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车买过一次馕之后,大部分人都会被手里那个东西的尺寸所震慑。 当老板微笑着把它递过来时,根本不需要入口,一种饱腹感就将随着距离接近而逐步放大。

 

撑开袋子迎接它的瞬间,一些初次到来的客人会怀疑自己走进的是一家汽修店,门口汽车的轮胎也就这么大了。

 



 

对于库车的馕来说,一般大小的袋子是装不下它的。

 

有人说它的尺寸就像超出了人眼的容纳范围,可以轻松占据任何人的视线,离得再远也会成为目光的焦点。

 

而一旦它向你迎面而来,基本又什么都看不见了。

 



 

不少民间科学家都将它看作是人类智慧的终极结晶,为其赋予了多元含义。

 

他们普遍认为这是在新疆自驾游的必备道具,只需要买上几个库车大馕,就拥有了全方位的安全感。

 

路上走多远都不怕没饭吃,爆胎了就当轮子换上,偶尔还能客串一下方向盘。

 



 

库车,与独山子连接的国道被称为独库公路,《中国国家地理》评选这条路是“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每年都有无数人慕名而来。

 

同时它也是丝绸之路上古龟兹的遗址,也许遥远的西域更懂旅人心意,才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热情都放进了那个馕里,就差直接把馕坑也给你装走了。

 



 

不像其他那些追求精致的特产,它讲究的是返璞归真,没有花哨的外观,只凭体格让人重新认识食物的首要优点,就应该是禁得住吃。

 

远道而来的游客们经常在大馕笼罩下感受当地朋友的体贴,他们似乎总怕你吃不饱,早上出来只花几块钱买个馕,等晚上回到酒店都不用担心夜宵。

 



 

有个从那旅游回来的朋友说,要是把库车市所有的馕排在一起,天空都会被它们遮蔽,他曾成功把一个馕顶在头上当遮阳伞用。

 

而在近十个小时的回家旅程中,一个库车大馕他就啃了一路。

 



 

“去过新疆才知道这里的食物尺寸,他们的馕比我家锅还大。”

 

“当时我以为这已经是当地人对食物理解的最终体现了,直到他们又扛出来个看着像床垫一样的东西。”

 



 

把真正的大西北智慧融入烹饪,把广袤的土地面积化为具体,细心的人从中参悟了为什么这里没办法包邮的秘密。

 

他们说自己每一口都像咬在了当地生活的日常之中,如果烤肉是抵达目的地的犒赏,那么这个馕就是旅途里的守护者,给无法改变的物理距离营造出安全感。

 

新疆太大了,但好在大馕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有机会完成把食物套在脖子上吃的人生成就。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当地朋友显然在打馕时保持纯粹,他们掌握碳水化合物的高阶浓缩技术,一个馕就凝聚了整个西域的风土。

作为一种古老的能量反应堆,这种等级的主食已经可以归纳进防御装备的范畴,举起来就是个盾牌,导致一直有人怀疑可食用只是它的附加功能。

 



 

但这类的疑惑都会在馕坑前自动消散,只要吃过刚出炉的库车大馕,就再也忘不了它了。

 

在本地朋友的介绍中,它是街头随处可见的珍馐,每个人都应该来再次认识一下面食的美味。

 

“在店门口就能闻到,小麦和香料的气味一块往鼻孔里钻,刚出炉的馕四周是软的中间是脆的,这时你会发现食物最质朴的美。”

 



 

大部分人在现场吃过第一口之后,行李箱里就很难有其他东西的位置了。

 

有人说自己用书包装过一次,结果一整天包里都是它的香味,也有人说在自驾返程的时候,带走的馕铺满了整个汽车后排,那种感觉就像在车里喷了库车大馕味的香水。

 



 

人们从不同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到库车,但在离开的时候都共同带走了大馕,它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某种人民的选择。

 

“五一假期带孩子去了趟新疆,我儿子连吃了五天的馕和烤肉。儿子跟我说,打算十一的假期还去,这样就能吃七天馕了。”

 



 

据说很多在新疆上学的朋友都发现,刚出炉的馕比食堂里的饭还好吃,之后哪怕放干了也没关系,随便找个热汤泡一下,马上重回巅峰。

 

“在库车的维族居住区,维族大姐家买的超大的孜然馕,放干了掰着一块块吃,还不噎人,是我目前吃过最好吃的馕了。”

 



“在新疆,库车大馕的名气不亚于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阿克苏的大苹果”

 

根据百度百科显示,馕的叫法源自古波斯语,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库车大馕原称为“比加克”馕,名字源于库车市伊西哈拉乡玉斯屯比加克村,2010年它被列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当地还建了一座大馕城。

 





 

也许是为了让每个来这的人,都能安心沉浸在大馕的海洋里,他们从门口的对联上就体现出特有的朴实。

 

在这除了能看到库车馕王之外,也有机会瞻仰一下龟兹第一馕坑。

 







 

很难说人们有多爱它,或者说整个新疆都可以称为是馕的领地,直接入口只是最基本的食用方法。

 

它随时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其中包括且不限于馕包肉、馕炒肉、馕包大盘鸡、炒米粉配馕等等。

 

“总之别管什么菜,想让它更好吃,加馕就对了。”

 







“米粉配馕,天下无双”

 

对于这种食物的应用,他们已经开发出了无数进阶方案,而当一位新疆朋友认真的向你推荐西瓜配馕的时候,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更进一步了。

 

当然他们也会善意的提醒你,要想获得最佳体验,还是得选新疆本地的西瓜,这是只有亲自到了那里才能感受的浪漫。

 



“新疆的西瓜,吃完之后手都要被粘住了,跟馕是绝配”

 

一直以来,馕都是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面食之一,长久的历史带来丰富含义,它已经不再只是充饥那么简单。

 

有维族朋友说,掉在地上的馕渣要拿起来扔到高处,让鸟儿去吃。在结婚时,男女也要同吃沾着盐水的馕,象征有福同享。

 

它在当地各族人民心中都有更深层的位置,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代表着生活本身,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库车的维族大叔拿着它给交警同志送温暖,就像发了一个可以吃的奖章。

 





 

虽然第一个打馕的人已经很难考证,但这种食物一直融入在相当长的时间线里。

 

不容易坏又便于运输的特性,曾经给行走在丝路上的商人提供保障,现在也为远在内地打拼的新疆朋友,提供了靠近家乡的机会。

 

这可能才是一种贯穿古今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