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的湾区寒冬吗?先是硅谷大动荡,股价猛跌,随后是北美各大科技公司疯狂裁员,让无数海外华人和留学生苦不堪言,转眼一年过去了,那些被裁员的码农过着怎样的生活?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真的很惨。”当年跟我一起毕业的室友说,她刚刚经历完Google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

虽然早有预知,接受得也很快,两天前她在新闻上看到了自家公司宣布裁员的消息,两天后,她收到了那封沉甸甸的邮件,以及HR的约谈。

“我感觉我也没干什么错事,手里的活做的也挺好的,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说裁就裁了。”我室友说。

“其实裁员本身不是最让人难受的,最让人难受的是自信上的打击,”她说,“以前大家都说,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能够通过努力得到的,再看看现在?”

去年,马斯克入主推特之后,先是裁员70%,然后Meta宣布裁员20%,亚马逊又接连曝出裁员几万人。“马斯克真的很厉害,干一行成一行,连裁员都能让别的大厂跟风。”

整个硅谷时至今日都是人心惶惶,曾经因为高薪而备受瞩目的码农,在这波裁员里首当其冲。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这轮裁员是有前兆的。当一个资本家证明了自己的公司离了70%的员工依然能正常运转的时候,其他资本家是不可能不动心的。

人力在硅谷本就是高额成本,省下来平均每个人每年20到100万美金,装进资本家的口袋,何乐而不为?

危机落在了那些有身份和经济压力的人身上。相当一部分在硅谷的华人,工作签宽限期只有60天,如果60天内找不到工作,下场只有两个:当黑户,回国。

而那些因为高薪而增加了杠杆的人,比如车贷房贷养家,当收入锐减时,生活处境突然窘迫了起来。至少在我的朋友圈里,今年已经没有人再去滑雪了,也没人带娃去上马术课了。

凛冬已至,裁员潮下的码农门,似乎都在寻找过冬的姿势。

我的另一个在Meta工作的朋友,某天凌晨3点收到小扎的全员信,但他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被裁,但第二天早上,“坏消息还是来了。”

朋友随即跟组里的同事约了饭,发现大家都被裁了。

“感觉上公司还是保留了商业上比较重要的组,其他不怎么赚钱的,基本就是整组整租的裁,和我们在公司表现和能力一点关系都没有。”

“现在我们都只能被动等待最终的宣判。”

在我看来,被裁员这件事影响的是经济和身份两方面。收入上的骤减不说,身份上脱离了“湾区码农”,“硅谷工程师”这个身份之后,很多人就什么都不是了。

在这波裁员朝里,很多家庭都成为了典型的新型穷人,即有车有房,资产不少,但现金极为有限。

“前两年科技行业扩招太凶了,行业过热了,裁员很正常的。”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说。

疫情期间,为了应对疫情,美联储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大放水直接导致科技公司股票暴涨,在这一背景下,硅谷巨头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

疫情期间,FLAAG人员规模,加起来一度同比增长超过20%,那段时间,就连大厂都要派HR去学校挨个抢人。呼兰在段子里说的硅谷巨头人傻钱多,是真的。

只是当疫情过去后,为了抑制大放水导致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货币紧缩,大幅加息,加上疫情和俄乌冲突,硅谷科技巨头集体扑街,Meta的股价一度跌了70%。

很多人甚至在这波裁员潮里研究出了一套裁员思路。先是有大厂找BCG, Bain这样的咨询公司制定裁员方案,然后再由Blind这样的匿名职场社交平台把风声炒热,然后当一些权威媒体开始报道的时候,基本就知道自己要被宰了。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硅谷就像打地鼠游戏,所有码农都是待打的地鼠,资本家的锤子砸在谁的头上,谁也躲不掉。马斯克就在推特强制让员工二选一,要么996,要么滚蛋。

被裁的弃子们,即便没有身份和经济的压力,也很难谈轻松。我的另一个朋友,也是我前司的老板,他和他老婆双码农,两人双双被裁,只能消费降级。

“我们的存款最多撑1年,1年内找不到工作就得卖房离开硅谷。”

只是现在大厂都在冻结招聘,而人才市场又充斥着刚被裁的大厂高级工程师码农,刚毕业找工作的小年轻,只能说一点机会都没有。

当然有的人会考虑曲线救国,比如再读个研究生,等人才市场稳定后再来找工作。毕竟按照现在的环境,就算匆忙找到了工作,谁知道又能呆多久?

当然,这波裁员潮似乎也给前两年华人圈里大热的“转码成功学”来了一计响亮的耳光。

转码成功学,最早出现于某海外华人移民论坛,无论是求职机构,留学中介,还是移民中介,职业发展顾问,在为客户建言时,三句不离转码,五句不离天价年包,句句不离人生赢家。

诚然,转码为不少留学生应对艰难的身份问题提供了夹缝中的狭小通道,其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天价薪酬也创造出一个成功的想象。只是在这波裁员潮中,那些曾经大肆传播转码成功学的机构,似乎集体陷入了沉默。

而在社交媒体上,那些曾经在Google还没冻结招聘,Amazon还在降低门槛疯狂扩招,推特还没易主时,“零基础成功上岸”的社交博主们,也同样停止了内容更新。

区区两三年,转码风就被时代按下了暂停键。

这波裁员潮的骨牌效应依然没有停止。

这场裁员潮,无人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