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TikTok(抖音国际版)出手了。

近期,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都说出于安全考虑,已决定禁止员工手机上安装TikTok应用。

丹麦也在昨天(2月28日)表示,已经要求议员和所有国会工作人员卸载TikTok,理由是有“间谍活动风险”。

加拿大同样如此,理由是TikTok收集用户数据的方式存在泄露风险。

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西方国家有政府的资料外泄。

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对这个软件表示担忧,甚至考虑禁止国内所有用户使用TikTok,到底是为什么呢?

TikTok真正让人害怕的地方,究竟在哪?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有个报道,说一对父母控诉TikTok,自己两个8、9岁的孩子都十分沉迷玩TikTok。

有段时间,TikTok上流行“昏迷挑战”——看看谁能憋住气。

两个毛孩看了很多相关视频后跃跃欲试,结果意外窒息身亡。

于是,这对家长把TikTok控诉到法院,TikTok则反驳,相关页面中已经显示警告标语,起到了提醒义务……

而在另一边,意大利也因为发生“昏迷挑战”造成儿童死亡的案例,直接禁止了13岁以下用户使用TikTok。

TikTok为什么那么有诱惑力?

核心还是算法。



字节旗下两张王牌,一张“今日头条”,一张“抖音”。

为什么在中国突然爆火,并在国际市场上大杀四方?

就是因为它太“懂”你了。

你的每一个浏览记录,在页面停留了多长时间,关注的人,经常看的视频类型,都会被一一记录被“算”出来,同时反复投喂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让你欲罢不能。



这种强大的演算法甚至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2021全球10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别说孩子了,现在有多少成年人,甚至老人,每天都抱着个抖音,一刷就是半天,根本停不下来。

比如,你要是支持乌克兰,喜欢连泽斯基,TikTok就天天给你推荐连泽斯基。



在中国,针对抖音已经有不少整顿措施了。

比如,限制软色情,限制炫富,限制网暴等等的约谈。

但国外不一样,国外讲究自由啊,法无禁止即可为,我只是一个平台,又不生产内容,你孩子不学好关我什么事?

当然,为了避免用户深陷负面内容,TikTok去年也宣布将调整平台演算法,避免向用户推荐太多相同的内容。





限制是限制了,但这把刀依然十分锋利。

在国内,抖音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应用之王,每天很多人都靠这个消磨时间,创业、消费、助眠……

因为有着令人害怕的上瘾能力,某多多、某宝、某鹅都在学这套推荐机制算法。

TikTok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拳打脸书,脚踢推特,抢走了他们的不少市场份额。

2019年,美国网红查莉·德阿梅里奥开始在TikTok上发布自己的舞蹈视频。



到了2021年,她就坐拥1.33亿全球粉丝,年收入就达到了1750万美元,超过了美国很多包括星巴克、麦当劳等上市公司的CEO的收入(2020年标普500指数CEO的薪酬中位数为1340万美元)。

美国数据公司Captiv8的CEO克里希那说,TikTok网红的粉丝比好莱坞明星的粉丝更忠实!

TikTok真的太对人胃口了!这让无数竞争者感到羡慕嫉妒恨,同时也分走了一些社交媒体巨头的蛋糕。

打不过,要么就加入,要么就玩阴的。

怎么找TikTok的毛病呢?

数据!

你的算法一定是建立在收集用户的数据之上,不然不可能那么清晰地定位用户的喜好。

所以,西方国家限制TikTok的理由,几乎都是说“担心TikTok窃取、转移用户数据”。

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却直指要害,简单粗暴。



那有人还会问,美国那么强大,科技公司那么多,发明一个比TikTok更厉害的算法不就行了?

对不起,还真做不到。

上瘾,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让人上瘾,就很难了。

这需要大量的程序员通宵达旦地加班,不断修正、巩固、完善算法。



但美国的打工人,很难去卷。

TikTok美国办公室的员工说,TikTok强调效率和保密,其程度之甚,业内罕有。

一些员工经常抱怨睡眠不足,周末频繁加班,并且必须与地球另一端的同事开会。

一名前员工说,巨大的压力让她不敢缺席TikTok一场紧接着一场的会议,她甚至不敢中途走开去换卫生巾,以至于血浸湿了裤子。

当然,残酷的背后,也是高额的奖金激励。

在中国,这种内卷体现得更加残酷。

风投公司Basis Set Ventures创始人兰雪棹曾说:“显然没有人想干到凌晨2点,但如果员工不干这么久,他们就没法生存。”

比西方人卷,比西方人勤奋,并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中圆滑游走。

这或许就是TikTok令对手绝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