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数不尽的椰枣树,远处是蓝绿透亮的盐湖,极目远眺,广阔无垠的撒哈拉沙漠望也望不到边。千百年来,这块神奇的桃花源藏在“深闺”之中,如今却一跃成为中国游客的网红打卡胜地——这里就是埃及的锡瓦绿洲


2月15日拍摄的埃及锡瓦莎利古堡。夏晨摄/本刊


不易抵达的世外桃源


相比金字塔和卢克索、阿斯旺地区众多神庙的名声在外,锡瓦对于埃及人来说都太过小众。这片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的绿洲,远离人口稠密的尼罗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是埃及最孤立的人类聚居地之一,一些媒体称之为“埃及的世外桃源”。


由于道路条件有限,从埃及首都开罗去锡瓦至少要花上1天的时间。《环球》杂志记者乘车从开罗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460公里途经马特鲁市,再折向西南穿越3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总耗时约10小时才最终抵达锡瓦。


地中海城市马特鲁是锡瓦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马特鲁与锡瓦之间的沙漠公路,很多路面坑坑洼洼、不甚平整,坐在车上感觉摇摇晃晃,让人恍惚以为在坐船。


锡瓦虽然偏僻,但历史相当久远。据传,埃及第26王朝(公元前664~公元前525年)统治者在这里建立了阿蒙圣谕所和阿蒙神庙,名扬天下,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公元前525年,波斯王率领数万大军欲前往此地,结果在沙漠中不知所踪;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克服沙尘暴、高温、缺水、迷路等诸多困难,最终到达锡瓦。托勒密十三世和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曾到访这里。


柏柏尔人的聚居地


锡瓦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柏柏尔人,在埃及属少数民族。很长一段时间,锡瓦绿洲几乎与世隔绝,使得这里的人能够保持自己的传统,与埃及主流文化明显不同。语言学家认为,锡瓦语是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使用的阿马齐格语的一个分支,大约有1.5万至3万人在这座沙漠绿洲使用锡瓦语,与大多数人使用的阿马齐格语相比,锡瓦语正越来越多地受到阿拉伯语的影响。


不少当地人告诉我们,一直以来,生活在锡瓦的柏柏尔人的母语是锡瓦语,孩子们进入学校之后才开始学习阿拉伯语。


实际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阿拉伯语在锡瓦地区还未广泛流行,是旅游业、媒体报道、学校教育和逐渐便利的交通,促进了阿拉伯语在当地的传播。现在,联合国将锡瓦语列为“濒危”语言,一些锡瓦人开始有意识地保护传统语言,要求孩子在家里必须讲锡瓦语,还有一些当地机构开始出版锡瓦语的歌曲、诗歌和谚语集……


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椰枣、盐湖、温泉、沙疗……小小的锡瓦绿洲竟有如此多的特产,一定是得到了大自然特别的偏爱。


千百年来,锡瓦曾拥有多个名称,其中一个是Sekht-am,意为“棕榈之地”。大片的棕榈科植物椰枣树是锡瓦的标志之一,它的果实椰枣行销埃及和国际市场。


《环球》杂志记者来到锡瓦的民俗博物馆,它建在一栋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二层土坯房内。博物馆展出了柏柏尔人独特的文化和习俗。锡瓦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阿布·伯克尔告诉我们,锡瓦人很多的日用工具、孩童玩具、建材等,都是就地取材,比如锡瓦人的传统建筑一般用椰枣树干作为梁柱;儿童学游泳时的辅助工具椭球状传统浮球也是来自椰枣树。


锡瓦的盐湖有“埃及死海”的美誉。大大小小的湖面,蓝绿色的湖水晶莹剔透,湖边是结晶状的雪白盐壁。我们抠下一点岸边的盐粒舔了舔,那咸度可能是食盐的数十倍。会游泳的人来这里能拍出时尚大片,“旱鸭子”也能在这里体验漂浮的奇妙。盐湖还催生出漂浮周边服务业,不少当地人支起简易棚子作为更衣室,提供淡水冲洗服务。


锡瓦还拥有很多温泉。在这片长约10公里、宽6~8公里的绿洲上,有约200个泉眼。其中最有名的,是传说埃及艳后曾来过的克利奥帕特拉泉(又称埃及艳后泉)。阿布·伯克尔用一个塑料瓶从泉池中灌上一些水,可以看到水质清冽。一些当地宾馆还提供温泉疗养的特色服务。


