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欧洲传出2035内燃机禁令生变、奔驰宣布要继续研发新的燃油车车型,算是汽车圈宏观层面的一个大事儿。圈内舆论对此的评价基本分两拨,一是怒骂欧洲人虚伪、一落后就自我打脸,二是嘲笑国内新能源路线被西方抛弃,只剩自己玩儿。
其实对已经自成一派且步入正轨的国内汽车产业,国外的政策调整已经不重要了,不管是销量还是技术层面,新能源一定是中国汽车市场不可逆的趋势。此时与其争论欧洲政策,不如看看国内的几个新能源类别——纯电、插混和增程,到底谁才是未来。
被嘲“脱裤子放屁”的增程,成主流了?
也就不到两年前,各平台的评论区,还能经常看到“增程是脱裤子放屁”“增程就是工业垃圾”之类的言论,直到去年理想L系列销量爆发,问界、深蓝、零跑等品牌的增程产品开始走量,这方面的吵闹才算安静下来了。
其实按照销量来看,在新能源的三大类别中,增程依然是相对小众的一个。就以问界新M7销量已经爆发的1月份作为参考,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当月国内BEV纯电车型的零售量是37.6万辆,PHEV(包含插混和增程)的销量是29.1万辆。
这里乘联会没有公布具体增程车型的规模,不过目前国内走量的增程车型就那么几个,我们把理想、问界、深蓝、零跑、仰望几个品牌的全系车型都算进来,1月份的总销量也只有9.3万辆,基本只有PHEV插混的一半,和BEV纯电相比,则不到三分之一。
而这个销量中,深蓝、零跑还有一部分纯电车型的销量,这意味着目前增程车型在新能源市场中的份额,大约只有12%左右,放到整个乘用车市场中,份额不到二十分之一。
不过看趋势的话,增程却是目前所有动力类别中,增速最快的一个,2022年底理想L系列上市之前,整个增程类别的月销量只有3万辆左右,短短一年的时间,增程车型的销量规模增长了两倍。
更关键的是,车企对增程车型的投入还在持续加码。零跑的全新车型C10已经上市,今年有望成为零跑新的销量支柱;问界M9的订单非常火爆,到年底的销量预计非常可观;比亚迪超豪华品牌仰望采用增程,则直接堵上了嘲笑增程是工业垃圾的人的嘴。
而再算另一笔细账的话,虽然目前增程车型的份额还不高,但30万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市场,增程车型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插混。随着问界M9逐步起量,增程车型在30万元以上的规模,很可能会把BEV纯电远远甩开。
这个时候再回看李想几个月之前说的那句话:“坚持多档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其实就很有参考价值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增程有没有前途,而是新能源的三大路线,到底谁是正道?
都是PHEV,插混和增程差别到底在哪?
插混和增程的差别,是个老话题了,ACW从不同角度都探讨过,这里再简单说下重点:
插混的本质,是加了动力电池的燃油车,是在燃油车布局的基础上做加法。
即便是比亚迪DM-i这种大幅简化发动机零件且中低速都依靠电驱动的路线,依然要为发动机驱动保留基本的传动系统。
这种路线最直观的显示,就是车型的比例依然和传统燃油车无异,没有纯电车型长轴距、短车身的特征。
而增程的本质,则是加了一台燃油发电机的电动车,是在纯电动车型的基础上做加法,虽然仍需要布置一台内燃机及配套的进排气和散热系统,但省掉了通向车轮的传动系,布局就比插混灵活得多,能比较轻松地和纯电平台兼容。
也正因如此,原本走纯电路线的零跑和哪吒,才能在已经成型的产品上推出增程版本,而那些纯电平台的产品,基本是不可能新增插混版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的PHEV车型,除了早年已经停产的宝马i3、i8等增程车型,基本都在走插混路线。原因也很简单,欧美传统厂商的优势,本身就集中在发动机+变速箱为基础的动力总成上,让他们走基于电驱的增程路线,也就基本等同于让他们放弃燃油车了。
单看产品属性,增程和插混是各有利弊,很难分出高低,但是宏观层面有一个大趋势,就是纯电平台、电驱动的技术正在快速迭代,电池能量密度、充电倍率、电机功率和效率、车型电压平台等等技术,基本半年就是一次大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最能享受技术红利的,显然是全部依靠电驱且能和纯电平台高度兼容的增程路线,而插混车型则很难和纯电平台的车型共享前沿技术,且即便技术可行,厂商也需要为插混车型专门研发一套额外的车型平台,不管是技术还是时间成本,都很不划算。
除此之外,在同样高速发展的智驾技术方面,纯电驱动(包含依靠纯电驱动的增程车)相比依赖传统变速箱的车型,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提速、减速、转向,以及逐渐可用化的自动泊车等等操作,都率先出现在纯电或增程产品上。
这里并不是说插混或燃油车无法实现高阶智驾,只是相比纯电驱动,它们对动力系统的控制要更复杂。而且对于同时拥有多类别产品的车企,也需要为纯电、插混或燃油车分别开发智驾控制系统,这又是未来将投射到插混路线的一层debuff。
聊到这里,大家也都知道李想的那个预言,确实是有一定依据的,不过决定市场走向的并不仅仅是车企,更关键的因素永远是消费者的需求。从需求端来看,纯电、插混和增程,会有怎样的走向呢?
