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李李,编辑:调反唱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更人性化的现代动物园
2010年2月2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橘郡治安部门接到一通报案电话,报警人来自奥兰多海洋世界,一名男士称,他们的驯兽师被虎鲸杀死了。
下图:提里库姆正在为游客们演出,它弯曲的背鳍是鲸鱼健康状况不佳的表现。
这头面临指控的虎鲸叫做提里库姆,在23年前的1983年,一头两岁的幼鲸在冰岛海域被捕,一年后,被送到加拿大太平洋海洋世界,开始在一方30米长、15米宽、10米深的水池中,被迫为人类表演。人们给它起名为“提里库姆”,在美国西北部太平洋岸原住民契努克语中,意谓“朋友”。
但人类真的会这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吗?当它拒绝表演、或者表演失败时,面临的不止是挨饿,还有馆内另外两头雌性虎鲸的霸凌,它们同样会因为提里库姆的失败而受罚。而夜晚是噩梦的延续。为了防止这些带给海洋公园巨大利益的庞然大物逃脱,虎鲸们会被分别关进狭小、漆黑的水舱中,度过生命中2/3的时间,直到第二天,游客们再度踏入他们心中的“梦幻乐园”。
提里库姆弯曲下垂的背鳍是健康不佳的表现,也在未来变成“呈堂证供”作为它第一次伤人的证据。1991年2月的一天,一名驯兽师不慎落水,被虎鲸拖入池底溺亡。有目击者通过背鳍,认为“主谋”就是提里库姆。此后,园区被关闭,提里库姆又被卖到美国奥兰多海洋世界,直到这起广受关注的悲剧发生,撕开了人类圈养鲸鱼史上的血腥一页,它指向的是海洋世界、动物园以娱乐获利为目的囚禁动物的本质,同时还有背弃动物的自然史所提供的糟糕、恶劣的生存环境对它们本性的伤害,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野生的虎鲸鲜有伤人记录,但在海洋世界却事故频发,纪录片《黑鲸》在还原提里库姆案始末的同时,也提出了这一疑问。最后,在纪录片效应和动保人士的努力下,民众自发抵制,海洋世界被迫妥协,停止表演虎鲸秀,并承诺不会再野捕鲸鱼——获得代价惨重的胜利。
所幸,越来越多的海洋馆、动物园逐渐认识到自身原罪,其中一些选择正视与改变,取消动物表演是第一步,但这条路远没有尽头。
下图:摆荡于藤蔓栖架间的长臂猿,清晨造访上海动物园,可以听见它们的歌声。@Server X
在国内,南京的红山森林动物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动物园”。契机是2011年,住建部出台了172号文,要求保障动物福利,但当时动物表演依然是动物园创收的重要方式,在同行们都选择观望的情况下,红山的沈园长决意率先推动这件事。在他的回忆中,那段时间反复开了很多会,阻力很大。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沈园长高高瘦瘦,平日里带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温和,但这次展现出来的决心就犹如不可撼动的树木,这其中蕴含着他长久以来“善待动物”的良心,或称之为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困局是常态,但改变也纷至沓来。十年中,红山动物园“像高塔一样拔地而起”,从取消动物表演、改造各场馆以保障动物福利(甚至包括不被看见的权利),再到被动物园爱好者评为“华东乃至中国最好的公立动物园”,改变还在发生。
他们的愿景是:当动物向游客走来,充满自信,浑身干净又漂亮,游客自然而然能够感受到生命本身的能量与美,或许还有他们一直追寻的生命的意义。
为动物谋福利,需要奇思妙想
“动物园行业圣经”《如何展示一只牛蛙》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问题:连一只牛蛙的展示都没有办好,却想着要花5000美元买一只倭黑猩猩?!作者将原因归咎于缺乏“想象力”——想象“牛蛙”值得被展示、并被充分展示的可能性,而这篇文章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的确,一座动物园想要办得有趣、精彩,与从业者的理念和想象力分不开。
