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作者:发财金刚,原文标题:《驻马店的小提琴之乡,堪称中国最具古典气质的地方之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场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古典音乐晚会刚刚揭开帷幕,当音乐家用手中的小提琴拉响《布鲁赫G小调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时,远在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的农民,还在睡梦中。
音乐会的所有听众也许不知道,打动他们耳朵的乐器小提琴,来自驻马店的农民。
那些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学生们知道如何购买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小提琴,音色差不多,还能剩下一笔生活费。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乐器专营店里,来自驻马店生产的小提琴,正在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和稳定可靠的质量,占据一席之地。

一分钟,一匹骏马最快可以奔跑1公里;一分钟,洪汝河汇流后132000立方米的水奔向淮河;一分钟,宿鸭湖出产13公斤鲜鱼;一分钟,确山小提琴出口创汇16.2美元,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一把小提琴被造好从驻马店运往国外。

谁也想不到,驻马店能跟古典音乐世界产生跨次元联系。
根据新华社报道,如今,驻马店确山县年产提琴约40万把,造出了中国80%的手工制作中高档提琴。

王金堂就是最早一批进京打工的工人,1984年,16岁的王金堂北上打工,他卖过菜,在工地搬过砖,后来在一名老乡的介绍下到一家乐器厂打工,从此开始了他和提琴相伴的职业生涯。
因为务农出身,文化水平不高,第一批接触到小提琴的确山人对小提琴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有人刚开始一直以为小提琴跟琵琶一样是用来弹的。

而且每道工序都需要精细测量和打磨,所用到的工具更是多不胜数。这一系列的制琴工序源于16世纪的欧洲,每道工序都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如果其中一道工序出现了不规则,后续的工作将难以进行。

为了确保每个制作环节紧密相连,以村为单位的亲戚纽带这时就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5年后,手艺日渐成熟的王金堂也独立开起了提琴制造作坊,之后,他陆续把很多乡亲带出来和他一起打工学艺,最多时在北京的确山制琴师超过2000人,北京的乐器制造行业送给他们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确山师傅。


回巢的转机发生在2015年,那年确山县政府提供了免费的厂房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身在北京的制琴师返乡创业。
随后,60多位制琴师先后拎着制琴工具和丰富的经验回乡支援建设,在家乡搭建起大大小小的制琴作坊,将整条提琴产业链扎根在了驻马店确山县。

截至2017年,全县还只有68家提琴生产企业,年产值不过8000万元。
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就突破了102家,年产各类提琴约40万把,年产值6亿元左右,直接带动全县2000多人就业。
确山人用小提琴,拉响了自己的致富旋律。
这里朴实的农民在两种身份中随时切换,拿起锄头,是游走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小提琴,就是伏在工作台上的制琴匠。
他们深谙各种作物的播种时间和种植方法,同时对小提琴的制作工艺流程有着独到见解。


54岁的制琴师老段,家住提琴产业园附近,骑车10多分钟就能赶来上班。在40多道提琴制作工序中,他负责粘合低音梁这一道。
目前他每个月可以拿到6000多元工资,“现在光景多好,我这个年纪一个月还能挣这么多,可满足。”

农民们丢掉镰刀、锄头,走进明亮的制琴厂房,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用手中的小提琴,重新建立与世界的链接。
现在,确山的提琴师傅们又在做一个更大的计划,除了要让全世界听到确山的琴声,他们还要让下一代过上会拉小提琴的艺术生活,让生活因提琴而变得更好。
有人说驻马店确山人在拨动的,其实是命运的琴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作者:发财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