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场态势图

俄乌冲突已持续114天,北顿涅茨克市的战局仍然僵持不下。乌军克服桥梁被炸的困难,继续从利西昌斯克向北顿涅茨克输送补给。俄军从巴赫穆特切断了乌军补给线 T1302公路的部分路段。乌军向伊久姆发起了反攻,试图牵制俄军对斯洛维扬斯克的进攻。俄乌两军在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的互有攻防,但规模不大。



俄罗斯国防部战报。在过去的24小时内,俄军使用飞机、导弹和火炮打击了超过330个乌军目标,共消灭了550余名乌军,击毁了18辆坦克和装甲车、7门火箭炮、9门榴弹炮、20辆汽车等重装备和1个无人机操控站。俄军还击落了1架苏25攻击机和15架无人机,拦截了1枚圆点U弹道导弹和8枚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



▲顿巴斯战场态势图

俄罗斯国防部公布在乌克兰作战的外国雇佣兵数据。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以来,截至 2022 年 6 月 17 日,总共有来自 64 个国家的6956名雇佣兵在乌克兰参战。其中有1956人阵亡,另有1779人离开乌克兰,目前留在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总人数为3321人。

来自中东、外高加索和亚洲的雇佣军人数最多,有 355 名来自格鲁吉亚,其中 120 人阵亡,90 人离开乌克兰。有200名恐怖分子来自叙利亚Jazira地区的美国控制区,其中80人阵亡,66人离开乌克兰。

在欧洲国家中,波兰雇佣兵的人数最多达1831人,阵亡人数也最多达378人,另有272人回国。其次是罗马尼亚,人数达504人,阵亡人数达102人,另有98人回国。再次是英国,人数达422人,阵亡人数达101人,另有95人回国。

在美洲国家中,加拿大雇佣兵的人数最多达601人,阵亡人数也最多达162人,另有169回国。其次是美国,人数达530人,阵亡人数达214人,另有227人回国。

乌克兰高级官员和将领透露乌军内幕。 根据美国《国防》杂志网站6月15日报道,乌克兰副国防部长丹尼斯·沙拉波夫和陆军司令部后勤司令沃拉迪米尔·卡尔彭科在法国萨托里防务展接受采访时透露了当前乌军的很多内幕消息。据这两人透露,乌军已经损失了大约 50%的重装备,包括 1300 辆步兵战车、400 辆坦克、700 门火炮。乌军一个机械化步兵旅的编制应该有有 100 辆步兵战车、30 辆坦克和54 门火炮,在战场上的防御正面宽度为40公里。美制的M777榴弹炮很容易别俄军火炮的弹片损坏



▲乌克兰陆军司令部后勤司令沃拉迪米尔·卡尔彭科在接受采访。

乌克兰透露俄军规模。乌克兰总参谋部主要作战部副部长奥列克西·格罗莫夫6月1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入侵乌克兰的俄军总兵力达33万人。其中15万人编入营战术群,7万人为海空军,其余人员编入支援保障单位。俄军还动员了8万人的预备役,1.8万人的国民近卫军,0.8万人的私营安保公司雇员。

四国领导人到访基辅。6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和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尼斯在基辅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了会谈。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4国领导人都表示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并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和向俄罗斯施加压力。



▲泽连斯基与4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法国再向乌克兰援助6门“凯撒”自行榴弹炮。据法新社报道,正在乌克兰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当地时间6月16日表示,会向乌克兰再提供6门“凯撒”自行榴弹炮,从而将提供该火炮总数提升到了18门,而这占到了法国该火炮库存储备的近四分之一。



▲“凯撒”自行榴弹炮。

俄乌战场“战争之神”再登神坛,高爆弹齐射照样干翻“陆战之王”



拜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所赐,人们可以随时看到发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战争实况,很多以前只能在电影里感受的武器和场景,现在都可以被活生生地呈现在众多军事爱好者和普通人眼前,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武器的效能总被非专业人士,甚至是某些专业人士所低估,火炮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例子。



■俄乌冲突中乌军炮兵使用美援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向俄军目标开火。

在一般印象中,反坦克并非野战火炮的主要任务,即使被迫与坦克交战也会使用穿甲弹、破甲弹等专用反装甲弹药,而火炮常用的高爆弹主要依靠破片和冲击波达到杀伤效果,对于装甲坚厚的坦克似乎缺乏效果,而在俄乌战场上出现的装甲集群遭炮火覆盖而致毁灭的战例却颠覆了这种固有看法,那么火炮的高爆弹究竟对坦克有没有效果呢?