科普作家、动物园爱好者花蚀曾记述过一件小事。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亚洲灵长馆里,有一间不起眼的小笼舍,生活着一群戴着“金色手套”的黑色小猴,来自中美洲的赤掌柽柳猴。不同于它们声名在外的亚洲亲戚金丝猴和长臂猿,它们的生活条件要差一些,笼舍也小得多。但花蚀就在这里看见一个非常有趣的丰容:一只用青椒做成的碗。
饲养员将一颗直径约十几厘米的青椒掏空,穿上绳子做成小碗,往里面塞上水果,再挂在笼舍的树枝上。赤掌柽柳猴循着气味灵巧地从树丛中蹿出,双手并用将青椒碗捞上来,先吃光里面的水果,再啃食青椒。整个过程中的行为活泼有趣,并充分展示出灵长类动物的天性。
下图: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里的鹤鸵。@南三三山
红山的努力远不止于此。几年前,为了帮助鹤鸵人工繁育,饲养员们想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最后,他们先改造了鹤鸵的居住地,提升它们自主繁殖的意愿,然后,制作了一枚能骗过负责孵蛋的、精明又暴躁的鹤鸵爸爸,里面装有传感器的假蛋,在国内繁育停滞多年,国际上繁殖记录也不多的情况下,取得了珍贵的数据,并成功孵化出一群小鹤鸵。在今天的红山动物园里,才得以看到鹤鸵大家族以“打群架”的气势在水杉林中散步的场景。
中图:体态娇小的貉。@上海动物园
下图:亚洲小爪水獭。@上海动物园
开放于2019年的乡土动物区是上海动物园交出的新答卷。在这里,生活着一群像牛蛙兄一样很容易被忽视的本地动物们。有着两颗小獠牙、形象地被称为“吸血鬼鹿”的獐;酷爱打洞、让饲养员们头疼不已的豪猪;动画《百变狸猫》的原型——体态娇小的貉;胆子大、好奇心重的水獭(注:上动的这群水獭是亚洲小爪水獭,是本土欧亚水獭的“近邻”),这群小水獭中有个因为头大、而被叫做“大头”的危险分子,曾多次策划组织外逃,但都被识破,现在它依然生活在上海动物园里。认识这些本土动物,在“动物出逃”“野生动物定居城市”等新闻频发的当下,或许也能为人类提供该如何与之相处的启示。
中图:湖上优雅的黑天鹅。©小红书:Wayne
下图:成群的火烈鸟颇为壮观。©小红书:Wayne
位于华中地区的武汉动物园的想象力则体现在“扬长避短”上,充分利用水域,种植了很多水生植物,建起一片漂亮的水禽区,还吸引不少野鸟光顾,是小而美的典范。
“黑白天鹅穿行在水汽氤氲的湖面上,丹顶鹤站在树林的逆光中。人行步道蜿蜒在湖岸和小岛之间,游人可以穿行在鸟群、树林和花丛当中。若是清晨或是下午,太阳斜射照入林中,投射在水汽之上,白色的丹顶鹤安静地梳毛,轮廓被染上了金色。
这份静谧只会被偶尔响起的鹤鸣或者是鹅叫所打破。”这段生意盎然的描述难免让人产生不知今夕何夕、也不知身在何处之感,在这样恬静的氛围里,很难不被生命本身的美所打动。如果在此之前,你无法区分一座动物园的好坏,那么,当身处其中的那一刻,你一定能够感受到。
超认真动物园参观指南
如果说在现代社会,动物园不得以担负起物种保护、动物科普、自然教育的责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的关注必不可少。作为游客的我们到底该如何逛动物园呢?我们参考了动物园爱好者、《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的作者花蚀,他在花了四个月时间,跑遍全国41座城市、56座动物园之后给出的建议,总结为如下几点:
带着好奇心出发,见识不一样的动物
好的动物园是座知识丰富的矿藏。在参观之前,可以先通过地图、网络资讯,提前了解这座动物园里有什么特别值得一看的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展区,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在它们身上又发生过什么有意思的故事。逛动物园的第一重乐趣,正是在这里遇见全世界的“神奇动物”,直观地感受生灵之美。
下图:花老师在西宁野生动物园举行的“神奇动物”主题直播,与园长一起探讨动物园和青海的动物保护。@花落成蚀
当动物的自然行为观察员
与过去我们在动物园中常见的动物乞食,长时间重复单调、无意义的动作相反,自然行为是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天然会展现出来的行为。比如进食、打闹、运动和恋爱。这种基于动物行为的展示,在物种层面上,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而在环境层面上,能让我们知道这样的动物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周围的生态是什么样的。它是衡量一座动物园办得好坏的标尺。
