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电影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成熟,大量的的神话依靠着IP的优势,在大银幕上被重新演绎。《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神话的改写,成为了娱乐市场的常规操作。这些片子尽管褒贬不一、票房不一,但是都引发了许多关注与讨论。


国产游戏3A大作《黑神话:悟空》也不出意外地引来无数目光,神话的暗黑演绎散发出与之前改编不尽相同的迷人气质,人们纷纷为这样的改写叫好。在取悦大众与尊重传统之间,神话改编应当如何去把握平衡?神话是否应当有不变的核心?这是我们今天一起思考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王爽,编辑:程迟,原文标题:《有多少中国神话,被改编浪费了》,头图来自:《白蛇2:青蛇劫起


传统神话的再创作一直是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创作领域的热门。深受欧美奇幻爱好者喜爱的英国小说家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描写了古老的神祗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活,该小说荣获2002年雨果奖和星云奖,同名美剧也广受欢迎。日系ACG爱好者们再熟悉不过的奈须蘑菇和武内崇老师创作的Fate系列则是讲述了世界各地的古老英雄们被再次召唤出来为争夺圣杯而展开的战斗。


《美国众神》,[美] 尼尔·盖曼 著,戚林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4
《美国众神》,[美] 尼尔·盖曼 著,戚林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4


传统神话永远不缺拥趸,传统神话中的英雄角色人人都认识,每个人都可以拿神仙妖怪的截图做几个表情包。作为经历了上千年时间洗礼而成的最强IP,传统神话的再创作似乎是一件简单易成且高收益的事情。


可是回想近年来以中国传统神话为主题的动漫、影视、游戏作品却会发现,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莫名其妙的神话


收获好评的传统神话题材作品并不多。《大圣归来》和《魔童降世》以颠覆性的角色和全然符合商业电影模式的剧情展开在豆瓣获得了8分以上的好评。《白蛇·缘起》及其续集《白蛇2:青蛇劫起》在豆瓣也保持了7分以上的评价,只是剧情见仁见智。


除此之外,就很难再想到其他较为出彩的中国传统神话题材作品了。包括去年备受关注的《姜子牙》,也只是收获了大量“剧情莫名其妙”的评价。至于不久前刚放出实机演示片段的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视频一出就引发热议,赞美的都称画面精良,技能华丽,批评的声音则五花八门,认为“堆砌了大量与悟空无关的元素,将悟空换成其他任何名字都可以”只是其中一类。


游戏《黑神话:悟空》截图。<br>
游戏《黑神话:悟空》截图。


或许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神话中的英雄,才使得传统神话再创作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诚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肯定没错,但哈姆雷特终究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别的什么角色。他或许不必是古代丹麦人,也不必是王子,甚至可以是一只小狮子,但必须是一个继承人,必须有一个阴险的叔父,叔父必须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哈姆雷特也许不一定要在故事的结局时死去,但是与恶人的决斗也是必须的。没有了这些必要的点,一千个人心中就只有一千个谁也不认识的人了。


事实上,这正是关键所在——每一个事物都必须符合其范式。


比如写信,如果开头不写“某某敬启”,末尾不写落款日期,那就不是一封信,顶多算一篇散文。比如一条美人鱼,如果她没有美丽的鱼尾人身外加引诱过往水手船毁人亡美妙的歌喉,那就只是一头普通的儒艮而已。


古典作品中的英雄与神灵角色更是如此。他们必须符合一定范式才能成为“那个角色”。若英雄、神灵或妖怪的角色失去了必须属于他们的那些要素,角色本身也就不复存在。最为浅显的例子就是哪吒必须有风火轮、乾坤圈和混天绫,即使是颠覆传统的《魔童降世》也不得不把这几样东西给他配好。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br>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但是《魔童降世》的大成功掩盖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消除了传统英雄角色原有的特征和事迹,只剩下一个名字,靠着精彩的原创剧情,成功地把神话改写。


在《魔童降世》中,剧情一开始就表明哪吒不是灵珠子,而是魔丸。以至于后续剧情中哪吒捅的所有娄子都归因于“先天的恶”。完全否定了《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的说法:他是伐纣的先锋,除掉几个妖怪孽龙乃是正义之举,李靖认不认同这孩子,神仙们根本不在乎。


接着或许是认为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剧情过于极端,这个桥段完全没有出现过——非常遗憾,事实上哪吒作为印度起源的佛教神灵,这一段实为描述他使用法力,为父母讲经说法,辩明一切肉身只是虚像的情节,在《五灯会元》《禅林僧宝传》等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到了明朝,这一段传说被世俗化成了谢罪,但以莲花重生依然隐晦地保留了他作为佛教神的特征。当然了,既然在《魔童降世》中哪吒天生就是“魔丸”,讲经、谢罪和重生也都没有必要了。