■在北顿涅茨河某渡口,正在渡河的俄军装甲部队遭到乌军炮火覆盖,损失惨重。

1

火炮对抗坦克的误区 

在现代战争史上,将火力、机动和防御完美结合于一身的坦克自一战诞生以来,给陆战战术和作战形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在二战战场上大杀四方,成为陆地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武器,赢得了“陆战之王”的美誉。而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间,各主要国家的陆军相继完成了摩托化、机械化的蜕变,以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代表的装甲力量迅速成为现代陆军的主流和核心。



■这是很多军迷心目中的最爱。哟,好像一不小心又“乳法”了,抱歉抱歉。

坦克的出现和崛起多多少少抢了“战争之神”火炮的风头,随着战争形态步入摩托化、机械化时代,很多人对于装甲力量和传统火炮的较量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并且逐渐传播开来,为火炮的地位蒙上重重阴影,使火炮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略显黯淡。

这些常见的误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这里的火炮是指常见的野战榴弹炮,不是专门的反坦克炮):

误区1:火炮需要直接击中才能损坏或击毁装甲车辆;

误区2:当火炮与坦克对抗时需要很多发炮弹才能击毁一辆坦克;

误区3:火炮无法攻击坦克和步兵战车这类移动目标;

误区4:现代装甲不可能被普通火炮击败;

误区5:装甲车辆可以在全封闭状态下在炮火中行驶。

由于受到这些误区的影响,再加上与威武雄壮、总是在阅兵时吸引最多眼球关注的坦克相比,火炮们显得傻大黑粗,一点也不起眼,就更加难以讨得人们的欢心。



■这些东西傻大黑粗的,哪有坦克那么威武。

不过,在真实的战场上,占得上风的却是火炮而非坦克,皮糙肉厚的坦克碰到重炮发威也得赶紧逃命,退避三舍,“战争之神”绝非浪得虚名。

然而,关于现代火炮打击装甲部队的效能问题,美国军队的认识曾经一度落后于奉行“大炮兵主义”的苏联军队。他们用一场持续四年、消耗无数弹药的大规模测试,才最终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更新了用于预测火炮效能的数学模型。即便如此,火炮的威力可能还是被低估的。

确定火炮效能对于军事规划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打击不同类型的目标所需的火炮和弹药数量,是设计地面部队编成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美国陆军在1970年代初期开始开发陆战对抗模型,希望利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火炮效能。



■二战苏军的M1939(Br-5)型280毫米重迫击炮是当时苏军重量最大的野战炮,需要15人操作,发射的炮弹重达246千克,每4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口初速356米/秒,有效射程10410米。

随着这些模型的开发,美国人在评估最基本的炮弹类型——高爆破片杀伤弹的效能时,发现美苏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美苏两军在高爆弹对人员、卡车、电子设备等非装甲软目标的杀伤效果上有着大致相同的评估,但在装甲车辆等具备防护能力的硬目标的效能评估上则有显著不同。



■前苏联M1955(D-20)型15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群。

例如火炮要对装甲车达到30%的毁伤效果,苏军估算的耗弹量要比美军少用2.8发高爆弹。在这项研究中,“30%毁伤效果”的含义是指使车辆无法继续战斗的损伤,但还不足以“摧毁”它。

同时,苏军认为对坦克造成30%毁伤的耗弹量仅比装甲车略高,而且120毫米迫击炮、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都能对坦克和装甲车造成可观的伤害。换而言之,苏军认为普通野战火炮可以用更少的炮弹给装甲目标造成更大的毁伤。



■前苏联2S3“金合欢”152毫米自行榴弹炮,1967年开始研制,1971年服役,是苏军针对美国M109自行榴弹炮开发的对应火炮。

对于苏军的结论,美军表示怀疑,他们在1972年建立的火炮效能模型中要求炮弹必须直接命中装甲目标才能计算效能,他们认为苏联人过于夸大了。不过,精细的美国人还是决定用实弹测试来证明苏联人的错误,只是没有想到这次测试竟然持续四年之久,消耗了无数弹药,最终结果大大出乎美国人的预料。

2

自我打脸的测试

1988年,美国陆军作战部助理参谋长要求组织一项苏联炮兵效果研究,以验证美军现有评估模型中使用的火炮效能数据。其实美国人从心底里就不怎么相信苏联人的说法,但空口无凭,用试验数据来打苏联人的脸不是更好嘛。

