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头图来自:《敦煌,生而传奇》剧照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成功引起了阿信的注意,它号称“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传奇纪录片”,刚播出2集,就登上了豆瓣“一周华语口碑聚集榜”的第5名,评分8.8。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聚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也筑就了繁荣的敦煌文明。


但是,这辉煌盛大的敦煌文明是从何而来的呢?


平定敦煌“第一人”


两千年前,敦煌只是大漠中的一座孤城,蛮荒苍凉。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敦煌郡,敦煌自此成为河西四郡之一,镇守大汉西部边疆。


敦煌位于洛阳以西两千公里,坐落于河西走廊之要冲,商路自敦煌始,环绕塔里木盆地,四通八达,越过帕米尔高原,纵贯贵霜帝国,安息帝国,最远直抵罗马帝国都城。



这些古老的商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


但对于当时的大汉来说,敦煌一带危机四伏,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


匈奴对汉朝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汉朝后来修筑了一条长城,作为汉匈之间的边界,这就是汉长城。


但在这片广袤的荒漠,即便是长城,也无法阻挡匈奴的铁骑,平定敦煌,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尚武,大家都希望通过打胜仗来换取功名。


有一个人也不例外,他就是史官班超,他不甘为小小的文吏,在汉明帝增兵西域时投笔从戎。


班超 鄂布斯 饰<br>
班超 鄂布斯 饰


胆识过人的班超不久便得到重用,在纪录片中,着重讲述了两件对班超和敦煌来说都至关重要的两件事。


第一件,班超出使鄯善国。


鄯善本是西域一小国,地处丝路要冲,和其他小国一般,夹缝生存在东汉与匈奴间。


鄯善国王设宴招待班超之时,匈奴伏兵已在外包抄,班超早有预料,就在匈奴士兵潜伏之际,东汉士兵“平地冒出”,匈奴士兵无一人存活。


班超的决绝果断让鄯善国王诚服,当下立誓,效忠大汉。这件事传遍丝路,一下子改变了诸多国家对汉朝的认识,班超威名远扬,也成为了西部戍边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



第二件,智胜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拥有1000万人口20万士兵,疆域达300万平方公理,差不多是东汉的一半,雄踞西域要路,对西域垂涎已久。


贵霜国王先是排人来假装要和亲,以试班超,没想到班超谢绝了和亲,这无异于一纸战书。


贵霜王派出悍将王谢,率七万大军讨伐东汉,而班超之部不过寥寥几千人。


连班超的心腹将领都为之胆寒,觉得他此举太过不自量力。



班超一边招兵买马一边谋划攻略。


贵霜军队翻山越岭,又在沙漠中行走数日,势必人马劳顿,缺粮断水。班超和他的士兵只需埋伏在水源之地,断绝他们粮水。


拥着着高协作能力和作战能力的东汉部队,压制了贵霜的人数优势,而获胜之后,班超没有杀死对方将领,以此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盟友。


至公元93年,历经二十载的政治联盟和军事震慑,班超平定西域,成为一代名将。


但班超之志远未止于西域。


公元97年,班超派遣心腹副将甘英一路西行,沿丝路横跨四大帝国,最远行至波斯湾,甚或地中海,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近罗马帝国疆域。



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尽在眼前。


敦煌史上最有名望的太守


敦煌文化是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而这多元文明的和睦交融,离不开人对它的保护。


在《敦煌:生而传奇》中,就讲述了一个敦煌太守和粟特族的故事。


粟特族,丝路上最著名的商业名族之一,汉唐时代的“胡商”“胡姬”,大多指粟特人。



在班超离世200年之后,中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血雨腥风,敦煌再度沦为法外之地。


公元227年,魏明帝派遣长安令仓慈赴任敦煌,本应该到了告老还乡年纪的仓慈临危受命,可当仓慈来到敦煌,这民不聊生的情景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


这一年,一位粟特族女子莎恩,她正带领着她的商队徒步三千公里,来到敦煌。


莎恩 秦雪 饰<br>
莎恩 秦雪 饰


此时仓慈才刚上任一个月,敦煌内外还是一片混乱,劫掠事件频发。


就在莎恩终于到达敦煌之时,在城内遭遇了劫匪,粟特头人萨保(大概时粟特商人和敦煌官吏之间缓冲剂的角色)知晓了此事,带她去见敦煌太守仓慈。


但事实上,敦煌太守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百年前,班超平定西域后,给将士们封军功,赐土地。昔日的将士们世代在敦煌经年耕耘,土地愈加肥沃值钱,至仓慈到任,将士的后人们早已是当地豪强大姓。


马伯庸 历史作家<br>
马伯庸 历史作家


其中,掌握军事权的都尉就是当地最有实权的人。


就在仓慈的任职仪式上,都尉号称抓住了抢夺莎恩货物的人,在仪式上出尽风头,但仓慈一看那人就是屈打成招,但不敢正面和都尉争论,只能后做打算。


表面上,仓慈不谙世事,与都尉进水不犯河水,其实这局棋,仓慈从数月前就布下了。


早在数月之前,仓慈就写信给莎恩,告诉她敦煌之乱,她携带重宝必定会遭人抢劫,而仓慈会派人尾随,必将劫匪抓住。



得知劫匪竟就是都尉和萨保一行,仓慈开始增强武力,释放了许多冤犯,他们在背地里习武,随时听候仓慈差遣。


万事俱备,仓慈以智取胜。


除了治乱,仓慈还为敦煌贸易做出了诸多帮助。


比如,比如在跟当地大族贸易的时候,要确保这些西域商人得到公平的对待,而且还要派军队护送他们上路,同时给他们开具介绍信,为购买商品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仓慈还拟令,使异族通婚,既能消弭族群隔阂,又能增添人口。


一度失去法度的敦煌,再次辉煌起来,敦煌再次成为繁荣的贸易之城。


仓慈逝于任上,成为敦煌史上最有名望的太守。


人,故事,敦煌


从班超到仓慈,无数人的人生和敦煌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故事也是敦煌的故事。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樊锦诗在敦煌度过了人生40多年的光阴,她说:


这里封存的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和文化的宝库。



季羡林曾说: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和莫高窟就像是一个“神迹”,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往探究。


事实上,敦煌历经沧桑,特别是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封闭嘉峪关,关外人民内迁,敦煌再次沦为边荒之地。


从封关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近四百年间,莫高窟无人看管维护,任由窟檐糟朽、窟门缺失、窟室坍塌、风吹日晒、沙子侵入、河水倒灌……


经过种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这个敦煌最著名的遗迹已经十分脆弱。


纪录片《敦煌》<br>
纪录片《敦煌》


保护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莫高窟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年代久远,十分脆弱,病害不断,需要开展更加精细化的修复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对这位“老人”进行深入研究,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使洞窟保存得更为长久。


阿信有时也在想,也许终有一天,莫高窟里那些用泥土、草料、木料、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壁画和彩塑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这些“敦煌儿女”的故事会和这些文化传奇一起,一代代永远流传下去,那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参考资料:

1.《敦煌:生而传奇》纪录片 2021 腾讯视频

2.《敦煌》纪录片 2010 中央电视台

3.《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2019 译林出版社

4.《穿越丝路》 李伟 2017 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