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再度升级,之前一直藏着掖着的“豹2”、“艾布拉姆斯”、“挑战者2”等先进主战坦克纷纷摆上了台面。虽然西方各国在援助坦克的过程中还会闹出不少幺蛾子,但乐观估计在未来半年内,乌军至少会得到上百辆西方坦克,其基本打残的装甲部队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实力,并对俄军构成现实威胁。为了应对西方坦克的到来,俄军一方面积极扩充装甲部队,另一方面也寻求新的反装甲手段。据俄媒报道,俄军将“马克”战斗机器人派往乌东地区进行测试,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有幸看到历史上第一支无人战车连队出现在战场上,与西方主战坦克来一场跨时代的正面碰撞。“马克”战斗机器人性能如何?究竟能发挥何等作用?本文略作解析。



■据俄媒报道,3辆“马克”战斗机器人在2月间送往乌东战场接受测试。

无人战车新秀场

俄乌冲突持续已近一年,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胜负未定。虽然整体上俄军依然占有优势,但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被拖入长期的消耗战中。由于俄军信息化水平不高、兵力不足、空天军打击效率偏低,加上乌军提前构筑坚固工事,抵抗意志坚定,又获得大量西方军援,双方在顿巴斯战场上陷入一战式的堑壕战,完全不符合21世纪战争的特点,均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据各方报道,保守估计俄乌两军的伤亡数字均超过10万人。



■乌克兰某地的阵亡军人墓地,每一面旗帜下都是一个消逝在战场上的生命。

在现代战场上,要降低人员的伤亡概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使用无人战斗装备替代人员或有人驾驶装具执行危险任务。在无人装备上占有技术优势的一方不仅在情报上获得战场的单向透明,更能以更小的伤亡代价赢得的更大的胜利,从而对敌人的意志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试想一下,防守方仍以血肉之躯依托工事抵抗,却要面对一大波不畏伤痛死亡的无人战车乃至机器人士兵的攻击,那种心理震撼一般人是很难承受的,这大概就是电影《终结者》中描述的人类与机器人的世界大战!



■单靠人类的血肉之躯,很难抵挡《终结者》中的天网机器人大军。

当前,俄乌双方在乌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和巷战,俄军每夺取一个乌军阵地或坚固建筑物,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而西方援助的主战坦克一旦形成战斗力,则俄军的作战难度将大为增加,即便不惜人命,填命也是有极限的,因此俄军急需新式武器提高作战效率,降低伤亡率,而加快无人装备,特别是无人战车的使用,就成为俄军的选项之一。



■俄军“天王星-9”无人战车,该车控制范围过小,智能化水平偏低,属于远程遥控车辆。

俄罗斯作为一个基础深厚的军事技术大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装甲车辆的无人化研究。早在2015年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就开发了一款名为“天王星-9”的无人战车,重约10吨,长5.2米,可同时搭载1门30毫米机炮、1挺7.62毫米机枪、4枚反坦克导弹、6枚云爆弹或4枚近程防空导弹执行战斗任务,控制距离约6千米,夜间探测距离为3千米,昼间探测距离为6千米,最大行进速度35千米/小时,操作人员通过无线电在安全距离上引导战车对目标发起攻击。



■“天王星-9”无人战车使用30毫米机关炮射击地面目标。

“天王星-9”无人战车曾在2018年进入叙利亚战场接受实战测试,但此过程中出现了通讯中断、无法在运动中射击等严重缺陷,导致俄军对这款战车兴趣大减。此后,卡拉什尼科夫集团虽然对该车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俄军最后仅象征性地采购了20辆。综合来看,“天王星-9”无人战车存在智能化程度低、通信距离短、信号易受干扰、自重过高等明显短板,本质上依然是一款缺乏自主作战能力的遥控装甲车。



■在2016年某防务展上亮相的“天王星-9”无人战车,由于存在缺陷未能大量生产。

“马克”战斗机器人

从2018年起,安卓技术公司和高级研究基金会合作研发“马克”无人战车,2020年完成了语音指令测试,2021年8月完成复杂地形上100千米行驶及无人机收放测试,2021年10月通过自主巡逻测试,2021年11月实现了自主运输测试,到2022年1月开发完成。



■“马克”履带式战斗版001号车,该车具备较高的人工智能水平。

由于俄罗斯方面对“马克”无人战车的信息透露很少,笔者能够获得的资料也十分有限,目前仅知该无人战车重量约为3吨,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运输和战斗两大类型,目前有2款履带式和3款轮式共5辆原型车在进行测试,动力系统为混合动力发动机,可根据需求安装车斗、反坦克导弹、机枪、系留无人机、电子压制装置等装备模块,可以执行战场物资运输、伤员后送以及战斗任务。“马克”无人战车的轮式版本最高时速达80千米,履带版本最高时速为70千米,最大行程可达1000千米,完全能够做到远距离渗透。



