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大三的谢怡(化名),喜欢听音乐,平时也会在上网课的时候戴耳机,“有天我戴上耳机听音乐,发现以前开一半音量就能够听到,现在需要开到接近最大声。”


不止谢怡,网上不少年轻人表示自己的听力水平下降严重。随着耳机逐渐变成不可或缺的“人体器官”,年轻人的使用时长攀升,早已超过了医生普遍建议的每天一到两小时使用时长。


听力损伤之后,有什么医疗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听力?


未老先聋的年轻人


长时间戴耳机对听力的影响,比我们预计的要大。


已经工作十多年的林真(化名),经常戴着耳机开线上会,一开就是两小时以上,“有一阵子我会偶尔出现耳鸣的症状,但并没有重视。有一天自己才意识到右耳听力已经比左耳差很多了,需要别人凑近说话才能听清。”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1年发布《世界听力报告》指出,全球超过15亿人受听力损伤影响,约有4.3亿人因听力损伤需要康复服务。


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经历,因长期使用耳机、熬夜等,出现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有的到医院就诊被判定为突发性耳聋,需要住院和药物治疗。


突发性耳聋患者,若错过72小时的黄金治疗期就会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手段有高压氧舱、口服激素、耳内针、中医针灸等,治疗时长几天到数月不等。最终,治疗效果不一定能让患者恢复到正常水平。


听力障碍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无声的大流行”。2022年11月《英国医学杂志·全球卫生》(BMJ Global Health)发布报告,通过分析1.9万名12岁至34岁的研究对象,估算出全球有0.67亿~13.5亿该年龄段的人有听力受损风险。


听力损伤分级,测试阀值超过20分贝即为轻度听力损伤,可能会在噪音环境下听不清谈话声;听力测试阀值在65到80分贝之间,即为重度听力损伤,患者可能听不清大部分谈话内容,即使音量放大也没有改善;若好耳听力阀值小于20分贝,差耳听力阀值大等于35分贝,则是单侧聋,会影响患者的声源定位。


《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指出青少年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1%~19.23%不等,男性发病概率高于女性。


一旦听力损伤,认知功能、沟通能力都会有影响。2023年1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研究表明,听力损伤和老年痴呆存在关联。研究涵盖2413人,其中约有半数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度至重度听力损伤参与者患痴呆症的比率比正常的参与者高出61%。而治疗听力损伤则能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听力损伤,可逆与否


“我现在尽量不戴耳机,开会的时候就把声音外放出来。”林真在意识到听力损伤之后习惯有所改变,希望这样做右耳听力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对于林真这种情况,上海闵行社区服务中心一位耳鼻喉科医生表示,“在专科医院接受检查进行听力测试,可以诊断是神经性还是传导性耳聋,前者比后者治疗起来更为麻烦。”


前述社区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告诉《财经·大健康》,如果是耳膜出现堵塞,那就可以通过深度清理恢复听力。传导性耳聋的病变发生在外耳道和中耳,包括炎症、外伤等,而神经性耳聋则是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病变引起的。


即使是外部病变引起的,不及时治疗也很难痊愈。北部战区总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刘滢说,如果患者因熬夜或工作、生活中压力特别大导致听力受损,保证合理的作息可能会有好转,甚至有自愈可能,但是,“如果患者听力轻度损失的时间已经很久,也并没有积极的治疗,很难有完全自愈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有机会逆转的轻度听力损伤,通常是由耳朵内部的细小损伤或耳膜的炎症引起的,感冒或过敏导致的听力受损就属这种情况。但是,“有时候损伤或炎症可能比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使得耳朵无法自行修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钱晔介绍。


神经性耳聋的患者一般难以自愈。部分患者需要药物和高压氧疗法进行治疗,急性期患者也可短期使用激素,但多数只能达到保护残余听力并一定程度上恢复听力水平的效果。病情严重的,则要通过手术植入人工耳蜗或佩戴助听器。


