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末,有读者发来一个照片——昆明,搞了个马拉松。一堆人,咣咣猛跑,浑身是汗,决出冠亚军,发了三个奖牌。
奖金是什么?购房抵用券。
冠军是15万,亚军是12万,季军是10万。
图源:抖音
你仔细看,这个事真正发生的时间,是2022年8月。
最近,不知是楼市怎么了,还是马拉松怎么了,在算法的平台里,这个事又发酵了。
大量分发,很多人都刷到了。
对经济史比较了解的,提前几年,在拼命锤楼市的时候,就已经判断出,楼市一旦熄火,还得拼命想办法救。
只是,有人懂这个道理,能预判到这些事;有人不懂,总觉得这次不一样,这次不会再救了。
普通的外行人,只能看到跑个马拉松,给冠军15万的购房抵用券,觉得搞笑。
达叔平时遇到的专家,星球里的领军人才,教授,被某些地方操盘手人才引进的专家,也照样会有住房补贴、买房抵用券。
比如,星球里最近有发生的,苏州高新区,给某领军人才给了50万住房补贴。
50万,给了么?
名义上,给了。
怎么用?
在苏州买房,拿购买合同、发票、产权证,这三个证明材料缺一不可,然后找组织去领补贴——本质,也是购房抵用券。
问题来了:跑马拉松的冠军,奖品是15万的购房补贴,你假如觉得是智商税,是昆明操盘手骗人买房。
不仅奖金没拿到,得了个冠军,还背了百万以上的房贷。
这就不是奖金,而是惩罚。
那苏州的地方操盘手,这里房价比昆明更高,而且对象是他真心想挖的专家——在苏州,有企业、有项目、有专利,能获得领军人才。
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像这种专精特新行业的顶尖人才,为啥也玩这样的游戏。
也是在割领军人才的韭菜么?
大概率,你又觉得不像了。
十几年前,达叔在某外企一线做销售,负责的区域里,就包括上海五大新城的其中一个。
当年,上海的医疗领域正在搞5+3+1工程。
中山、瑞金、华山等市区的头部医院,要在郊区,各自搞一个分院。
二
有的是从头开始新建,有的是把郊区的中心医院,进行托管,改一下名字,把总院的专家派过去当院长、当主任。
这就结束了?
不是。
上海某郊区的医院,被头部三甲医院托管后,要升级三级医院。
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引进人才。
为什么要引进人才?
因为当时整个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生,几乎都是本科、甚至是专科毕业在当医生。
你能想象,十年前,上海郊区最好的中心医院,就是这个水平么?
但这就是现实。
达叔负责的几个科室,陆续从中部省份的三甲医院,从东北的三甲医院,引进一些博士、教授,留学回来的做主任。
给的条件,是哪些?
给行政主任的职权,给配偶解决工作,给孩子解决上学,给解决户口。
更重要的,就是给购房补贴。
当时那个郊区的房价,是多少?
一万出头。
2013年,上海的楼市好么?
也不好。
就达叔跑的这个区,医院附近的房子,2013年初房价1.5万,到年底跌到1.4万。
被引进来的专家,有两个和达叔比较熟——一个来自武汉,男的;一个来自东北,女的。
2013年,武汉的房产均价是6000块左右;东北的具体城市,达叔忘记了,房产均价也就5000块左右。
这两个主任,拿到购房补贴,也照样是懵了。
这可是上海的大郊区,从他们所在的分院,开车到总院,得一个多小时,压根就不是市区。
当地人,坐车进城,口头语是什么?——去上海。
在意识里,压根就没把自己当上海人。
更重要的是,2013年,上海各种政策都在收紧,公布了楼市调控沪7条,要把楼市如何如何。
在这个时间点,给你购房补贴,在上海的大郊区,价格是你原来城市的两三倍,你敢买么?
事实上,这两个专家,都买了。
结果2014年,楼市低迷,上海又开始掉头救了。
随后就是大涨。
现在这个医院附近的房价,达叔查了一下,均价是4~5万/平。
达叔有的时候在想,如果苏州、上海,从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引入了专家和人才,给对方发了50万的购房补贴。
专家买了300万的房子,结果房子跌成200万。直接把专家的家庭财富,就地活埋了。
人才这帮家伙,是活的,不是死的,也有自己的小圈子,也有自己的海外同学群、人才群。
这帮专家,会在群里聊什么?
