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懂车帝评测了华为问界M7和小鹏汽车在AEB上的能力,问界M7完胜,排名榜单第一。

可短短一个月不到,懂车帝发布《严寒情况下的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达成率》。

其中比亚迪仰望第一,85.08%的续航达成率;问界M7增程版倒数第一,只有31.6%。

吉利、长城旗下的多款车型在测试中续航达成率均不足40%。



对于这样的结果,余承东怒了,称这是:

“坑人的测试!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因为吉利和长城汽车的成绩也不太好,故这两家汽车公司的高管均对其测试成绩提出质疑。



一天后,懂车帝回怼:

不存在区别对待!

12月12日,懂车帝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

部分网络自媒体账号在未经核实、无事实依据的基础上,陆续发布涉及“懂车帝冬测”相关的不实内容,使用“无底线黑手”、“黑车帝”、“敲诈勒索”等抹黑内容及谣言信息,被大量传播,严重误导用户和行业认知……严重损害公司名誉和形象,已造成恶劣影响……懂车帝将保留对该类账号和传播扩散行为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由此看来,懂车帝也是准备硬刚到底,面对三大汽车公司,丝毫不虚。

那么,懂车帝的测试究竟是否严谨呢?

回怼的底气又在哪里?

我们的评测机构,未来又将以怎样的面貌面对市场和大众,摆脱“被包养”的标签?



关于懂车帝的评测结果是否公正,大部分网友的讨论,都存在“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

你说他不严谨,懂车帝表示所有车辆都是统一的,也能拿出具体数据来。

你说他被某个厂商收买了,但长期关注懂车帝的朋友也知道,懂车帝的AES测试让华为赢麻,也曾多次diss比亚迪。

好像所有车企都怼过,也好像都有夸过。

但你说懂车帝没有毛病,华为的回应也很清楚了,有毛病。



总而言之,懂车帝给出数据,汽车厂商也可以分析懂车帝的数据。

就看大家认谁?

这里面,存在两个变量。

1.收不收某家厂商的钱。

2.媒体的公信力如何。

罗老师早年教育过王自如:“被包养了,就不要谈独立人格。”

早期的王自如就是靠个人相对比较公正客观的解说被观众和数码爱好者喜爱。

但到了后来,他接受某些手机大厂的赞助后,节目也开始被观众诟病“收了钱了”。



其实,现在有很多评测媒体机构都是王自如这样的模式。

先真的搞“公正客观”,自己掏钱买设备评测。

等有了粉丝和影响力,厂家就会来送广告费,到时候或明示带货,或通过评测结果“不经意”地带货,以此实现盈利。

这也是绝大多数评测博主或评测机构的盈利方式。

当然,一旦失去“公正客观”这样的基本属性,久而久之,这些机构也会被粉丝抛弃。

那么,懂车帝是怎么盈利的呢?



懂车帝是国内比较老牌的评测机构了,早在10年前,受众就多达2亿,他们的一些评测,对消费者的选择导向非常重要。

而懂车帝的商业模式,也是广告,和之前所讲的没有什么区别。

而这种商业模式,恰恰是矛盾的来源。

因为你收厂家钱了,所以别人很难不认为你是基于某种利益,来维护或批判什么。

从股权图中可以看到,懂车帝接受了字节跳动的投资参股。

而字节跳动也投资了理想,所以你可能会怀疑,懂车帝关于理想的评测,负面内容就少点,正面内容就多点。



这种怀疑是合理的,毕竟,在利益面前,懂车帝如何做到公正?

除非排除利益,让他们赚消费者的钱,而不是厂商的钱。

但问题来了,消费者给他们的,往往远不比厂商给得多。

一次评测下来,耗资几十万,厂商的广告费就能一次性解决,但消费者的打赏关注流量费用,却不足以囊括这些。

难道我们能指望所有的评测机构都“用爱发电”吗?

这不现实。

所以,找到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既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又能赚到钱,是众多良心评测机构一直都在思考的。



在国外,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安永(EY)。

还有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

还有在汽车质检方面非常有公信力的SGS。

这些机构,不少已经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久经市场的检验,且至今保持着非常不错的口碑。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他们的评测结果,往往都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比如标准普尔在2015年就下调恒大的评级,尽管中国的一众评级机构反对,恒大反对,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标准,此后几年更是不断下调。

结果,事实也印证了标准普尔的判断。

其次,他们的收入,往往来自股民或债券、基金,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最后,他们坚持对“公正”的不懈追求。

评测机构卖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公正”。

公正是什么,公正是一种远视,他们坚信,只有不造假,只有放弃短期利益,才能得到更多更长远的收入。



事实也的确如此,汽车质检机构SGS目前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业务,口碑非常好。

标准普尔自1997年以来,股东总回报率年均增加12.2%,超过了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年回报率,市场股本已翻了四番多。

这些机构深知,一次不公正的评测,就足以摧毁他们的大厦。

同时,因为他们长期以来的足够公正,才拥有了不需要看“包养费”的底气。

这种长期主义,恰恰是国内很多汽车评测机构,乃至所有评测机构所缺少的。



当然,这种缺少也是受现实所困。

一方面,我们的小评测机构,很难对抗大资本的法律、人情手段。

被大企业“弄”一次,很可能就消失了。

无相君就听过业内人的一句话:评测界现在有个共识,别去碰某厂,惹不起的……

其次,我们的投资者,很难发现评测机构的长期价值,总是追求短期利益,只想快速见到回报。

最后,就是我们的市场还并不成熟,以至于大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新领域,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一家成熟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存在。

以至于懂车帝这种媒体性质的机构出来挑起大梁。



而他们的商业模式,并不符合评测机构健康发展的规律。

故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评测也就成了粉丝打嘴仗的一个噱头,或者厂家充值的工具而已。

再加上很多时候,市场中常常会出现以民族情绪裹挟评测机构的现象存在。

比如有些人会质疑:“啊?你说民族品牌不好,别有用心!收了国外钱了!”

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一家百年不倒的评测机构?

这需要市场和法治的不断完善,有实力且有长远目光的人站出来,也需要理性的消费者不断支持。

而在此之前,我们不得不接受各种阴谋论或利益论的存在。

同时也要坚信:

评测机构的矛盾越多越好,因为市场总是越测试越透明,而使用者的权益也更容易因此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