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上讲,由于俄军已经打通了连接克里米亚半岛的陆上通道,且控制了亚速海的全部海岸线,对乌克兰而言就算炸断了大桥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退一步说,就算炸桥能让俄罗斯丢面子,那么乌克兰人有没有能力炸桥呢?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1

一座遥远的桥

虽然乌克兰人接连不断地针对克里米亚大桥放出狠话,但你总不能靠嘴把桥弄断吧?可惜的是,乌克兰目前还真没有能力威胁到克里米亚大桥。乌克兰人可以看到横跨在刻赤海峡上的这座桥,却无法触摸到它,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现在的它就是一座“遥远的桥”。



■在滑道上完成桥拱的组装,为运输和安装在航道桥墩上做准备。

要想摧毁一座敌人严密设防的大桥,最合适的方式就是空袭,然而空袭成功的前提条件要么是获得目标上空的制空权,要么凭借性能卓越的先进战机突破对手的防空圈,显然这两点以目前乌克兰空军的实力都是天方夜谭,让所剩无几的战机深入到克里米亚大桥附近无异于送死,更何况乌克兰空军不仅战机数量不足,还缺乏对地精确打击能力,根本无力完成炸桥这种复杂的任务。

乌克兰的海军就更惨了,只剩下少量岸防力量,完全没有海上力量投射能力,因此想从海面或者水下威胁克里米亚大桥也是做不到的事情。



■2017年8月,正在架设克里米亚大桥铁路桥的桥拱。

既然空中和海上都不行,那么就用特种部队渗透怎么样?为了应对刻赤海峡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克里米亚大桥在建造时打下的桥桩有7000多根,深入水面以下91米,而且为了通行货运卡车和列车,桥梁必然非常坚固。

要炸断这样一座桥,哪怕是完全了解桥梁的构造,所需要的炸药量恐怕至少也要数百千克,甚至是以吨来计算,什么样的特种部队能背着这么多炸药深入敌后?



■克里米亚大桥正在建造桥桩。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招:使用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来攻击大桥。可惜俄国人也早就想到了这一招,他们在乌克兰南部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其目的之一就是确保克里米亚大桥的安全,如下图所示,目前克里米亚大桥的防御圈已经外推至300千米以外。



■目前以克里米亚大桥为圆心300千米范围内基本上都处在俄军的控制之下。

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乌克兰仅有的地面远程打击武器“圆点U”战术导弹120千米的有效射程,况且“圆点U”的精度不足,圆概率误差在95米左右,也不适合用来打击类似于桥梁这样的目标。



■乌军装备的“圆点U”战术导弹,射程和精度都不足以威胁克里米亚大桥。

乌克兰现在手上还有两种远程反舰导弹:自研的“海王星”和外援的“鱼叉”。不过这两种导弹都是掠海飞行模式,“鱼叉”BlockII型仅具备有限的对陆攻击能力,而“海王星”估计现在还不具备对陆攻击能力。

而且,它们的射程也都不足,“海王星”反舰导弹的射程为280千米,“鱼叉”反舰导弹的陆上发射型RGM-84F的射程为278千米,在现阶段都够不到克里米亚大桥。



■因击沉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未确认)而名声大噪的乌克兰R-360“海王星”反舰导弹。



■美国“鱼叉”反舰导弹,乌军已经得到这种导弹并取得了战果。

这样看来假如乌克兰人不是在打嘴炮,搞心理战,而是真的打算对克里米亚大桥下手,就只能依靠西方国家的援助了,只不过这条路暂时也没有指望。

美国人几经犹豫才给了具有较远射程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却连能够由“海马斯”系统发射的射程只有160千米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都不提供,比这个射程更远的武器在现阶段就不要想了。



■虽然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海马斯”火箭炮,但拒绝援助远程弹药。

想来想去,如果真想炸桥的话,可能最现实的方法就是在过桥的车辆中混入几辆自爆卡车,只要能开到桥上,剩下的就好办了。然而,这种方式能否得手,并不取决于乌克兰方面,而是要看俄罗斯人给不给机会。



■2009年10月17日,一名自杀式袭击者驾驶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摧毁了位于伊拉克巴格达以西115千米处拉马迪的一座重要桥梁。图为伊拉克陆军士兵正在检查被卡车炸弹破坏的桥梁。

