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沪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多年来,垃圾短信一直让消费者不堪其扰,其中106短信平台已经成为垃圾短信的最大发送源头。上海市消保委2月28日公布的调查显示,7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收到“106”开头的垃圾短信。上海市消保委关注到,传统短信通过互联网技术升级后,106短信已经成为坑害消费者的工具。


对此,广大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常常收到106短信,不仅数量上堪称“轰炸”,且很难识别真假,可谓不堪其扰。你有没有收到过类似短信?106短信的危害性又为何特别大?


106短信中大多数是标注着“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贷款类短信。虽然其中没有一条是真的,但因为挂着大银行的名头,还是很容易起到迷惑人心甚至让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负面作用。




根据上海市消保委的调查,对于106开头的标注“工商银行”的短信,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定都是工商银行发送的,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中会有一部分是工商银行发送的,有54%的被调查者觉得搞不清楚是谁发的,只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定不是工商银行发送的。


虽然看上去只有9%的被调查者已经“受骗”,但算上垃圾短信巨大的基数,广大消费者正当权益被无故侵犯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更糟糕的是,消费者还拿这些垃圾短信毫无办法,可谓束手无策。


如果有消费者不堪其扰,想要回复“T”退订,反而可能受到变本加厉地持续轰炸,原因就在于消费者一旦回复了短信,电脑就会确认这个号码是有人在正常使用,就会标记为活跃用户。更有甚者,不法商家还会把这个电话号码再低价卖给其他同业公司,从那之后就会不断有各种各样的骚扰信息和电话骚扰消费者。


那么,既然106垃圾短信已成为“公害”,为什么没有人来管一管?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106短信是基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提供的短信端口发送的短信。运营106开头短信的企业都是需要电信管理部门发的资质牌照的。而且,106短信发送者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实名认证。



既然又有“资质”,又有“实名认证”,为什么106短信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地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消费者却没有任何反制的方法?对此,有关部门显然有必要介入核查,如果短信服务商和运营商存在违规,应依法给予处罚。同时,也应该让消费者手机能够屏蔽所有106短信或“贷款”“中奖”等关键词,在短信中强制标注发送者真实名称,让“李鬼”和“李逵”一目了然。


对于此事,或许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服务商和运营商对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产生敬畏,如何把用户的合法权益变成碰不得的“仙人掌”。一方面,用户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更对等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制度规范,让服务商和运营商履行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无论如何,106垃圾短信应该尽快在消费者的手机中消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