馆里的一道菜名竟然叫轰炸东京。



服务员将一碗煮得滚烫夹杂蔬菜的肉片汤,倒进锅巴中,汤汁和锅巴接触的刹那间“滋啦”一声,在日本友人的眼前激起一阵白眼。


在回日本的航班上,飞机即将抵达东京,他透过舷窗,望着密集的建筑物,脑海里全是锅巴和肉片美妙碰撞的画面。


在游记的结尾日本朋友写到,这道菜的威力,只有尝过才能懂。


在四川和重庆的一些餐馆,轰炸东京是一句没有写进菜单的暗号,你只要跟饭店的伙计说一声,他就能给你安排这出戏。


这道菜其实叫锅巴肉片,但相比起锅巴肉片,另一个名字在当地的名气更大。


以至于跟川渝地区的朋友提到轰炸东京,他们一般不会率先想到历史事件或者是同名的电影,而是会先想到吃的上面去。



“川东十八线小县城,城里几家开得最火的中餐馆都有这个菜。喜欢脆的就吃刚敲开沾了一点汤汁的锅巴,喜欢水润弹牙的就多等会吃下面埋着的,是道老少皆宜的菜,不过要慢慢吃,小心被烫到。”


在海底捞还没有走起来的岁月里,去餐厅点一份轰炸东京,看服务员当着你的面把肉片糊倒进炸得通体金黄的锅巴里,是川渝群众最早见识过的餐桌表演。


肉片的鲜辣爽滑,加上锅巴的酥脆,还起了个历史事件名字,让这道菜在四川和重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昨天闺蜜和男友分手,约我去吃轰炸东京,今天中午公司聚餐,还是轰炸东京,晚上爷爷生日,老人家又点名要吃轰炸东京,我对不起东京。”


大部分菜都是靠色香味,抓住食客的眼睛鼻子和嘴巴,轰炸东京是例外,它连你的耳朵一并刺激。


“经典老川菜,小时候的最爱,又好吃又有趣,最喜欢看上菜的时候服务员把菜淋上锅巴的一瞬间,而且一定要是这种自己现炸的锅巴才好吃,金黄酥脆的锅巴,配着酸甜适中的料汁,简直人间美味。”


在各种版本的品鉴指南里,都会着重描写轰炸东京的声音,它是一道以声音出名的菜。


有多少人点这道菜,就是为了听一声响。喜欢轰炸东京的老饕,可能还是个Hi-Fi发烧友,正如他们凝神听蔡琴的《渡口》,就为了那细若游丝的吞咽声,听宠物同谋的《Depot》就为了听那一声“呀”一样。


他们坐在餐椅上,左顾右盼,就为了等待那一声“滋——啦!”



菜的美味程度基本上和滋的声音响不响呈正相关,过去,如果声音不够响,你甚至可以在不动筷子的前提下,礼貌地让服务员端下去找厨师重做。


“可惜现在好多川菜馆子不仅没得,就算有的大多也是买的那种糯米锅巴,菜汤泡两秒简直就夹不起来了,一点口感都没有。可能因为这道菜麻烦又不赚钱吧,真的可惜。”


轰炸东京还是一道能够勾起群体回忆的菜,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来自电影。


小时候看《三毛从军记》,牛师长宴请宾客时上了道吱吱锅巴,起名叫轰炸东京,电影出来之后当年轰炸东京这道菜疯遍上海滩。




轰炸东京这道菜的历史渊源,确实和战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汇集了四面八方的人,餐饮业发展迅猛。锅巴肉片作为一道川菜,频繁出现在宴席上。


由于当时日本飞机对重庆日夜轰炸,为了表示对日军的愤慨,这道吱吱作响的菜被改名成轰炸东京。



据说当年,白天日本飞机成群结队来轰炸,炸得重庆城满目疮痍。到了夜晚,各餐馆大肆轰炸东京吱吱声此起彼伏。


当时有人撰联说,真是前方吃紧日日紧,后方紧吃顿顿吃。



按照当时的局势,轰炸东京的名字,自带一种黑色幽默的属性,背后隐藏的其实更多是无力感,但当时的人们靠给食物取名来对抗无力感,消解战争的残酷性。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提到:“滋拉一声响,食客大悦,认为这一声响仿佛就是东京被轰炸了。”



“有人说这个菜名取得无聊,取快一时,形同儿戏。也有人说,抗战时期一切都该与抗战有关,与抗战无关的东西也要加上与抗战有关的名义。这虾仁锅巴汤,命名为轰炸东京,可以提高士气,有什么不好?难道你不想轰炸东京吗?”一下就把梁实秋给问住了。


有意思的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摄制组来中国拍了一部纪录片叫《中国之食文化》,里头就有轰炸东京,只不过当时的团队不知道这道菜的另一个名字。


之后,日本漫画家小川悦司又根据纪录片里的中华美食,创作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中华小当家》,里头也有轰炸东京的身影。




经过时间的沉淀,轰炸东京这道菜已经超出一道菜品本身的意义了,它始于美味,因为战争而扬名天下,却在战后成为文化交流的缩影。


所以今天当你把筷子伸向锅巴肉片时,是在夹起历史的因果产物。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类似轰炸东京的食物名字出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 (ID:buuuxiangji),作者:发财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