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瞻云(ID:zhanyun2028),作者:瞻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平时看科普,我们总是能看到某某动物的胃十分强大,例如能分泌多强的胃酸。


而提到我们人类的胃时,总是说我们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总是容易胃疼、胃炎、胃溃疡。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作为杂食性非常高的动物,却有个非常脆弱的胃?


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相比起动物人类的胃其实很强大。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作为一种高腐蚀性的强酸,人体的胃酸PH值可低至1.5。



一般来说食肉动物的胃酸PH数值2.2左右。


哪怕号称史上最强胃的秃鹫等动物的胃酸PH也就低至1.5。


人类不仅是胃酸仅次于食腐动物,而且差距并不大。


相对来说,普通的杂食动物,胃酸其实高达2.9。


也就是说,人类的胃不仅碾压所有的杂食动物,而且比食肉动物的也更强。


当我的胃在正常消化的时候,哪怕它足够的稀释,在胃内的pH值也可低至2~3。


这么低的pH值,不仅可以软化食物,激活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消化分解,同样也可能对胃部造成伤害。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伤害的发生,胃酸的分泌量是随着进食和昼夜变化而变化。


在食物排空的状态下,胃里的胃酸含量极少,pH值约在7.0~7.2之间。


等到需要进食的时候,胃壁上的腺细胞才会不断分泌胃酸。


随着食物的摄入,就可以有效降低胃酸的浓度,从而减小对胃的伤害。


但哪怕这样依旧是远远不够的,胃壁上还进化出了一层特殊的黏膜——胃黏膜。



胃腔和胃黏膜之间存在一道特殊的胃黏膜屏障,对胃进行着保护作用。


黏膜上存在的大量糖蛋白黏液,具有很高的粘滞性和凝胶特性。


其厚度大约500微米,虽然看起来很薄,但却对胃壁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首先它可以增加胃壁之间的润滑,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其次,胃黏膜不仅存在分泌胃酸的腺细胞,也有分泌碳酸氢根(HCO3-)的腺细胞。


碳酸氢根具有弱碱性,能够中和酸性的氢离子。


胃内的碳酸氢根离子会与胃黏液联合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盐酸和胃蛋白酶的伤害。



除此之外,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十分紧密,相邻细胞之间联合形成脂蛋白层,甚至可以直接阻止氢离子的进入。


同时胃黏膜细胞每三天便会更新一次,不仅能阻止胃蛋白酶对黏膜的吸附,也能快速地替换衰老细胞,修复粘膜损伤。


除了胃黏膜之外,胃壁肌肉可扩张性。


当我们吃饱饭时,胃的容量却可以扩张到1200~1600毫升,能够容下三斤重的东西。



人体的胃其实是由好几层肌肉组成的肌性器官,在胃壁的几层平滑肌中存在肌间神经丛,它会周期性地释放神经冲动,让胃壁处于轻度收缩的状态。


这种收缩的力量很小,当食物进入后,就会撑开胃部。


而当这些食物进入小肠,排空胃时,它又会再次维持在先前收缩的状态。


胃壁肌肉的这种特性,也能降低胃部的机械损伤。


总的来说,人类的胃其实拥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恢复,以及调节能力。


但现代人长期抽烟喝酒、要么暴饮暴食,重口味饮食,要么忘记吃饭,作息和饮食极其不规律,再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也可能造成胃黏膜屏障被破坏。


原本胃黏膜屏障被破坏后,还可以自行修复,但继续作,超过它恢复的速度,自然便会进一步发生胃溃疡,甚至胃穿孔。



不同的生物器官,总是适应自己所在的而环境。


牛羊等食草动物的胃看似十分强大,能够消化粗纤维,但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却是十分低效的。


人类的胃,对于自身原本所在的环境就是最合适的。


因人类自身个体生活习惯违背胃的节律,或者感染致病菌,最终让胃变得脆弱的……这个锅,胃不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瞻云(ID:zhanyun2028),作者: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