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春季围绕俄乌战局走向的未来预测中,最热门的关键词肯定是“反攻”。对此,笔者在今年1月15日本号发表的文章《“瓦格纳”死磕巴赫穆特,俄军主帅叕换人,这两件事背后有料?》中曾预测:“……有理由预计在今年春夏之交,乌军很可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2023年3月底德国运往乌克兰的豹2A6主战坦克,西方军援是乌军反攻的底气所在。

现在,时间已经来到春夏之交,几乎人人都在谈论乌军的所谓“春季大反攻”。尽管从乌克兰军方高层、情报部门负责人、国防部长乃至总统泽连斯基都一再表示,乌军的反攻已经箭在弦上,但直到目前,在战场上还看不到乌军实施反攻行动的任何迹象。双方依旧在已经遍地废墟的巴赫穆特纠缠不休。几个月以来,绵延约1000千米的俄乌战线上,变化微乎其微。

■近日,俄军使用大量燃烧弹攻击巴赫穆特城内的乌军阵地。

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乌克兰的“春季大反攻”是否确有其事?还是虚张声势?不过,从俄军当前的行动来看,至于你信不信乌军的反攻,他们反正是信了。1

“绍伊古防线”

通过对乌克兰战场卫星监视影像的长期判读,人们发现俄军在2022年秋天连续经历了哈尔科夫溃败、丢失红利曼(参见本号文章:《红利曼失守,“卫国战争”打响?俄罗斯会兑现诺言动用核武吗?》)以及主动放弃赫尔松及第聂伯河右岸地区之后,终于开始相信乌军是有能力发动攻势作战的。也正是从那时起,俄军着手在乌克兰东南部战场上修建大规模的防御设施,逐渐形成一道正面宽大并向纵深延伸的防线。当然,这条防线目前还没有官方命名,我们姑且称之为“绍伊古防线”吧。

■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乌克兰战场上俄军防御工事的连续分布变化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从左至右四个时期的俄军防御工事分布图,所标记的均为在该时期新出现的防御工事,而非连续积累的防御工事情况,因此最右侧图片显示的今年2、3月间的新建防御工事,而非俄军防御工事的整体情况,但将四张图片结合起来,不难看出俄军防线修建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通过上图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在2022年10月以前,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几乎没有什么防御的概念,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都是进攻的一方。但在2022年10月至11月期间,随着乌东大片占领区和乌南重镇赫尔松的丢失,俄军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开始转入战略防御态势,随之在乌东前线和乌南占领区着手修建大量防御工事。

■2022年10月,赫尔松居民兴高采烈地欢迎乌军归来。

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1月的工事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俄军判断未来乌军的攻击重点将是扎波罗热州向南直到亚速海港口小城别尔江斯克,因此着重在扎波罗热方向修建了更多的防御工事。同样是这张图还暴露了所谓“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内心的胆怯——他们居然不惜花费大量资源,沿白俄罗斯到哈尔科夫的俄乌边境线,在己方一侧修建了一条相当绵长的防线。不是说好的“平乌镇纳拒北约”嘛,这是有多怕乌军攻进自己家里啊?进入2023年,俄军的防御重点转向克里米亚半岛,在半岛北侧连接半岛和大陆的地峡区域大兴土木,同时还进一步补强了顿巴斯前线的防御工事。

■目前俄乌战场上俄军防御工事分布的全貌,从白俄罗斯边境一直延伸到赫尔松。

完整的卫星影像判读所显示的俄军防御体系分布情况,大致反映出三个情况:第一,俄军一直在争分夺秒地准备应付乌军可能发动的反攻,他们的行动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第二,俄军预判乌军反攻的核心目标是克里米亚半岛,最可能的攻击方向是从扎波罗热前线打开突破口,并一直推进到亚速海沿岸,从而切断乌东和乌南俄军的联系,同时威胁克里米亚大桥。第三,俄军认为乌军反攻的次要方向可能是从赫尔松渡过第聂伯河,直接向克里米亚半岛前进。

■2023年2月16日拍摄的克里米亚半岛北部俄军战壕防御体系的卫星图片。

这些都与笔者之前的预测基本一致。还是在《“瓦格纳”死磕巴赫穆特,俄军主帅叕换人,这两件事背后有料?》这篇文章中,笔者曾经写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多次宣称,战争从克里米亚半岛开始,也要在克里米亚半岛结束,收复克里米亚半岛,才是对普京最致命的打击,也才能更快地结束战争。要想拿下克里米亚半岛,最好的办法是先将乌南和乌东的俄军隔断,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要做到这一点,突破口就在梅利托波尔,这里是连接乌南和乌东的交通枢纽。”2

重温二战堑壕

应该感谢“一战封神”绍伊古大元帅,让我们有机会重温二战堑壕的风采。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现代陆军地面防御工事的构筑原则与二战时期并无太大差别,通过对“绍伊古防线”的仔细探究,就能了解到二战防御阵地的样貌。当年那些丧命于乌克兰黑土地上的苏德两军官兵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作战依托的堑壕体系居然再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1941年至1942年,进攻克里米亚的德军部队炮击塞瓦斯托波尔。