■“马克”履带式战斗版(前)和运输版(后)合影,该型无人战车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可快速完成功能调整,战车适应性大为提高。

“马克”无人战车的观瞄系统系统融合了激光告警、激光测距、红外/光电传感器等多种设备,加上采用人工智能AI算法支持的模块化多光谱视觉观测与数据处理系统,使得“马克”的智能化程度相比依赖人员遥控的“天王星-9”有了明显提升。不仅能够自主识别障碍物,规划行进路线,还可与单兵进行目标联动,由单兵确认目标后再开火,避免误伤平民,也可自主完成敌我识别和开火,其搭载的图像识别模块可根据算法辨认当前主流的西方主战坦克,还可以根据目标威胁程度优先打击高危目标。



■“马克”无人战车能够与单兵系统实现目标同步指引,在士兵引导下完成快速攻击,最大限度避免对平民目标造成误伤。

“马克”无人战车的武器和传感器系统十分灵敏,搭载的遥控武器站旋转一周不超过1秒,火控系统的稳定性很高,可在机动中完成瞄准开火,在测试中甚至完成了对空中飞盘的连续射击,经过测评其反应速度高于人类射手,用于拦截低空飞行的微型无人机可以说毫无压力。据报道,2023年1月,4辆“马克”无人战车已抵达乌东地区进行实战测试,此次测试主要是用于完善AI算法,为未来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



■“马克”履带式运输版005号车,该版本可提高俄军战车伴随保障或伤员转移的能力。

硬刚豹2仍存疑

相比“天王星-9”,“马克”无人战车是一款自主性非常高的无人地面装备,作战距离足够远,武器配置灵活多样,能够自主行动和战斗,非常适应现代化战场环境。不过,“马克”无人战车毕竟是一款尚在测试的新型装备,考虑到俄罗斯的实际情况,要实现量产并大规模投入俄乌战场仍有相当大的困难。



■“马克”轮式战斗版,该车最高时速为80千米,行程最远可达1000千米。

首先,“马克”大量采用新技术会导致成本高昂,对于经费紧张的俄军来讲,是否愿意斥巨资购置有待商榷;其次,“马克”所需的人工智能元件、处理器芯片、分布式作战模块等核心技术众多,俄罗斯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也值得怀疑,毕竟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受到了西方更为严厉的制裁,如果核心技术部件遭到封锁而断供将难以量产;再次,无人战车如何搭配作战目前仍是空白,俄军还需完成人员培训、战法摸索才能形成战斗力;最后,“马克”无人战车体量太小,整车只有3吨,单车携带的载荷有限导致功能单一,在同等条件下1辆载人装甲车能够完成的任务,可能需要出动3辆甚至更多的“马克”无人战车才能完成。



■“马克”无人战车轮式战斗版,由于采用诸多新技术,在受到制裁的情况下量产困难。

如果俄军能够克服以上困难,或许我们在半年之内就能看到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无人战车连队出现在乌东战场上。俄军可凭借“马克”体型小、机动性好、火力强、模块化的优点,替代步兵战车在城市巷战中执行战场侦察、伤员转移、打击乌军坚固工事和轻型装甲目标等任务,从而有效降低前线部队的伤亡率。不过,笔者对其能否正面硬刚“豹-2”、“艾布拉姆斯”等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持怀疑态度,俄军宣称专打西方坦克的说辞大概率是出于舆论宣传目的。



■就性能而言,“马克”无人战车非常适合目前乌东前线的巷战环境。

结语

如果“马克”无人战车连队加入俄军作战序列,那意味着俄乌之间的交战模式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俄军将在局部区域对乌军形成装备优势,可能会出现乌军艰苦防守多日,伤亡惨重,而俄军无人战车连队仅有部分装备损失,而人员伤亡轻微的情况。一旦呈现出这种战斗态势,那么将对乌军的战斗意志产生摧毁性的瓦解效果,有可能促使守军成建制投降或丢弃阵地逃散,这对俄军而言无疑是最划算的。当然,这种图景在笔者看来短期内实现的几率微乎其微,就算俄军真的将“马克”投入战斗,保不齐西方也会把更先进的战斗机器人也送往乌克兰与之展开较量,对吃瓜军迷而言就更有看头了。



■英国陆军2020年测试的X-2型战场机器人系统,西方在无人装备上的水平相比俄罗斯只高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