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款感兴趣的游戏,我们在对游戏进行学习的过程,我们会感到快乐。
随着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直学,一直爽。
那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一直学,一直爽呢?
会不会游戏中得到的快乐,更低级呢?
当然不是。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在现实中得到的任何快乐,并不比在游戏中得到的快乐更高级。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很快乐,但学习时有时候不快乐呢?
我们先来看看,学习的时候,我们大脑内都发生了什么?
我们知道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保证着神经元对信息的传递、加工,以及存储。
突触连接是神经活动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的学习和记忆。
突触连接具有两大关键的特性:
1. 突触修剪(synapse pruning):对于我们不重要,以及经常不用的突触连接,便可能被修剪掉。
2. 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重要的,以及我们经常使用的突触连接会得到加强,相反连接则会减弱。
人类大脑的学习成长过程,本质上是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而神经网络正是由一个个突触连接所组成的。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神经元比成年人更多,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神经元储备。成年人脑容量之所以大于新生儿,主要在于胶质细胞数量更多也更大。
到达3岁之前,我们会学习这一生最重要的一系列事情,运动、语言、思维逻辑等等。
于是在2~4岁,我们的大脑会建立此生最为复杂的突触连接,达到成年的2倍。
随后的成长过程中,一部分神经元会程序性凋亡,一半的突触也会被修剪掉。而且由于突触具有可塑性,在学习过程中,突触会通过长时程增强(LTP)来增强相应的突触连接,通过长时程抑制(LTD)来抑制突触之间的连接。
这正是我们学习记忆的基础。增强的突触连接,让我们记住反复学习的内容,减弱的突触连接,让我们淡忘不再重复接触的内容,从而留出皮层空间来学习更多需要学习的内容。
从6个月到6岁,是我们这一生突触连接最为丰富的阶段。
不难发现,这也是我们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你可能对任何新鲜的游戏(包括现实)感兴趣,但热度会比较短暂。
随着突触修剪的进行,你的人格和记忆逐渐定型,自然而然也有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偏好。(话说,童年记忆消失的秘密,正是源于突触修剪)
而人在运动控制、学习选择、行为偏好上,多巴胺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奖励机制为何让你在玩游戏时和学习时,有着不同的体验?
我们知道,多巴胺是大脑奖励机制的灵魂。但其实很多人,对多巴胺机制了解十分的粗浅,甚至有所误解。
我们先来看看,多巴胺究竟是如何在我们大脑内工作的。
多巴胺产生于基底核(basal ganglia,大脑皮层底部的核团),分为两个部分:
1. 黑质(substantia nigra)
2. 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黑质中的多巴胺只能到达纹状体(striatum),形成黑质-纹状体通路(nigrostriatal pathway)。
这个通路主要负责我们的自主运动。
这里的多巴胺相当于一个行动开关,批准我们进行某个行为,没有多巴胺便没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例如,你想要拿勺子吃饭,虽然你的大脑向手发出了命令,但如果黑质的多巴胺没有到达纹状体,你便无法发出这个动作,想做但根本做不到。
如果多巴胺相当于传递重要文件的邮递员(神经递质本质上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媒介),那么纹状体就相当于下发文件的单位。这个通路断了,文件自然无法下发了。
帕金森患者的运动障碍正是因为部分多巴胺的缺失。
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则能到达更远的脑区,主要为以下两个通路:
1. 中脑-皮质通路(mesocortical pathway)
2. 中脑-边缘通路(mesolimbic pathway)
中脑-皮质通路连接的是大脑皮层,与人的精神、情绪、行为活动有关,主要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
当我们决定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通路就会被激活。分泌的多巴胺高低,决定了你的行动力。
例如,你觉得学习枯燥而欠缺行动力的本质,是你在考虑学习之时,大脑的多巴胺水平让你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你觉得玩游戏有意思时,这个通路便有了更高的多巴胺水平。
当有一个你心心念念一直想要玩的游戏在今天上线了,这个通路的多巴胺水平再次提高,让你有了强烈的行动力。