要想看到自然行为,我们需要一些简单的动物学知识,比如,要知道红猩猩是树栖动物,才会想到在树木的冠叶间寻找它们的身影;但耐心的观察才是关键,多去几次动物园,多观察动物的行为,这样你才有可能看到红猩猩穿梭在树丛间,春天采摘桑葚,秋天采板栗,如果运气好,还能看见它把采来的果子送给自己的夫人。
下图:塑料球里放的是岩羊的饲料,如果想吃到,就必须摇晃塑料球。@西宁野生动物园
在这方面,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找动物园的“丰容”。丰容,简单来说,就是丰富动物生活环境的“内容”,让它们有得玩。比如前文提到的“青椒碗”,北京动物园为大象定制的“痒痒挠”。这些丰容措施饱含着饲养员对动物需要的体察,还有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就像游戏中发光的提示点,找到它们,就更容易发现动物们自然、有趣的行为。
到山野中去
一些动物园在自然教育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园中,展板上有详尽的科普信息,志愿者们热情的讲解,上海动物园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款科普小推车,里面放置了很多动物标本,猎豹、金丝猴的皮毛,来自园内过世的动物,供游客“望闻问切”,是难能可贵的体验。平日里,也可以关注这些动物园的公众号、微博等——可能不会错过有趣的活动,也可能认识“新朋友”,比如,来自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雪豹“傲雪”、兔狲“狲爷”。
下图:科普小推车上自然死亡的动物的皮毛。@花落成蚀
下图:西宁野生动物园内当仁不让的网红动物,表情帝兔狲。@· 宋衣 ·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妨到山野中去,别担心,自然没有我们想象中遥远,城市近郊就是一个好选择。也可以参加游学项目,或是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志愿者活动。
在自然中得到的新感受、新体会,学习到的新知识,也会反哺你对动物园的理解。
不留痕迹
“Leave No Trace”(不留痕迹)是露营文化的法则,移用在这里也并不为过。请遵守动物园的规范,不要打扰动物们的生活。包括,但不限于:不要投喂;在拍照时不要随意使用闪光灯;不要喊叫、拍打窗户,更不要翻越护栏,尽管出发点是增加和动物的互动,但做法并不可取;还有,对依然存在动物表演的场馆,请不要吝于你们的批评。
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都知道熊会冬眠,但如果你还记得小时候与家人共游动物园的经历,大概不会有这种记忆。但这两年,北京动物园的棕熊开始冬眠了。园方给棕熊提供了一个很粗的水泥管道,开口指向一处游客不太会去的玻璃幕墙方向,还在笼舍里堆了一些枯枝和落叶。到了冬天,熊就会四处拢落叶、干草,放进水泥管里。然后找来枯树枝,堆在管子门口,方便自己躲进去后把门堵上。然后,熊的冬眠就开始了。
从坑式展示到熊开始冬眠的变化,让人兴奋不已,也感慨万分,而这其中的进步就离不开公众的关注。大约在2013年的时候,微博名“北京动物园爱好者”的朋友,每天发一条微博,坚持了一年,持续督促北京动物园改善熊山环境,在网络上引起舆论关注。2014年,熊山终于开始改造,不断改善成了现在的新式展区,熊的冬眠才会出现。
北京动物园的园长张恩权无数次说过一句话:公众的关注,是动物园前进的唯一动力。那么,让我们先从“将逛动物园当做一件正经事”做起吧。
参考资料:
《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花蚀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特里斯坦·奎因
《黑鲸》 加芙列拉·考珀斯维特
《孤独矗立的动物园》谷雨实验室 苏靖 邢逸帆
《一席:一个动物园的追求,对动物园的改造》沈志军
《如何展示一只牛蛙?》William G. Conway Directo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李李,编辑:调反唱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