对于陆军野战防御阵地而言,最基本的组成要素都是战壕。它可以非常有效地保护步兵免受子弹和炮击的伤害。根据美国陆军作战手册,只要30厘米厚度的泥土就能挡住80/81/82毫米迫击炮的弹片,除非弹药是在战壕的正上方爆炸,否则就很难有效杀伤战壕中的士兵。

■现代野战防御阵地的战壕构筑图解,可以为士兵提供良好的保护。

标准的战壕深度一般到士兵的肩部,正面用沙袋、泥土和石块堆积成胸墙,起到掩蔽作用。有条件的话在战壕底部可以铺上木板,以免泥浆泛滥。战壕一般按“之”字形挖掘或设置转角,以限制敌人视线并对来自侧方的弹片提供额外保护。俄军在乌东南部他们认为关键的道路、交叉路口和重要城镇等处挖了很多这样的战壕。根据防御地点的情况不同,挖掘的战壕形态也有所区别。

■俄军在通往设防城镇的道路上挖掘战壕进行防御。

■俄军在不同的地点修建多道战壕,构成多层次的防御阵地。

■俄军在重要设防地点修建的环形战壕防御工事。

上图右侧显示,对于比较重要的城镇,俄军会挖掘环形战壕将其完全包围,实施全方位防御。对于那些规模更大、意义更重要的地点,俄军的防御工程体系会更为庞大和复杂,将其打造成一座野战要塞。目前发现的类似城镇至少有两处,即扎波罗热地区的托克马克和比尔马克,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后勤补给集散地。

■托克马克和比尔马克这两座俄军后方的重要枢纽已经被防御工事团团围住。

除了战壕之外,“绍伊古防线”的防御工事还包括障碍物和反坦克壕沟等。对于轮式车辆来说,一些很简单的障碍物,例如铁丝网、大坑或者树干之类就足以减缓它们的前进速度,甚至使它们无法通行,但要想阻挡坦克、装甲车这些重装车辆就没那么容易了。在这方面,传统的拒马、反坦克三角锥等专用障碍物以及反坦克壕沟之类设施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拒马和反坦克三角锥这种障碍物虽然简单,但对付重装部队很有效。

■面对反坦克壕沟,各式装甲车辆显然不能硬闯。

与轮式车辆主要依赖道路前进不同,坦克、装甲车等履带式车辆可以越野机动以绕开这些障碍物。但是,俄军肯定会使用反坦克地雷来协助完善自己的防御体系。这种既便宜,隐蔽性又强的武器已经在乌克兰战场上对装甲车辆构成了很大威胁,而且它们还可以通过火炮或者火箭炮进行远程快速部署,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形成一片很广阔的雷区,有效迟滞乌军的装甲进攻矛头。讨论了这些基本的防线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看看一个典型的完整俄军防线是怎样构成的。

■俄军典型的多层防御阵地构成示意图。

3

看上去很美

这样的防线看上去很美,是吗?然而,它们当然不能构成防御的绝对性。现代机械化重装力量早已发展出一整套技术手段和工具,用来击破这些防御措施。例如对付难啃的雷区,可以使用扫雷车发射的扫雷索,通过爆炸在雷区内开辟道路,配合机械扫雷车,使用暴力方式强行穿越雷区。

■火箭扫雷示意图,利用火箭拖带扫雷索实施爆破扫雷。

■美国陆军的一辆M1150型突击车发射M58扫雷索引爆地雷,扫雷索的长度约为107米,包含超过800千克的C4炸药。

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M58扫雷索。如果雷区面积很大,可以重复火箭扫雷的步骤,然后再利用机械扫雷车清理通道。德国为乌克兰提供了42辆基于豹1坦克底盘的Wisent 1扫雷车,芬兰提供了3辆基于豹2底盘的豹2R扫雷车。

■德国Wisent 1扫雷车,基于豹1坦克底盘改装而成。

■芬兰军队装备的豹2R扫雷车,以豹2坦克为基础改装而成。

除此之外,坦克自身也可以装上扫雷犁,在开进的同时进行扫雷作业。

■坦克自身也可以加装扫雷犁附件进行简单的扫雷操作。

拒马、反坦克三角锥和反坦克壕沟之类的障碍在有备而来的重装机械化进攻部队面前更是不在话下,可以利用大型装甲工程机械来清除它们。

■德国和意大利陆军装备的Dachs重型装甲工程车正在进行作业。在它们面前,什么铁丝网、拒马、三角锥、壕沟之类的都是弟弟。

话虽如此,扼守要津、配置得当的防线毕竟还是会给进攻一方带来不小的麻烦。为了克服这些阻碍,进攻方将不得不仔细而充分地协调自己的装甲部队、工程兵、炮兵甚至是空军,有机运用各种力量和手段,使之形成一个精密运作的整体,才有可能一举击穿敌人的分层防御体系,从而形成突破。

■庞大复杂的战争后勤保障工作之冰山一角。

组织进攻,上述这些还只能算是很小的一部分工作。在数周时间的攻势中维持大规模现代重型装甲力量的战斗力,所需要的后勤保障工作量和复杂程度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更何况乌军的各型装备来源混杂,年代跨度也很大,在这方面的压力就更大了。这一切都需要顶着敌人的殊死抵抗来展开,在敌人的炮火下前进。因此,将现代机械化进攻作战形容为“人类最复杂的地面行动”,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乌军需要向对手和全世界证明的,就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们也只能通过这种能力,才能实现其收复所有国土的总目标。4

御敌于国门之外?

