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收盘价为69.18元/吨,下跌5.92%,止住了持续一个月的涨势。


近期碳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上的配额供小于求,拥有配额盈余的企业惜售,而存在配额缺口的企业随着履约期的临近需求持续看涨。


8月25日,全国碳市场的运营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通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将于8月28日起上线“碳排放配额21”(对应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22”(对应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原“碳排放配额”名称调整为“碳排放配额19-20”(对应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


经过第一个交易日的转换,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在新规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止升下跌。


全国碳市场8月29日交易价格行情(单位:元/吨,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碳排放配额名称的变化,意味着不同年份的配额在履约时可能将有不同的限制,比如,第一履约期盈余的未使用的配额,在第二履约期可能会面临部分限制。也就是说,配额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这会使得拥有配额盈余的企业不再惜售,进而增加市场供应。


这一政策旨在打击配额惜售行为,为今后发布配额结转政策做铺垫。目前各年份的配额仍具有相同的履约效力,比如2019—2020年度盈余的配额可用于2021年、2022年的履约。 


不过,该政策还需要有配额结转的具体政策配套,否则其效果不会持续。


新规影响有待观察


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期配额量整体有盈余,而第二履约期则整体存在缺口。若无政策干预,在第二履约期的履约截止日期(2023年12月31日)前,碳价还将持续上涨。干预政策包括:明确配额结转规范、重启CCER(可抵消碳排放的、经过中国官方核证的自愿减排量)并能增加CCER的供应,以及降低配额拆借门槛等。


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包括2021年和2022年两年。控排企业需在2023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履约。各地的配额发放工作于近期启动;控排企业进入履约期。


配额有盈余的企业集中在以发电央企为主的少数企业里,大部分企业存在配额缺口。在配额没有使用限制的情况下,有盈余的企业倾向于囤货惜售。因此,8月份以来,全国碳市场配额供小于求,交易价格上升。


近一个月来,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价上涨接近15%,挂牌协议交易收盘价从8月1日的64.99元/吨,上涨至8月25日的73.06元/吨。8月28日,新规实施第一天,“碳排放配额21”和“碳排放配额22”没有交易,这是因为新标签的配额需在第一个工作日完成转换。


8月29日,全国碳市场一开盘即开始下跌。挂牌协议交易的配额综合价格8月28日收盘报73.53元/吨,29日开盘下跌至71.71元/吨,盘中最低价为67.67元/吨,收盘于69.18元/吨,跌幅为5.92%。


8月29日全国碳市场三类配额具体交易行情(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一位有配额缺口的控排企业碳交易人士对《财经十一人》说,这一个多月来碳价上涨太快了,买方企业期盼能有政策平抑这一趋势。目前碳价有所下跌,但拥有大量配额盈余的卖方企业尚未大量增加供应,政策影响还有待观察。


对于配额命名新规的意义,业内有分歧。赞同者认为,在配额结转政策暂时没有发布之前,这一新规定将有力地推动碳配额供应量上升,抑制碳价快速上涨。


反对者则认为,该政策是一项临时的过渡政策,短期内有助于平稳碳价,长远看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压了市场信心。


欧盟碳市场建立了调节配额供需的长期机制,即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arket Stability Reserve,MSR)。当碳市场中流通的配额量超过8.33亿吨时,欧盟碳市场管理机构在拍卖新配额时会将相当于流通配额量24%的新配额纳入储备;当配额量低于4亿吨时,则从储备中调出1亿吨投放市场。


伦敦证券交易所首席电力与碳分析师、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秦炎对《财经十一人》表示,调节配额供需是各个碳市场都须应对的问题。欧盟碳市场秉承以市场化原则,但不可避免地也需要有看得见的手去调节,所以MSR机制应运而生。这一机制稳定了市场预期,是欧盟碳价2017年以来大幅上涨的主因之一。


秦炎认为,一个新生的碳市场往往会出现配额相对过剩的情况,如果放任不管,碳价就会低迷,影响碳市场发挥减排作用。全国碳市场需要更长期有效的调节碳配额供需的政策。


后续政策陆续发布


据金融信息机构路孚特统计,在第一履约期(2019~2020年),全国碳市场配额发放整体有盈余,剩余未使用的配额超过4.7亿吨。第二个履约期配额发放基准值大幅下降,当期的配额量整体由盈余转为短缺,预计总缺口为0.87亿吨。


如果第一履约期的盈余配额都用于第二履约期交易,全国碳市场应该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现实是,由于存量配额使用没有限制,且基于未来配额发放会越来越收紧的趋势,配额盈余企业倾向于储备配额,对外销售量不多。


配额盈余企业提高对外销售量,有缺口的企业才能实现履约。因此,全国碳市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减少企业惜售行为。无论对配额命名新规赞成与否,业内都认为,配额结转政策应尽快出台,方能促进碳市场供需平衡。


一位接近碳市场政策制定者的人士近日透露,配额结转政策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预计很快就会发布。


不过,结转政策即便在第二履约期发布,具体实施应该也是第三履约期了。伦敦证券交易所碳分析师宋雨彤对《财经十一人》表示,部分地区已发放第二履约期的配额,有的企业甚至已经履约完毕,如果配额结转政策在本轮履约期实施,那么对已经履约的企业来说,有失公平。从市场规则制定的合理性来说,应该从下一个履约期开始实施结转政策。


提高全国碳市场配额流通量的另一条路径是提高CCER供应量。控排企业最多可使用CCER抵扣其实际碳排量的5%。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里,CCER交易价格由16元/吨上涨至30元/吨。在用于碳市场履约时,一个CCER相当于一个配额。


中国于2017年3月暂停CCER项目的申请,目前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使用的CCER均为2017年3月之前签发的项目。据生态环境部统计,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里,控排企业累计使用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市场中剩余的可流通CCER数量约为1000万吨。


生态环境部已新开设CCER全国交易系统,预计有关CCER的审批、签发等政策都将在今年年底前发布。但按照目前的时间进度,第二履约期里能新增的CCER规模十分有限。


为缓解第二履约期控排企业购碳的压力,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借碳政策:允许企业免费预支2023年的配额,用于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履约。其前提条件是,该企业经营较为困难,碳配额缺口在10%以上;且配额预支量不超过配额缺口量的50%。


双碳咨询机构气候未来创始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对《财经十一人》说,满足上述借碳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借碳政策的效果可能不及预期。如果降低企业使用借碳政策的门槛,那么配额供应紧张的局面就会有所缓解。同时借碳只是一个临时政策,应在下一履约期退出,否则这种寅吃卯粮的措施会对企业造成更大负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 (ID:caijingEleven),作者:徐沛宇,编辑:马克,郑慧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