虽然后续动画剧情中他还是做了伤害龙王之类的行为,但是整个人设总结起来不免有着类似于英国喜剧《好兆头》的走向:大恶魔撒旦之子亚当·杨在一个恶魔崇拜的教会被生下来,天堂地狱各方势力都摩拳擦掌准备好了要毁灭世界。但是因为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并拥有温暖的友情和亲情,撒旦之子亚当·杨小朋友最终在末日降临之时,发自内心地选择继续当一个正直的人类,保护朋友和小镇,让世界维持原样——这完全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了吧。


《好兆头》电影海报。<br>
《好兆头》电影海报。


幸而《魔童降世》的原创剧情很成功,主角究竟有几分像哪吒也就不必深究了。相比之下,剧情不那么成功的《姜子牙》就完全凸显出了“抛却神灵既有的特征一味颠覆”这种创作手法的缺陷。观众并没有被“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思辨打动,反而吐槽“这个姜子牙好像基努·李维斯”,“主角其实是耶稣吗”成了多数——因为观众们没有看到姜子牙,只看到了一个不太成功的原创角色。


神话的核心


在解构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应该牢记神话角色的标志性事迹作为范式的一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广义的“造像”。


古希腊的赫拉克勒斯必须经过十二项艰难的试炼才能成为那位大英雄。武松也一定要去打只老虎才算是真的武松。没有搬运过药山、没有率领猴子大军进攻楞伽岛的猴子也不是哈努曼。反过来说,仅仅是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拿着棍子打打杀杀,他也不是孙悟空。


然而很不幸,这正是如今对孙悟空及《西游记》相关题材进行再创作的一大误区——一味地抓住《西游记》中并非重点的只言片语(比如孙悟空在向唐僧解释妖怪会变化为受害者谋害过路人时曾说过一句“我们为妖时若想吃人……”)拼命夸大他身上“恶”的一面,塑造暴躁蛮横的妖猴形象,美其名曰颠覆传统,塑造“反英雄”形象。


殊不知,这恰好是对《西游记》了解不足才会产生的错觉。


《大话西游》中,也对《西游记》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br>
《大话西游》中,也对《西游记》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


如今流行的百回本《西游记》总将作者署名为吴承恩,以至于大众以为是一个名叫吴承恩的明朝文人字斟句酌,精心构思,完成了这部大作。既然作者是个有名有姓的文人,那其中每句话必定是经过了推敲,一些看似违和的语句必定也是大有深意。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西游记》是在明朝中晚期由一个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的匿名作者编辑、整理、校对而成的作品。后人考据出华阳洞天主人可能——只是有可能——是吴承恩已经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情了。


在《西游记》被编辑整合之前,就有大量同类题材的故事。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已经有了火焰山、通天河的故事,由于唐宋之时信佛教的民众多崇拜毗沙门天,所以故事中少有观音菩萨出场。到元代的《西游记杂剧》里,才有了今人熟悉的观音菩萨救场桥段。


至于神通广大的猴精的故事则更是混杂,旧时四川、福建、广东、台湾等多地都有讲述猴精、猴仙事迹的地方戏,有猴精被神仙收服的故事,也有猴仙救助穷人的故事,福建一带将猴仙称为各种“大圣”,供奉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丹霞大圣的庙宇也是常有的。


《西游记》,吴承恩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
《西游记》,吴承恩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


所有这些素材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整合之下,才形成了如今所见的以佛教内容为主要线索,辅以道教思想增添情节的冒险小说《西游记》。


读者们在《西游记》中发现的一些“诡异伏笔”,比如菩提祖师预言孙悟空将来会遭遇大劫难,又比如沙僧疑似把唐僧吃了十次,其实只是编撰整合过程中忘记修正的漏洞罢了。尤其是孙悟空自爆曾经“变作受难女子……吃个人”的段落,更是前后矛盾,没过几回作者转头就写“行者自幼咬松嚼柏,全是一口清气”,专门强调这猴头与普通妖怪不同,全无一点黑历史了。


总体说来,《西游记》毫无疑问是一个通篇劝人向善的通俗读物,在这样的故事里硬要往正义化身的主角身上安插“恶”的要素,把急性子、不拘礼之类的普通性格特点无限放大成狠戾狂妄,认为这是在“发掘角色的深度”,未免是找错了方向。


遵从传统和创新之间


另一个有着丰富神话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印度,恐怕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热衷于翻拍他们的神话故事。毫不夸张地说,印度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把《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诃迦梨》以及湿婆的传奇、佛陀的传奇等等神话传说全部翻拍一遍。


