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樊成,原文标题:《外地车辆轻微交通违法不处罚,彰显人性化》,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秋国庆双节模式即将开启。最近,全国多地发布消息称,假期内外地车辆轻微交通违法只警告不处罚。如四川绵阳公安交警列出了“只警告不处罚”的五类情形;河南新乡市城市管理局表示,对外地来新车辆轻微违停“不贴条、不处罚”;甘肃平凉全市推广法定节假日外地小型机动车在平凉市辖区轻微违法只纠违、不处罚措施。


一般来说,本地人对本地的道路、红绿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比较熟悉,一般不会违反交通规则,但是外地人初来乍到,由于不熟悉场景,偶尔出现轻微的交通违法在所难免,只警告不处罚,符合常理。


尤其是,中秋国庆假期人流车流量大,道路拥挤,一个不小心,客观环境也容易造成交通违法。站在城市的角度讲,这是在政策层面想外地游客之所想,对外来游客展现友好、包容的一面,使他们获得美好的出行体验,而这也会是城市印象很重要的一部分。


多地这么做,也并非没有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轻微的交通违法行为,属于可予免罚的范畴,符合轻微违法以教代罚的执法原则。


法律规定是刚性的,执法却可以是柔性的。在特殊时期,结合交通违法的实际情况,让执法更加讲情理、人性化,这个可以有。


事实上,这些城市也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今年“五一”假期,就有不少地方对外地车辆轻微交通违法不予处罚。也不只是交通领域,近年来在诸多一线执法领域,类似的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的精神,一直在贯彻。比如,一些地方就列出了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提升营商环境。


政策的转变,还要放置于时代背景下去理解。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自驾游人数占国内出游总人数的比重为74.8%;有平台发布《2023年暑期租车自驾游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国内租车自驾订单量同比增长超八成,较2019年同期增长352%。今非昔比,私家车保有量和自驾游大规模增长,必然使得整体的交通环境发生一些变化。


这种环境变化,又是通过各种细微的具体场景来显现的。例如,因为右侧有车停放不得不压左侧实线通过、由于前方行人占据车道不得不借对向道超车、拥堵路段只能在斑马线短暂停车等候等情况,在一些交通场景中难以避免。这个时候,执法就不能绝对刚性,而是要“与时俱进”,考量到环境对司机行为的塑造。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宽松的执法政策,会不会让一些司机有恃无恐,甚至主动违法?对此大可不必过虑。一是,最终的执法权依然掌握在一线执法人员手中,是否有主观故意,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具体判断;二是,这些政策只针对轻微违法的情形,如果违法性质恶劣,或者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依然会遭受处罚。


轻微交通违法不处罚,往大了说,这也是执法理念的进步。处罚从来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所有司机都养成文明驾驶的好习惯,把自身安全以及他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明白了根本目的所在,其他的都只是方法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