这些传统疗法,更多是帮助患者延缓和适应病情,让他们在听力受损的情况下尽量维持正常生活。但,很难逆转。


现在,一些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结果 ,给逆转听力损伤带来了曙光。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提取患者耳部组织干细胞转化为内耳细胞并移植到患者体内,使得患者听力水平得到提升。


耳蜗中的毛细胞一旦损伤便不可再生或修复,是导致听力永久性受损的一个原因。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团队于2023年4月1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布研究称可通过小分子化合物和 siRNA 混合的鸡尾酒疗法对内耳的遗传途径进行重新编程,使得小鼠体内的毛细胞再生。


5月26日,该团队在Molecular Therapy 期刊发表论文称,可通过AAV基因治疗使得患有语后进行性耳聋(有语言能力者因各种原因渐进的听力损伤)的老年小鼠恢复听力。


陈正一表示,将外科手术与基因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可能在未来实现将新疗法带入临床的核心目标。


如何避免“未老先聋”


通过新疗法逆转听力损伤,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多数医生的共识是,噪音引起的听力损伤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属于不可逆转性伤害。安全使用耳机等音频设备,降低噪音损害是关键。


解放军总医院京北医疗区邢霞、孟文文等人撰文指出,对年轻人来说,通过耳机接触的噪音,正是他们听力损伤的主因。


娱乐性噪声是造成青少年听力损伤的主要因素。山东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2019年对山东省16地市5515名中小学生进行用耳行为调查,发现与听力损伤直接有关的影响因素是每天耳机使用时间和使用总年限。这与韩国、巴西等国和中国大部分省市的研究结论一致。


上述调查发现,所在地区经济差、住校、父母双无的家庭结构是发生听力损伤的危险因素。其中,住校、父母双无两大因素,会使学生使用耳机受到的限制更少;而经济较差可能影响该地区学生使用耳机的类型与质量。


“青春期的永久性听力损失会导致职业选择障碍并影响生活质量。”上述调查报告建议,提高学生对不良用耳行为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减少使用耳机的频率,缩短耳机的使用时间。


问题是,部分职业从业者,需要在机械、气流等噪音环境下长期工作,难以避免接触噪音。对于这些人群,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职业病科谢爱贤、兰丽琴等人撰文提出,可以在工作时佩戴耳塞、耳罩或隔音头盔,以减轻噪声对从业者的损害。


如果必须长期佩戴耳机,前述社区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建议,尽量不要使用入耳式而是可以选择头戴式耳机,也可以减少对听力的损伤。并且,及时接受健康体检,以便出现听力受损尽早干预。


噪音带来的听力损伤,不仅可能导致耳聋,还有耳鸣。前述解放军总医院的调查显示,有的患者能够忍受耳聋的存在,但难以忍受耳鸣的长期伴随。耳鸣可影响睡眠,睡眠不佳又会加重耳鸣症状,甚至引起抑郁、幻觉的产生,对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一旦出现听力障碍,虽然可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辅助听力,也有一定机会缓解神经性耳鸣,但不能消除。并且,通过这些设备听到的声音,与人耳听到的并不一样,需要适应甚至接受专门训练。


植入人工耳蜗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一般国产耳蜗价格在5万元~10万元,进口耳蜗为15万元~30万元。加上手术、住院等,总费用可能高达30万元~40万元。


助听器相对便宜些,从1000元到几万元的产品都有,有些网络平台还可买到几百元的产品。


然而,“助听器并不能让听力完全恢复正常状态,戴上助听器后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噪音,需要时间去习惯。”一位助听器验配中心的店员告诉《财经·大健康》。


对听力受损的青壮年来说,戴助听器在心理上有点难以接受。前述助听器验配中心人员透露,“有很多患者会觉得戴着助听器太伤自尊了,我们也会尽量推荐耳内式或者不太明显的助听器。”


北京听力协会书记兼副会长王树峰曾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介绍,中国助听器佩戴率不足5%。


这意味着,助听器市场尚有很大增长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凌馨、王智平,编辑: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