需要注意的是,苏美两军判定火炮的毁伤标准是不同的,苏军只有两个标准:受损(无法继续战斗)和被摧毁。而美军以“预计维修时间”为衡量标准,如果毁伤可在30分钟内修复则不计入毁伤,维修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之内为一个参数,1小时以上为另一个参数,以此类推。

虽然美军的标准不如苏军那么简洁和易于理解,但从事研究的分析人员还是决定在测试中使用美军标准。



■前苏联陆军装备的D-30型122毫米榴弹炮,至今仍在多国军队中服役。

美军上一次类似的火炮测试还是在1972年,当时使用了二战时期和朝鲜战争时期的装甲车辆为目标,在此后十余年间,火炮弹药没有显著变化,但装甲的能力已经大幅提高。为了更新模型数据,美军为此次研究设计了四个测试,测试一和测试三重在比较模型预测结果和实弹射击结果的差异,测试二和测试四旨在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升级并更新数据库。



■用于模拟测试的美国M109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在第一轮测试中,美军使用美制155毫米高爆弹模拟苏制152毫米高爆弹,混合使用弹尖引爆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由一辆M10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按照苏军的火炮射击程序和规范进行射击,目标是按照战斗位置摆放的人体模型、卡车、M113和M557装甲车以及M48坦克,并使用几个不同的计算机模型预测试验结果。首次测试中进行了三轮射击,耗弹56发。



■在近距离爆炸时,带有触发引信的高爆弹破片穿透了这辆作为测试目标的装甲车,摧毁其关键部件并对模拟车组乘员造成伤害。

测试结果让美国人大跌眼镜:炮击对卡车和人员的影响与模型预测相近,但对装甲车和坦克的影响明显高于模型预测。

美军的预测结果是对装甲目标的破坏率为30%,而实测破坏率高达67%。高爆弹破片穿透了装甲车的车体,摧毁了车内关键部件,并对车内模拟人员造成伤害。此外,炮弹破片还毁坏了装甲车辆的履带、负重轮和主炮瞄准装置,并使一辆车起火,更加出乎意料的是,装甲目标的损坏并不是炮弹直接命中的结果,而都是由近距离爆炸造成的。

显而易见,犯错的其实是美国人自己,1972年的模型在评估火炮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效能上已经失去作用。



■带有近炸引信的高爆炮弹摧毁了这辆车的主炮和其他部件。



■在一次近距离爆炸中,带有触发引信的高爆炮弹破坏了这辆坦克的履带。

被测试结果大为震动的美国人不敢草率,第二次测试整整进行了7个月,目的是为现代化装甲车和坦克提供最新的破片伤害数据,仍由一辆M109自行榴弹炮使用混合引信的155毫米高爆弹进行射击,每一发炮弹的效果都被详细记录和分析。

测试表明,触发引信高爆弹在直接命中时都能摧毁各种目标车辆,而近距离爆炸对目标的负重轮、履带、主炮瞄准装置和观察窗造成破坏。近炸引信高爆弹在空中爆炸时破坏了目标的炮管、观察窗、天线、瞄准装置和发动机,而暴露在外的车辆附件被摧毁殆尽。



■近距离爆炸的触发引信高爆炮弹给这辆坦克造成严重损毁,证实了苏联相关评估的有效性。

第三次测试更加贴近实战,以一个模拟的美军机械化步兵防御阵地为目标,包括拥有250米反坦克壕的前沿防御区,并设有雷场、铁丝网等障碍物,模拟步兵在战车周围设防,并拥有上方掩蔽。

装甲车和坦克处于防御位置,只露出炮塔或完全隐蔽。一个炮兵营的24门155毫米榴弹炮对目标进行轰击,三轮射击每轮耗弹2600发,混用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每轮炮击中都有50%的步兵阵地被摧毁,50%的模拟人员受伤或死亡,约有50%的步兵战车和坦克受到损坏,因为无法移动或射击而退出战斗。



■战车和坦克的防御状态示意图。此时只有车顶或者炮塔露出在外面,车体隐藏。当后面有树木等背景时更难被发现。



■坦克被直接命中的高爆炮弹完全摧毁。

第四次测试目前尚无详细资料。

美国陆军的这项研究项目证明,标准的高爆破片杀伤弹对装甲目标的杀伤力远高于美军原有的效能评估模型的预测结果,近距离爆炸和直接命中都能造成重大损害。测试结果证实了苏军的相关评估更准确且有效。实弹测试表明,野战火炮的高爆弹对苏美最先进的装甲系统都有致命效果。

3

仍被低估的火炮

根据这次大规模研究项目所提供的数据,美国人修改了自己的数学模型,使预测更加接近于实际结果,但即便如此,模型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相当保守的,由于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炮兵的全部威力还是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为何普通的高爆炮弹就会有如此之大的威力。

