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酒店的节日都开始通货膨胀了。


前几天,有个在华南某二线城市一家国际连锁五星酒店市场销售部上班的闺蜜和我抱怨,这个破班可真是一天都不想上了。


大概了解了下原因,闺蜜吐槽说,“现在酒店真是什么节都搞,情人节、七夕这些割情侣韭菜的能理解,中秋、端午这些逼着员工卖货的节也算是被领导PUA习惯了,最不能忍的是,前几天给我们整了个复活节画彩蛋活动……”


在外籍总经理的眼里,一家人坐在酒店大堂画彩蛋那是多么地其乐融融,但闺蜜当时就觉得很扯淡,小声嘀咕几句,咱们这城市能有几个老外家庭,何况好多疫情后就没回来……看见对面总监犀利的眼神,她不敢再说了。


结果4月1日复活节,除了邀请来的kol家庭,还真是一对客人没有,闺蜜部门自然挨了一通骂,“设计营销海报太low”“活动策划时间太慢”“完全没有sense”……


闺蜜觉得为了这种“不接地气”的活动挨骂特别冤,“你这一天就是整个愚人节活动,效果也比这好啊……”


我对朋友深表同情,毕竟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在一家国内的法国小众奢华酒店品牌做过公关,当年总是很头疼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元旦要做什么花样翻新的营销活动,而围绕的无非就是餐、下午茶、Spa,单调乏味得令人发指。


当然了,每一个节,最后都转化成了酒店市场销售部的压力。


后来做媒体,我又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酒店人的不容易。


就像这些年酒店的圣诞节点灯活动也参加了不少,最高纪录一个晚上我参加了三场北京酒店的圣诞点灯仪式,活动形式千篇一律,总经理讲话,围观群众鼓掌欢呼,媒体、KOL一通狂拍、自拍后,大快朵颐。


不知道你们是否认同,很多单体酒店以节庆为名义的活动其实都没有太多营养,觥筹交错,聊一些你好我好的废话,然后相忘于人海,再在下一次活动上相聚。


五星酒店跟风蹭节,别说消费者,就连媒体人都已经审美疲劳了。



其实造节也是广告。是广告,就必然绕不开疗效。


那些跟风硬蹭的小节暂且不说,只要造出来的是一个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大节,事情就一定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如果没有用,能骗一时也骗不了一世。


举个例子,去年,我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喜来登酒店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圣露西亚节,这个节有点意思,分享一二:


首先,酒店举办的这个节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每年精心设计与众不同的演出环节,用酒店圈流行词说,算得上是“长期主义”。


其次,节日要和本地文化相结合,圣露西亚节每年12月13日举办,漫长的瑞典冬夜,人们更加渴望光亮,这一天就有了“迎光少女”圣露西亚的传说,这是故事背景。


那一天,酒店天蒙蒙亮的时候,酒店的灯光突然熄灭了,用早餐的客人面面相觑,在这突如其来的黑暗中,一曲《Santa Lucia》旋律突然响起,十二个女生,手牵着手,缓缓走进酒店,如同一束柔和的光线穿越了黑夜的幽深。


旅界实拍


作为游客,我事先不知情,后来了解到,这一天酒店入住率满房,如果在瑞典想体验最纯粹的民俗,那就是每年此时入住了。


重点是,据实地观察,有了从教会请来的圣露西亚少女们捧场,这个节日绝非国内五星酒店这些无脑跟风硬蹭个什么XX美食节,也不是简单的吸引注意力热闹热闹,成为了当地一年一度的盛事,所有餐厅餐位一个月前预订一空,酒店房间也是价格狂涨,甚至翻倍。


如果说,瑞典冬天最知名的是极光,到了每年12月,斯德哥尔摩这家酒店就是全球游客趋之若鹜的打卡地。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酒店营销策略上的成功。


其实酒店造节想要拥有长久生命力,必须高度契合大众文化,以期在日常生活中寻得一席之地。


而现在的很多国内酒店营销,除了选个日子,其他全靠老板一拍脑袋,几年前的方案改改今天还能用,Marcom(酒店市场部)配合F&B(餐饮)、Spa等部门一通操作猛如虎,再看收入两块五。


这背后的原因是以前社交缺话题,线上缺内容,五星酒店打卡蹭节还能作为社交货币被讨论一下。


现在,很多普通人除了知道国内五星酒店是“假名媛”聚集地,基本上就啥也不知道,啥也不关心了,酒店的那些节日营销方案也就愈发乏味的无人问津。



酒店造节,其实是一门营销的艺术。


从借力的维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已有的节日上添砖加瓦,一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节日概念。前者如二线城市酒店组织复活节画彩蛋,后者如康斯丹酒店邀请全球米其林厨师参加美食节。


借已有节日优势在于不用重新构建认知,劣势则在于易陷入大众化角逐。自创节日优势在于形成依托于酒店品牌的独特记忆,但劣势则是需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持续性做消费者教育。


所以,酒店造节的真相则是一场关于产品关注度、用户流量、行业生命周期的大型营销战争,需要精密的计算和残酷的搏杀,赢家通吃。


但通常来说,国内酒店行业的传统营销打法,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是缺乏声量的,究其根本还是酒店的“惯性思维”。


这些年,很多国际酒店集团都在拼命加强直销,酒店客房以外的餐饮、活动收入占比也愈来愈高,市场销售部为了完成KPI,不得不挖空心思去搞联名,做一些快餐式的活动,而无暇思考一些长期的酒店品牌形象活动。


只不过,领导负责提概念,然后指望市场营销部门“空手套白狼”,结果往往是给孩子逼死也没用。


现在经济压力大,支撑蹭节营销的舔狗经济已经崩了,社会正在回归一个相对理性、正常的自然状态,节日营销海报做得再天花乱坠,无法触达消费者共鸣也是白扯。


选到一个合适举办节日的日子,不是靠赌、靠猜,而是要靠酒店对这个行业的深耕,以及统筹各方面资源的综合实力。


Amadeus和洲际酒店集团的一份报告《酒店业变革的驱动力》称:“大模型时代来临,从酒店客人的气质到他们的爱好,建立对每个人的全面了解,抓住客人情绪共鸣的敏感点去营销节日,可以为酒店品牌收获更多消费者青睐。”


造节,只是一个表象。


国内传统酒店行业看似越来越“卷”,其实很多时候是在无聊中自嗨,毕竟消费者的时间、金钱资源都是有限的,地主家的傻儿子傻闺女只会越来越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ID:tourismzonenews),作者:需要铂金包的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