该走哪条路,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很简单,我们看销量就行。
单看宏观总销量,目前纯电、插混和增程的规模,大约是4比2比1,但看微观的细分市场,具体的销量布局其实要复杂很多,我们一条一条看:
1. 豪华市场纯电、增程打擂,插混疲软。
首先是25万元以上的豪华市场,目前大规模走量的主要是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特斯拉3和Y,腾势D9、极氪001、蔚来全系等。
其中问界M7已经到了2~3万辆,理想L系列3款车都月销万辆左右,而插混月销万辆级别的,只有腾势D9一款车。纯电类别中,除了全球卖爆的特斯拉,最畅销的极氪、蔚来,高端车型加到一起的规模,也远比不上问界M7一款车。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是纯电车型更贵,而是对于中型以上的大空间车型,对于消费者普遍要承担家庭主力用车的角色。这意味着涵盖了全家长途出游的场景,一旦考虑到这点,不论换电还是快充,都没有能随时加油让人更放心。而纯电车型的动力、智驾等优势,在增程车型上也并不逊色。
2. 中端市场插混是中流砥柱,增程依然小众。
到了中端价位,比如10~20万元的区间,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首先是出行工具,油耗/电耗成本、补能便捷性、空间舒适性等,优先级都要高于动力、智驾等高端新能源车的核心卖点。
出于这种需求,插混车型补充的省油的优势,就更值得重视了。比亚迪大杀四方的DM-i车型,核心市场就集中在10~20万元价位(即便是7.98万起售的秦PLUS荣耀版,最走量的也是近10万元的中配),吉利的银河L6、L7等插混车型,加到一起的月销量也超过了1万辆。
这类产品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同时有插混和纯电版本的车型,更走量的往往是插混版,比如秦PLUS、宋PLUS、汉等车型,DM-i版的销量大约都是EV版销量的1.5~2倍以上。
至于纯电车型,即便是前几个月扎堆上市的一系列20万级的车型,包括小鹏G6、银河E8、智己LS6等,虽然网络热度很高,销量却还是远远比不上插混车型的规模。
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主流市场中插混车型的地位,可以被增程路线取代吗?从零跑和深蓝的表现来看,是有可能的。深蓝1月份上险量接近1.5万辆,其中1万辆以上的销量都是增程版本;零跑当月上险量1.2万辆多,其中C11、C01的增程版依然是主力,但纯电版占比要比深蓝两款车更高。
这些销量都无法和比亚迪的DM-i插混车型相比,但考虑到零跑、深蓝的品牌影响力要低很多,他们的增程车型能站稳脚跟,就已经说明10~20万价位消费者对增程产品的认可。
如果影响力更大的吉利、甚至比亚迪也推出10~20万价位的增程产品,目前插混车型的主要客户群体,应该是能无障碍转换阵营的。
3. 城市代步车,纯电是绝对主流。
再到10万元及以下价位,受限于尺寸、空间、成本等多重因素,插混和增程可发挥的空间都非常小,尤其是专注城市代步需求,纯电动车长途的补能短板基本就不存在,续航200~300公里已经能满足需求。
也就是说,对于代步场景,电动小车可以完美避开纯电动车的主要短板,而增程和插混都很难,也没有必要去做A0级小车。在这个类别,纯电小车将成为现在以及未来的绝对主流。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由于能兼顾纯电车型绝大多数优势,又避开了补能短板,增程车型的势头已经压过纯电,而插混则基本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10~20万的主流市场,插混是家庭用车的主力,但是增程车型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一旦专注在这个价位的大厂商转换思维,增程产品可能接替插混,成为主流市场家庭用车的主力;
10万及以下的代步需求,纯电车型优势巨大,不论燃油车、插混还是增程车型,都无法取代纯电小车的地位。
从整体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动力类别最丰富的汽车市场,不管是纯电、插混还是增程,中国品牌都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国外的政策如何改变,对我们来说,都已经是不必过于在意的杂音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萝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