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嗷嗷胡,题图来自:《绿皮书》
这个夏天,比40℃的北京更热的,只有某红薯上的CityWalk。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这样一个仅仅由两个小学生英语单词组成的简单词条,究竟如何跨越当代都市人那饱经历练的心理防线,映射成为一种“你从未见过的船新体验”。
现代社会规训下的本能,让我们对新信息总抱有最起码的神秘感和剖析欲。老实说,第一次听说CityWalk的时候,很难第一时间就斩钉截铁,把它就地翻译为“在city里面walk”。
经验表明,哪怕再商业再逐利的地方,也总会包裹着文化的糖衣蔽体。就像阿那亚的名字取自梵语阿兰若,原意森林和旷野,引申为寂静禅修之处。肚里没点东西,是割不动大北京中产的。
但CityWalk不是,它以一种如《银护》中毁灭者德拉克斯(Drax)式的直给席卷了社会:所谓“CityWalk”还真就只是“在city里面walk”,没别的。
初看下来似乎过分简单易懂,以至于反倒让人以为内藏玄机严阵以待,躬身探查一番却发现,靠,合着就那么点事儿——这在俺们汽车行业早就是被唱腻了的戏。
不局限于英文,也完全可以是中文;不一定是词语,也有些缩写在玩你。你认识其中每一部分组成,却生怕轻敌怠慢而露怯,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原来,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1.OTA
OTA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到天天挂在嘴边,也想不出有什么“非缩写形态”的其他名称能准确地表述它。
有趣的是OTA这个名字,也不过就是Over The Air的缩写——我来看看有谁不认识这三个单词。
当代青年基本都可以做到顾名思义,怎么也不需要用上百度百科所给出的中文翻译“空中下载技术”,一个想想就能尬到脚趾抓地的名字。
还记得第一次给父辈亲友解释某车可以OTA,从“air是什么意思怎么代表云端服务器”到“over这个air怎么引申为无线升级”,鸡同鸭讲,最后灵机一动将其比作手机升级操作系统,通了。
是啊,我们习惯了对汽车升级软件/固件只会说OTA/FOTA,可是在给iPhone升级iOS 16的时候,从来不会有人说:我昨天把手机给OTA了一下。
2.HardTop
开始增加难度,能知道何谓HardTop的,几乎可以肯定是车迷老狗(褒义)。这确实是一个与绝大多数人无关的、非常偏门的词,其流行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很久。
对于今天市面上的新车,HardTop一般指无B柱结构的双门轿跑车。
现代的典型是奔驰S Coupe和E Coupe,它们的侧窗中间是没有B柱的。因此如同敞篷车一般,它们的侧后车窗也可以和门窗一起降下,形成完全通透的侧面开口。
E Coupe
作为对比,正常结构的C Coupe
Hardtop也许会让你联想到敞篷车中的“硬顶敞篷”,可实际上它与敞不敞篷无关(当然敞篷车基本都可以四窗降下)。在一开始,HardTop单纯就是指车顶是一整块硬质部件。
对,纯字面意思,甚至无需脑补出定语“敞篷”。在HardTop最流行的五六十年代,甚至不限于双门车,四门轿车乃至旅行车都可以做成无B柱的HardTop结构。
《绿皮书》凯迪拉克DeVille,四门HardTop
在非承载车身时代,车顶几乎就是一个遮风挡雨的“top”,B柱更是无足轻重。无论是否可拆卸,只要车顶是一整块硬质结构(而没有向下延伸出B柱),就成为了HardTop。
3.鲁棒性
是的,只靠简单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又发觉智商白做功的,不止是英语词汇,汉语世界中也有例子。
鲁棒性这个乍一听有点奇奇怪怪的词,一般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总是以为断轴之类的翻车(非物理)事件。结合语境不难理解,它表示的是一种设计或结构在现实中的耐受能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好奇过,为何这么一个并不难表述的概念,非要起“鲁棒性”这么一个听着奇奇怪怪并且不太像是符合汉语语法的名字。
因为“鲁棒性”其实是robustness的音译。
robust意为“强壮的、结实的”,从音译的标准来评价,这个“鲁”和“棒”的翻译名,反而显得有些信达雅了(也可能没有雅)。
4.“啃球”
鲁棒性的例子,大概算是早年外来词汇翻译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像“歇斯底里”之于hysteria,还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网友也喜欢造一些奇奇怪怪,但其实成因很简单的黑话。比如“啃球”,有些车迷用它来代指E型多连杆/四连杆结构的后悬架。
非车迷或者小白爱好者也许会不明觉厉,啃球“啃”的是什么“球”?为什么E型四连杆会有这么个别名?结构中有什么神似的意象吗?