不要过来!不要过来!不要过来——来了就会被“活埋”。
给的不是人才补贴,而是钓鱼执法的诱饵,口碑就坏了,城市经营是一个长期几十年、甚至百年的事情。
没有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基本什么事都干不成。
靠口号,能吸引人才么?
能。
但只能吸引一小批,只能吸引一小段时间。
人才也是人,也有老婆,也有孩子,也要吃饭、读书、上学、旅游,买衣服,都需要钱。不是圣人。
要求对方是圣人,为自己奉献的组织,想骗对方多干活、少拿钱,最后都被对方骗了,不给钱,就不干活。
大骗子遇到小骗子,相互糊弄。耽误了时间,耽误了发展。
这是通过几十年的时间,一两代人、几十亿规模人口的经历,验证过的社会实验。
金钱和人才,都是高流动性,都是有选择权的。
哪里发展的好,哪里回报高,就会本能地往哪里流动。
三
站在这点看,头部城市给领军人才发购房抵用券,本质是什么?
是一个承诺,相互绑定的承诺。
你是个人才,你在这里好好干,我们一定努力好好经营城市,让你安家乐业,让资产增值,让你多赚钱。
至少,比普通人赚得多。
否则,这个针对冠军、针对领军人才的购房补贴,就变成地方操盘手,对人才的定向诈骗了。
从逻辑上,讲不通。
从社会实践上,既不构成主观意图,也没有事实依据。
而所有在大组织里,操盘过业务的,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对返利、对补贴、对政策的使用。
一个产品,如果对公司非常重要,是策略性产品,是必须要做起来的产品。
但因各种原因,销售、渠道、客户都不愿意做,怎么办?
一种,威逼。
一种,利诱。
前者,是这个策略性产品做不好的,就地裁员,末位淘汰,不能晋升,开会要做检讨。
后者,对策略性产品给各种定向补贴,奖金系数更高、特殊贡献奖、晋升更快、给更多定向返利、佣金刺激。
甚至,原来给经销商账户里的返利金额,做出额外单独规定,就只能特价买策略产品。
甚至,不给你返利金额,只给你某个策略产品的优惠券。
这种场景,没见过么?
1990年代,很多国营厂,生产了一大堆的货,卖不出去,工资都发不起。
怎么办?
给职工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拖欠,给你打个白条,只发一部分。另一个是,你看工厂里,卖不掉的酱油、肥皂、毛巾,你想要什么?
拿一些回家,算是抵工资了。
你要是拿回家,能卖掉,那就是你赚了。
你把很多地方操盘手的角色,想成更大的工厂,他们本地就没啥像样的工业,也没有像样的就业。
以前,全靠卖点地、卖点房,拿点上面的转移支付,勉勉强强地活着。
现在,要是真坚持不住了,就真的给你发购房抵用券,一口气,给你印个15万。
这算不算是钱?
你觉得不算。
那再开一个政策的口子,给你一个权利,允许这个抵用券,在市场上流通。
这算不算钱?
比如,那个苏州领军人才的50万购房抵用券,那个马拉松冠军的15万购房抵用券,可以自由买卖。
是不记名的、可流通的购房抵用券。
在苏州的上千万人口,有人愿意40万买么?35万,能成交么?
在昆明的15万购房抵用券,如果能流通,能卖10万、8万、6万么?
大概率,是有人买的。
如果有人买,这种购房抵用券有流动性,那不给你发工资、不给你发奖金,全部换成这种券。
像月饼券一样,溢价给你。
你要不要?
还是有人要的。
只要有人花钱买,就能刺激整个楼市的流动性,只要流动性起来,成交量起来,楼市就能盘活。
那问题是,谁知道,地方操盘手,用什么形式,向市场上投放了多少张类似的购房抵用券?
上一次,这种购房抵用券,有另外一个名字:棚改货币化。
把你手里的房子,给拆了,然后给你一笔钱,给你名额,给你房票,让你定向去买房子。
这一轮,头部20个城市、另一种购房抵用券,已经在路上了。
没有需求,或需求不足,那就创造需求。
这是凯恩斯主义者,最拿手的招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叔天演论(ID:Uncle-Da8),作者:达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