乌克兰人当然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情况。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奥列克西·阿雷斯托维奇曾经在采访中说到,克里米亚大桥是按照全部防护性要求建造的结构……由于俄军在乌克兰南部的进展,乌克兰可用的武器还不能攻击桥梁,“不幸的是,克里米亚大桥在近期将不会受到威胁。”



■克里米亚大桥在图兹拉岛上的立交桥跨的混凝土浇筑和沥青铺设。

既然如此,为何乌克兰人还要不停地拿克里米亚大桥来做文章呢?秘密可能隐藏在他们放出这些消息的时间点上。

4月21日乌克兰人首次提及克里米亚大桥,背景是俄军于4月19日在乌东展开大规模进攻,开始了第二阶段军事行动;5月初网上出现克里米亚大桥倒塌的网站,背景是5月9日的俄罗斯胜利日阅兵;6月16日乌克兰人放出克里米亚大桥的所谓工程建设文档,背景是俄军在北顿涅斯克的攻势猛烈,乌军正在承受着正面战场上的极大压力。如此一看,似乎脉络非常清晰。



■傍晚的克里米亚大桥。

2

炸桥这活不简单

抛开实力有限的乌军不提,目前炸桥这种任务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空军来说已经不算什么特别困难的任务了,但在几十年前,情况可不是这样。

那时为了躲避地面防空炮火,飞机一般都只能从3000米以上的高度投弹。从这个高度上看下去,地面上看起来非常巨大的桥梁也只是细细的一根线,虽然很容易发现,但命中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桥梁为了承重,一般都建造得非常坚固,如果不能直接命中的话几乎无法对桥梁造成什么损伤。二战中美军在缅甸遇到了更加困难的情况:日军在那里搭建的大部分桥梁都是木制的,相比欧洲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来说要狭窄得多,因此也就更不容易命中了。



■二战名片《桂河大桥》中所反映的日军在缅甸修建的木结构大桥。(实际取景在泰国北碧府)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美国人亨利·J·兰德和托马斯·J·奥唐纳在二战后期发明了Azon炸弹,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导武器之一,也是后世所有“灵巧炸弹”的鼻祖,美军官方命名为VB-1(1000磅,450千克)和VB-2(2000磅,910千克)。



■Azon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导武器之一。

Azon实际上就是在通用的AN-M65炸弹上用螺栓固定一个附加的“尾翼包”,以提供所需的制导能力。这种将制导和控制单元作为单独的部件,安装在普通炸弹上使其成为一种制导武器的做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法。

在这种“尾翼包”中安装有陀螺仪,通过一对副翼来稳定炸弹。一个无线电控制系统用来遥控操作尾翼包中的控制舵,调整炸弹的左右方向。尾翼包的尾部安装有接收天线,还有一个发焰筒,可以让炸弹产生明显的飞行轨迹,以使投弹手能够从轰炸机上看到并控制炸弹的坠落轨迹。



■Azon炸弹的结构图解。

由于只能左右调整飞行轨迹,Azon炸弹最适合用于长而窄的目标,如桥梁或铁路等。使用它的一个缺点是投弹后轰炸机不能立即飞走,因为投弹手必须时刻将炸弹保持在视野中,以便对其进行引导,这一点与现在的很多制导方式是一致的。



■投弹手使用载机上的BC-1156控制杆来引导炸弹左右移动,直至命中目标。

Azon炸弹最先在1944年被用于欧洲战场,但主要使用还是在中国-印度-缅甸战场。驻扎在印度潘达维斯瓦机场的美军第493轰炸机中队,于1945年初将Azon炸弹在缅甸投下,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从此,灵巧炸弹逐渐开始大行其道,经过不断改进和更新换代,成为现代空军的一种重要装备。

3

桥,并不都是炸断的

上面扯得有些远了,虽然将近80年前“灵巧炸弹”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如今乌克兰空军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俄罗斯空天军同样还在乱丢铁炸弹。不过也许乌克兰人根本就不用做什么,某一天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夸下的海口居然应验了。

这是因为刻赤海峡有一个地质构造断层,这里的基岩被60米的淤泥层所覆盖,在海峡地区发现了大约70座泥火山,而且这里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



■黑海主要地震区的分布(不含震级

■1977年在国内上映的南斯拉夫二战电影《桥》。

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人类创造的工程杰作才不会再被人类自己亲手破坏掉。



■一列火车驶过克里米亚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