阿布·伯克尔把我们带到一条偏僻的土路旁,这里有一处约15米见方的大池子,池子旁有两根从地下伸出的粗水管,不断地向池内蓄水。“这泉活水1周7天、每天24小时源源不断地供水,是当地人的秘密公共泳池。”他一脸神秘地告诉我们。


正说着,有两个当地小伙子骑着摩托车、背着一包衣服来到这里。他们熟练地脱去外衣,跳入池中嬉戏。我们伸手摸了摸池水,水温有30多摄氏度,十分温暖舒适。小伙子们说,池水是来自地下的泉水。他们每天都来这里泡澡玩耍,人多时池子里摩肩接踵。他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共浴。


这些地下泉水,除了造福当地民众,当地水厂还加工成锡瓦矿泉水,在埃及全国销售。


小镇上到处可见中国人


阿达斯在锡瓦长途汽车站附近经营着一家民宿,他为这个四层民宿起名“阿达斯的家”。见到我们阿达斯非常热情,主动送上一盘当地特产椰枣,还祝福我们中国农历春节快乐。


据了解,2024年春节期间,锡瓦小镇涌入不少来自中国的游客。《环球》记者乘坐的开罗前往锡瓦的长途客车上,中国游客占到近一半;在“阿达斯的家”,我们又碰上两拨中国游客;游览中、吃饭时,也多次听到夹杂各种方言的中国话。


上海游客吴女士一行4人在埃及游玩约两周时间,特意抽出4天时间前往锡瓦。她告诉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来过锡瓦的博主晒出的照片,有无边无际的沙漠,有蓝绿透亮的盐湖,有断壁残垣的神庙,这些都吸引我们要来锡瓦看看。”


的确,锡瓦面积虽小,旅游资源却十分丰富。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自然资源,还有不少历史古迹。我们爬上“死人山”,这里有多个墓穴,在其中一些保存较好的墓穴里能看到色彩绚丽的古埃及时期壁画。进入沙利古堡遗迹,站在一处处矗立的土堆间,仍能感受到数百年前它的雄伟恢宏。最著名的当属阿蒙圣谕所遗址,厚重的庙墙、高耸的塔尖,仿佛诉说着2000多年前的辉煌。


我们在锡瓦一个游牧部落贝都因风格的餐厅用餐时,又遇到6名中国游客。游客沈先生告诉记者,动作冒险电子游戏《刺客信条·起源》的情节和背景都和锡瓦有关,这让不少资深玩家对这里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情结”。另外,锡瓦历史上还留下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足迹,为此他们专程赶来看看。


阿布·伯克尔告诉我们,进入2月后来锡瓦旅游的西方和本国游客不多,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给寂静的锡瓦带来中国新年的热闹,让当地为数不多的出租车司机忙活了起来,咖啡馆和餐馆也红红火火。


“我们非常欢迎中国游客”


锡瓦在中国游客群体中“走红”,也带火了马特鲁。与埃及红海沿岸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和赫尔格达不同,马特鲁是埃及人夏天的度假胜地,但冬季非常萧条。


当地出租车司机法塔西告诉《环球》杂志记者,2月以来,他每天都能拉到包车的中国游客,他们喜欢去海边拍照,吃羊排和海鲜。他说,冬季生意一般,他开车平均月收入为5000埃镑(1埃镑约合0.153元人民币)上下,但中国游客包车几小时就能给他带来350至500埃镑的收入。他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马特鲁游览。


记者在马特鲁用餐时,意外发现当地的玛吉迪海鲜餐厅被中国游客“包场”了。工作人员穆罕默德·艾哈麦德用中文“你好”招呼着顾客。他说,自从有中国游客把他家餐厅发到中国社交网络平台后,越来越多的中国顾客慕名而来。“我们非常欢迎中国游客,他们有礼貌,又有消费力。”


埃及日心国际旅行社首席执行官阿什拉夫·埃莱瓦告诉记者,去年有上千名中国旅游博主游历了埃及,极大促进了埃及成为中国游客境外游的热门目的地。此外,中国游客兴趣广泛,除了传统的金字塔和神庙,潜水、乡村游、沙漠游等项目也逐渐受到中国游客青睐。


不少游客告诉记者,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多个大城市都开通了往返开罗的直飞航班,时不时还能淘到低票价航班,有些票价甚至比国内航线还便宜,而且埃镑去年以来贬值不少,进一步降低了埃及的旅游成本,这些都吸引着他们将埃及作为海外旅游目的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杂志 (ID:GlobeMagazine),作者:李芮、夏晨,编辑:马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