观察俄军这几个月以来在乌东南部战场上大修“绍伊古防线”的举动,不得不说无论未来乌军的反攻能否顺利达成己方所制定的目标,俄军都已经在战场上先输了一招。摆出这种“一个地方都不能丢,必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姿态,说明当前俄国内已经难以再承受任何失败的打击,在政治上给军事行动留出的空间和自由度越来越小,几乎已经成了一个死局。

■2023年1月26日拍摄的卫星图片显示了通往托克马克市道路上俄军修筑的部分防线。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军事行动中,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努力保持己方行动自由的同时尽可能限制对手的行动自由。到处大造防线这种事,相当于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而把最大的自由度都留给了对手。何况防线修得再好,如果不派兵去驻守也没有任何价值。以俄军在地图上所反映出来的如此高密度、大范围的防线,到处都要分兵把守,将使本就不够充裕的兵力变得更加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修筑防线的情况等同于告诉对手自己的防御重点何在,等于拿着一手明牌在玩,你最担心什么对手看得一清二楚,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

■俄军在克里米亚半岛以北的防线部署态势。

如上图,俄军虽然嘴上没说,但行为已经诚实地表现出他们对于防守克里米亚半岛的惶恐之心:他们既怕乌军突破扎波罗热之后通过梅利托波尔向西横扫,抄了第聂伯河左岸俄军的后路,又怕乌军从梅利托波尔南下直扑克里米亚,还怕乌军从赫尔松渡河东进。这种心态就很容易导致自身被乌军调动。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8月29日,乌军就是先在赫尔松一线佯装发动反攻,诱使俄军匆忙从乌东调兵增援,结果被乌军在哈尔科夫打了一个漂亮的闪击战,快速收复库皮扬斯克和伊久姆,随后又攻克红利曼。

■俄军在克里米亚半岛北部地峡处修建的多道防线。

同样的套路,焉知乌军不会再来一次呢?克里米亚半岛固然也是乌克兰方面志在必得之地,但达成这个目标也许并不只有直接攻击这一种方式。如果乌军能够通过反攻切断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陆桥联系,同时有力地威胁到克里米亚大桥的安全,失去主要补给通道的克里米亚又能坚持多久?从进攻方的角度来看,虽然你花费大量资源修建了无数防线,但攻方又不需要把防御方的每一寸防线都攻取下来。进攻方只需要伺瑕抵隙,集中全力突破防线上的某个点,很可能整条防线上的其余部分就都成了摆设,之前投入的资源也全都白费了。

■法国人花大力气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成为二战中最著名的笑话之一。

因此,最好的防御并不是像俄军这样掘壕据守,而是始终在后方保有灵活机动的强大力量,可以随时和及时弥补防线上可能出现的漏洞。如果握有这样的力量,那么在己方控制区内部耗费大量资源修筑防线不但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相信俄军必然了解这些浅显的军事原则,他们没有选择这样做,一定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至于这些理由是什么,我们可能很快就能看出来了。结语虽然可能除了乌军高层极少数几个人之外,全世界包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都不知道他们的反攻将会在何时、何地开始,但笔者相信这场攻势是一定会到来的。于己,这是乌克兰人自从2014年以来全面收复失地的最好机会;于人,经过多方努力才获得的那一波西方现役主战坦克和步战车等军援也需要看到成效。

■2023年3月底,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中)与西方各国援乌的装甲车辆自拍合影。

只是战场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客观来看,尽管经历了一年多鏖战的乌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整体上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相对于俄军仍然都没有什么优势,这对于他们组织攻势作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而且,乌军不掌握空中优势,也就难以阻断俄军在战线后方的兵力调动,这意味着不管乌军在哪里发动反攻,俄军都有可能及时组织增援,快速堵住战线上的缺口。因此,乌军要想提高反攻的成功率,还需要多下功夫调动俄军,在运动中寻找机会。

■现代战争的地面进攻,往往离不开空中力量的密切支援。

最后多说一句,笔者在《“瓦格纳”死磕巴赫穆特,俄军主帅叕换人,这两件事背后有料?》文章中提及的俄军内斗目前已经发展到高潮。近日,“瓦格纳”老板普里戈津临阵发难,公然威胁要在5月10日撤出巴赫姆特,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车臣首脑卡德罗夫也重新与普里戈津一唱一和。随着这件事最后以“瓦格纳”与俄国防部达成协议而告终,但可以想见,俄军内部的麻烦不会比乌军反攻的危险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