但印度的剧绝对不会出现顽劣的猴神哈努曼,更不会有胆小粗鄙的阿周那或不那么正直的罗摩,一切都严格符合传统神话。这么做当然是考虑到了宗教信仰的缘故——印度神话中的神灵在当代依然广受民众崇拜。但是遵从原典的创作手法也丝毫没有影响作品的趣味,印度神话剧以其独特的世界观、曲折的情节和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收获了大量海外的爱好者。


《罗摩衍那》中的神猴。/wiki<br>
《罗摩衍那》中的神猴。/wiki


当然,在尊重原典的基础上,创新的确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仅仅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一吐为快,然后硬往神话上蹭一个名字,这算什么创新呢?还是诚实地称之为创造比较好吧。


就连把北欧众神写成了外星人的漫威也知道,伟光正的英雄,就让他在当代娱乐作品中继续伟光正好了——而且要比传说中更加高大帅气,这样才能广受欢迎。


所以,观众们在“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里看到由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扮演的托尔,不光是阿斯加德的守护者、奴隶们的恩人、一切平民和弱者的守护者,也是复仇者联盟中最忠实的战士。虽然他有时候会落于下风,偶尔还自暴自弃变成个吃垃圾食品的胖子,但是托尔绝不会使用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也不会做出任何背叛同伴的行为。


另一方面,托尔的兄弟洛基依然保持了原典中冰霜巨人的出身和亦正亦邪、变化无常的特性,有时和主角一方结盟,有时策划阴谋,如原典中一样时时推动剧情发展,顺便引发诸神的黄昏。


《雷神3:诸神黄昏》剧照。<br>
《雷神3:诸神黄昏》剧照。


除去以上所提到的严格遵照原典或谨慎解构的作品以外,是否有那种大胆创新依然大获成功的作品呢?有的,只不过需要高明的技巧。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大师罗杰·泽拉兹尼写过一部科幻小说《光明王》,同样是与神灵有关。这些“神灵”为了永久统治人类,把科技伪装成“神力”,把“意识转移”包装成“轮回转世”,绝不肯透露给人类半点知识。但外星人中,名为萨姆的那个人及其同伴愿意教化人类,他举办集会,为众人讲述真理。


于是,他被称为觉者、佛陀、缚魔者、光明王、悉达多。萨姆的行为遭到其他外星人的反对,他与自己的同胞发生争斗。战败后他的意识被囚禁,但并未放弃自己的信念,最终在同伴帮助下实现了信徒所见的“轮回”,战胜对手,引导人类进入新的时代。


《光明王》,[美]罗杰·泽拉兹尼 ,胡纾 译,读客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光明王》,[美]罗杰·泽拉兹尼 ,胡纾 译,读客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该作品凭借纯熟的写作技巧、充满哲理的对话以及对印度神话与佛教的深刻理解获得了1968年的雨果奖,是科幻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样对神话进行了离奇大胆的再创作的作品还有《美国众神》。著名的奇幻小说家尼尔·盖曼描写了在远古信仰大幅衰退的当代社会,失去了信徒的古老神灵在美国的生活。


古老的北欧主神奥丁靠着小额诈骗为生并从北欧重金属摇滚乐队中汲取信仰,古埃及的文字与魔法之神透特开起了殡仪馆,古代斯拉夫文明中的黑暗与毁灭之神岑诺伯格成了肉类加工厂的屠夫,伏尔甘贩卖军火,示巴女王成了应召女郎……每一个神灵都过着与他们身份不符的世俗生活,但是每一种生活又都符合他们的神性。整部作品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诠释了“信仰”以及人类与神灵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见,末日废土风格并非与青蛇不搭(《白蛇2:青蛇劫起》),朋克机车也不是和哪吒不合(《新神榜:哪吒重生 》)最为重要的,还是剧情是否扎实。


《白蛇II :青蛇劫起》剧照。<br>
《白蛇II :青蛇劫起》剧照。


若是深刻地理解了神话的内核,又配上流畅不说教的剧情,自然是对传统神话IP最好的再创作。若没有扎实的原创剧情,中规中矩遵从原典也不可耻,毕竟人人都爱看豪华特效演出的神仙打架,想来推出那样的作品应该也是不错的。


又或者剧情相当不错,只是和原典无关,那角色叫什么名字倒也不重要了。如果能大大方方宣称自己是原创作品,就更值得赞许。


最可怕的就是故事写得不明不白,角色也没什么特点,只知道抱着传统神话的大腿不放,神仙也是救不了这样的作品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