也就是说,这个通路决定了你是否想要去做某一件事情。
中脑-边缘通路,连接的是我们的情感中枢,这才是大名鼎鼎的奖赏机制。
它和中脑皮质通路不同的是,中脑皮质通路带给人行为驱动,中脑边缘通路带给人的是对某一种结果的预期。
如果说中脑皮质通路让你玩上了游戏,那么中脑边缘通路则让你对游戏的结果有了期待。
很多人把多巴胺误会成快乐物质,便是因为奖赏通路的存在。但实际上,我们感受到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实际是一种奖励预测误差。(当然,本文前面用了“快乐”等词汇,主要为了方便大众理解。)
本质上,这个通路让我们对将来发生的事情(或者你要去做的),产生一个预期的结果。
例如你明天过生日,预期某个朋友会到场,如果他没来,多巴胺受到抑制,你便会感到失落、抑郁。他来了,多巴胺预期性释放,你感到满意,但并不会觉得惊喜。
但如果他还带来了你十分喜爱的礼品,你获得意外之喜,多巴胺激烈释放,你获得很强的愉悦感、惊喜感。
但这个预期是随着你大脑通路而改变的。
例如,下一次朋友没有送给你同样价值的礼物,由于你多巴胺阈值过高,你便会失望。即便朋友送了和上次一样的礼物,你也无法获得上次的惊喜感。你要获得上次的愉快,那就必须朋友送给你价值更高的礼物(这里并不一定指实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其实可以发现,中脑皮质通路(行为驱动)和中脑边缘通路(结果预期)形成了一个闭环:当你选择去玩游戏时,大脑就会有一个预期。当这个预期达成甚至超额完成时,大脑就会让你下次玩时获得更多的行动力,并对结果有了更多的期待。当然,如果没有达到期待,下次玩的动力就会降低。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会带给你一定的趣味偏好,在不停建立学习和奖赏通路的过程中,这部分突触连接就会逐渐被加强,这造成我们每个人的偏好都会有所不同。
通俗点来说,你的成长,决定你能get到的点和他人的差异。
你成长过程中大脑所搭建的底层逻辑,决定了你的行为偏好,也即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行为驱动。
不少人认为现实中获得的愉悦比游戏中更强,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神经连接所决定的,没有任何问题。
但从奖赏通路的角度来说,现实和游戏中的愉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大脑通路来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没有区别。
你听一场音乐剧,你首先会对这个音乐剧有一个期待,如果这个音乐剧达不到你的预期,你同样会失望。你生活中面对任何的物质和情感上的欲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热爱学习的人来说,无论获得有趣的知识、破解难题,还是取得足够高的分数,亲朋好友的赞赏等等,那都是在建立正向反馈的过程中形成的。
不过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学习并不总是具有正反馈。无数原本有学习动力的孩子,在一系列负反馈中,丧失了学习兴趣。
然而,聪明的游戏,往往拥有“完美”的奖励模式。
绝大部分的游戏就是专门给普通玩家设计的,只要你大脑发育没有问题,玩你感兴趣的游戏时,总能每隔一段时间获得奖励(战胜、通关、升级、物品、擦边、情感等等)
奖赏通路的本质是奖励预测误差,而游戏爆装备的设计,以及各种玩家难以预料的关卡、奖励等等,简直天生就是为奖赏通路而设计的。聪明的游戏,总是让你获得不同形式的奖励,让你玩一整天都趣味无穷。
很多游戏也精通多巴胺抑制之道,适当的虐一虐玩家,然后再给玩家奖励,可以让玩家获得加倍的快感。
让玩家上瘾的并不一定需要3A,甚至你会发现,某些你认为从画面上、内容上再沙雕简单的游戏,也有无数人玩得不亦乐乎。
人很容易迷上游戏,关键还是在于,其实对于无数底层民众来说,娱乐活动是相当贫乏的。
以前人们打麻将斗地主,现在玩游戏手刷短视频……而现代的很多游戏,可以让普通玩家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永远体验不到的一些东西。
那为什么很多人玩游戏,愉悦之后会觉得空虚,甚至有人觉得游戏的快乐比不上现实的快乐?
这主要又有两大原因:
1. 成瘾
从多巴胺的机制来说,游戏玩多了,阈值就高了。不玩游戏时,多巴胺水平稍微一降低,就会产生空虚感。然后再用游戏排遣空虚感,循环往复。
游戏严重成瘾的人来说,可能丧失生活中的其它乐趣,降低自我社会价值的认同。
2. 游戏世界和现实的落差
对于业余玩家来说,游戏时的愉快体验,并不能替代现实。尤其是对于那种现实压抑,但问题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人群来说。游戏世界的精彩,让他们面对现实世界时,有明显的落差感。
但如果能处理好游戏和现实的关系,则有可能给生活带来更佳的体验。
例如,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快→游戏释放→更好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获得更多的成就。
如果把现实比喻成一场大型游戏,那么升级通关,远远比游戏难得多。
一场游戏(不限虚拟)少则几分钟就能过一关并获得奖励,但你的学习人生,十几二十年,地狱级难度,还不一定获得多少奖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瞻云(ID:zhanyun2028),作者: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