答案是啃球=control音译,以control blade指代上述悬架结构,完。
还是展开几句,control blade是E型四连杆结构中的关键结构,即E字型中那一“竖”纵臂。这根纵臂(因结构需要)常被制成弹性刀片状,因此得名“blade”。
5.Facelift
face和lift都不是啥高阶词汇,字面义理解似乎就是“颜值提升”,但是实际上,也的确不是不能这么理解。
所谓Facelift,即人们日常所说的“小改款/中期改款”,在正常的车型换代周期中,一代车型通常只会有一次改款,有别于一年一更的“202X年款”(当然有时二者会重叠)。
很难去溯源谁第一个建立起Facelift制度,但逐渐形成的惯例是,豪华品牌会在7~8年换代周期中的第3~4年推出Facelift车型。
如果家族设计语言在这几年间有了大的调整,或是车型初始设计急需更改,又或是为了提前验证更新一代设计元素,Facelift会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做一些内外设计的细节改动。
尽管有些车型中期改款也会大幅更换动力总成等核心部件,但这并非Facelift的必须,也不一定会等到Facelift。反而让外观跟上新潮流、把face给lift起来,才是Facelift的核心出发点。
当然也有特例,因为已经形成了中期一次改款的行业惯例,有时车型原设计足够成功改无可改,或者家族设计语言没有发生变化,Facelift就可能不对设计做出调整变化(或者小到看不出来)。
6.Shotgun
这个词会出现在对于车辆白车身结构(BIW,body in white)的讨论中。
Shotgun原指猎枪或霰弹枪一类的枪支,那么车身结构中的“shotgun”会是什么神奇部件呢?钢铁骨架里怎么会有东西和shot挂上钩呢?
答案是象形,长得有点像一把枪,于是顺势得名shotgun。
Shotgun指的是车头前翼子板上方结构,近些年这一部件被渐渐多地提起,是因为25%偏置碰撞测试的出现并被广泛关注。
在25%偏置碰撞中,车头纵梁因为位置过于靠内而无法正常发挥吸能作用,于是Shotgun部分结构的强度和设计成了提升25%碰撞成绩的关键之一。
7.衣帽架
所谓衣帽架同样属于车辆白车身结构,没有加引号意味着这是一个专有技术名词,在车辆相关教科书中就叫做衣帽架。
这个名字听起来更像是某种安装于车内的后市场附件,但它时常是出现在了关于车辆白车身的技术性讨论中,于是又显得扑朔迷离仿佛“没那么简单”。
实际上,衣帽架还真就是放衣服帽子的,只不过今天人们已经很少留意到它的这一功能。
车辆后备厢上方、后排头部后方的那块水平隔板,即所谓衣帽架。这个地方很适合后排乘客放置衣物尤其是帽子,免受拥挤,于是得名衣帽架并固定延续下来。
三厢车的衣帽架大多是固定死的钢板(or铝板),属于车身结构的一部分,因此白车身中也会有衣帽架一词。而在掀背车上这里只是一块可拆卸的挡板or卷帘。
这层结构也是三厢车在NVH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原因之一,掀背车为了提供巨大的尾箱开口而无法拥有衣帽架结构加强,抑制了车身刚度提升从而在NVH方面处于劣势。
其实很好理解,想象一个空的快递盒子,另一个塞入一块横向纸板粘在盒子内壁,哪个盒子更坚固更稳定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听上去很简单、反而仿佛故作高深、实际上别无花样”的名词,就都属于无中生有的制造。以上大多数都有其原因,或是历史遗存,或是习惯使然,或是内行黑话。
这些都没问题,但假如说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热点、也并非习惯固化所致,再继续自说自话就可能有些故作姿态的尴尬了。
就像今天对于CityWalk的疑问和嘲讽,当然了其中肯定少不了见什么热点都要踩两脚的闲人,但根本动力来自人们对“给旧概念找新名词”的不解,而不是针对行为和运动本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嗷嗷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