首先,高爆弹爆炸后会产生大量以超声速飞行的高温红热碎片,如下图所示,上世纪初的海军305毫米舰炮高爆弹爆炸后会形成7000多块碎片,而现代152毫米高爆弹的弹片又厚又重,在高速飞行状态下的杀伤力远非小口径弹药所能比拟。



■305毫米舰炮高爆弹所产生的破片有7000多块。



■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现代152毫米高爆炮弹爆炸后所产生的破片是什么样子。在它面前,哪怕是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弹也只是个弟弟。



■152毫米高爆弹破片,只稍逊于A-10“疣猪”攻击机那门著名的GAU-8“复仇者”30毫米机炮炮弹弹头,别忘了这些破片可是从近距离射出的哦。

其次,配用近炸引信的现代炮弹可以在目标上方爆炸,破片的杀伤效能大为提升,特别是这样的空爆对装甲目标的伤害提升尤其明显。因为它也相当于是炮弹“攻顶”,专门攻击装甲目标防护最薄弱的顶部,那里还有很多开放的舱口,或者有士兵坐在上面。



■这样的空爆炮弹对装甲车辆的威胁不言而喻。


第三,前面的研究项目揭示了高爆炮弹并不需要直接命中就能对装甲目标造成严重伤害,那么这种近距离爆炸的距离究竟是多少呢?30米。美军的测试发现,在30米外爆炸的高爆弹就足以毁伤装甲目标,这个距离相对于炮击的精度来说已经是很友好了。

最后,与时髦的精确打击弹药不同,一枚高爆弹就可以对杀伤范围内的多个目标造成伤害,因此密集的装甲编队简直就是重炮的最爱。



■30米以外爆炸的一枚155毫米高爆炮弹能够对坦克造成多大的破坏,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除了炮弹的直接毁伤效应外,炮击对装甲目标还会产生数据模型所无法量化的附加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被忽视。

第一种因素就是炮兵对装甲目标机动性的影响。

在测试中,很多因炮击而丧失机动性的装甲目标并未被归为完全损失,因为这些是可以被修复的。但在实战中,你很难要求装甲兵在战火中对这些车辆展开维修,他们更容易选择的是干脆放弃这些车辆。而且一旦丧失机动性,装甲目标就成了火炮的活靶子,只能被动挨打,最终被击毁。这种例子在乌克兰战场上不胜枚举。



■看似炮击只是损坏了履带导致坦克无法行驶,实际上整车都已经被放弃了。



■乌克兰战场上因为炮击先丧失机动性而后被炮火摧毁的装甲车辆的例子。

第二种因素是炮击造成装甲目标失去火力。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装甲目标在整体上并未被摧毁,但由于车上装载的火炮或者导弹受损,已经无法再参加战斗了。他们不但不能帮助作战,反而还会对己方形成拖累,需要维修或者是被掩护脱离战场。



■额。。。车还在,然并卵。

第三种因素是炮击导致装甲目标无法再执行任务。

例如光学观瞄设备、通信天线等被损毁,车辆挂载的外部油箱被损坏导致缺乏燃料等等。

第四种因素是对车组乘员的打击。

车辆虽然还能正常工作,但乘员因弹片穿透装甲而导致的死亡或者受伤也会严重影响装甲目标的能力。



■被炮火打击后的一辆多管火箭炮发射车,遍布弹洞。在进行炮击测试时车上并没有弹药。可以看到车虽然还在,但已经无法使用了。

第五种因素是对人员心理和士气的打击。

我们在乌克兰战场上已经观察到很多案例,在遭受炮击时装甲目标尚未受损,里面的乘员们却纷纷爬出战车四散奔逃。


第六种因素是炮击所带来的烟雾、尘土等严重干扰了装甲目标的观察能力,使它们难以执行远距离交战的任务。

另外在穿过炮击区域时装甲目标不得不紧闭各处的舱口,并且可能随时改变行驶方向以躲避炮火或者是受损的己方车辆,因此无法在同时进行有效战斗。

综上所述,火炮作为“战争之神”的地位即便受到“陆战之王”坦克的挑战,依然是难以撼动的。在可见的未来,任何国家的陆军都不能忽视炮兵的强大集火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精准射击能力。虽然现在战场上各种精确制导弹药已经相当常见,但历史悠久的炮兵依然可以摧毁战场上的一切目标,对这一点无需存有任何怀疑。



■感受一下俄乌战场上的炮击密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