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乌军在指挥上相较俄军更为灵活,在北约情报体系的支援下,往往能找到俄军弱点。其基层作战单位承受伤亡的程度更高,执行命令也更为坚决,即便是较新的部队,也敢于打“绞肉战”。其手中的部分西式先进武器,在北约体系的支援下,对俄军作战节点的威胁也较大。所以综合起来看,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占据不了一边倒地优势。俄军可以在体系支撑的背景下,不惜一定的伤亡,来达成进攻作战目标的实现,但这本身需要瓦格纳集团这样特殊的单位才可执行。而在防守方面,借助于体系力量及较为长期的准备时间和相对充裕的动员兵力,俄军打造出了不同于哈尔科夫和赫尔松时期的防线,其效果在本次乌军反攻作战中得以证明。而对乌军来说,依托现有力量在组织防御作战时,基本能够稳住战线。即便是面对瓦格纳集团这样的对手,乌军的战线后移也是缓慢的,同时仍能给予攻方极大杀伤。但对于进攻作战而言,乌军面临的困难很大。毕竟在己方没有制空权的背景下,以组建未久的“万国造”体系新军强行冲击俄军已经打造大半年时间的既有防线,怎么可能会很轻松?
俄乌开战至今,乌军始终是在总体劣势的情况下,对抗更为优势的俄军。相较于俄军指挥层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乌军指挥层所犯的错误并不多。的确,乌军在实战中也吃亏不少,但它能在总体劣势的状态下进行发挥,本就有诸多限制。考虑到这一背景,乌军的指挥层还是真有两把刷子。从开战一年多来,乌军自己没有出现内乱,倒是把俄军熬出内乱这一点看,乌军的组织体系就没有有些网友想的那么羸弱。而我们再回到这次的6月大反攻事件来说,现有的结果可能乌军的领导层是预见到了的。这种预见从乌军的大反攻一度推迟,而且在反攻发起前便释放外界不要高估战果的官方信号,即可看出。毕竟之前喊“大反攻”,那是为了要更多的资金、武器、弹药;可真正的大反攻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需要的是更完善的体系、更成熟的部队,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反攻怎么打?大反攻不好打,乌军可以预见到;但出于政治考虑,大反攻又不得不打;这就是乌军6月大反攻的真实背景。乌军本轮反攻的真实指导思想就是:整体不抱希望,但又抱有一丝希望。所谓整体不抱希望的直接表现就是,乌军的反攻直到目前为止确实只投入了一部分部队。9个北约亲训旅,至今只投入了第37陆战旅、第47机步旅和第32机步旅的一部,主力依然稳如泰山。而其他新军单位,也只投入了第23机步旅和第31机步旅,仍只是新军的一部分,其他投入的单位则是老牌旅和领土防卫军单位。因此,现在乌军投下的本钱,还真不是反攻新军的大部分主力。但整体不抱希望,为何却又抱有一丝希望呢?因为,人总是希望奇迹出现,乌军也不能免俗。乌军的这丝希望就在第47机步旅身上,刚开打就把这个装备最好的旅拉出去。如果这个旅能突破,那最好不过;如果它都不行的话,指望其他的自然也不行。到时候还可以堵嘴巴:你看,这最强配置北约化单位都不成,谁还好意思督促继续反攻?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丝希望当然还是失望了,但失望也不全失望。折了一个第47旅,但却保全了大部分的北约亲训旅。而且前线的仗打得很难看,丢脸的却是整个西方,毕竟这次折损的不是垃圾货,而是高端货。乌克兰可以不要这屁股,西方却不能不要这脸。所以,我们现在就能看到美国追加支援步战车以及乌军亟需的一大批弹药;欧洲方面,也得紧跟着“送温暖”。在时间有了缓冲的当口上,乌军可以囤积更多的武器、弹药,并在先前既有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攻坚战术。另外大部分新军得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练兵,毕竟几个月速成班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所以,乌军的现有战略与其说是“全力反攻”,不如说是“边战边训”。它通过手上的大批能战之兵,一方面保持前沿接触,能拱多少算多少;另一方面则加紧资源的储备以及新军的练兵,积累真正的反攻资源。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乌军的6月反攻无非是应付内外局势,所交出的一笔可以预见且必要的学费,其的确还有后招。在乌军主力未被打残之前,基辅方面就有足够话语权。此前乌军的这一战略最顾忌的就是俄方瓦格纳集团休整完毕,再度发起攻势后,出现第二个阿特木斯克绞肉机。如今这种忧虑顿减的话,乌军便可专心储备,以待有利战机。就当下全战线的情况,在库皮扬斯克和红利曼一线,乌军暂取守势;塞弗尔斯克和阿特木斯克一线,乌军在扭转作战态势;阿瓦迪夫卡和马林卡一线也是如此。而在南线的大诺沃西尔卡,乌军可以尽力发展战果,彻底消除俄军突出部;在扎波罗热一线则适当性攻击,以战代练。另外在赫尔松方向,由于第聂伯河状况的稳定,乌军可以加大轻步兵渡河袭扰作战,以牵制俄军兵力、火力。只有在准备更加充分和必要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乌军才更有可能投入机动大军参战。所以俄乌大战,应该还会有,现有战事说是开胃菜有些小了,但也不过是尝尝味罢了,压轴菜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