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打“恋爱脑”,今天还需要爱情吗?

撰文 | 林杨攀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民政部日前公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这是自2003年以来,结婚人数首次低于800万对大关,也是36年来(民政部网站公布有1986年以来的数据)的最低数据。

中国人不想结婚了吗?中国人不敢爱了吗?

去年10月,随着“王宝钏挖野菜”的梗在网络上爆火,网友们掀起了对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的考古。剧中的王宝钏原本贵为相府千金,但为了跟乞丐薛平贵在一起,不惜断绝父女关系,后来苦守寒窑,挖了18年野菜。



《薛平贵与王宝钏》剧照

在“智者不入爱河”的当下,王宝钏被认为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恋爱脑”,成了要被打醒的反面典型。

为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做了一期视频《狐狸精才是真正的恋爱脑!别冤枉了王宝钏!!!》,反驳了“王宝钏是恋爱脑”的观点。

在她看来,为爱挖野菜的王宝钏,并不是恋爱脑,倒是志怪小说中,热衷于送书生赶考的狐狸精,才是彻头彻尾的恋爱脑。

“放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是王宝钏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了。但要是搁在今天,谁还要做‘王宝钏’,这才是恋爱脑。”沈奕斐开玩笑说,哪怕今天的“薛平贵”是去做核物理,也不可能断联18年。



沈奕斐(受访者 供图)

研究了20余年两性关系和家庭社会学,沈奕斐在复旦大学开设的“亲密关系”公共选修课程大受学生欢迎,时常会遇到前来咨询情感问题的学生们。她发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中间,真正不想恋爱结婚的人并不多,更普遍的情况是大家不知道如何谈好一段恋爱,也不知道好的婚姻应该长什么样。

网络中充斥着的毒鸡汤,又进一步助长了大家对于爱情的困惑,比如“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爱你的人一定会秒回”“不要靠近男人,否则你会变得不幸”等等。这些用个人经验来谈表面现象的“毒鸡汤”,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

对爱情的错误认知,会阻碍人们经营好一段感情。在《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中,沈奕斐指出爱情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认知问题:“只有认清背后的规律,改变认知,才能打开对爱情的想象,才能经营好爱情。”



以下是沈奕斐的讲述:

痛打“恋爱脑”,今天还需要爱情吗?

去年,“王宝钏挖野菜”的梗火遍网络时,我就做过一期视频,讲王宝钏为什么不是一个恋爱脑。恰恰相反,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王宝钏做了非常重要的决定,是反抗父权体系的代表,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先进性。

而且在历史语境中,即便薛平贵去世了,王宝钏并没有改嫁的权利,她在寒窑苦守18年,与其说她是守着自己的爱情,不如说是守着当时的封建制度。真实历史中,王宝钏的原型柳银环在经过一段艰苦生活后,最终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就结果来看,她的投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

相比之下,狐狸精才是男性幻想出来的“恋爱脑”女性的典范。在唐宋时期流行的爱情小说中,狐狸精会在你还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时,就对你青眼有加,陪在你身边,为你红袖添香,认定你有着过人的天赋和才能,给你盘缠,送你进京赶考。

在王宝钏的故事中,薛平贵发达了是一定要回来娶王宝钏的。一个男人发达了想要抛弃糟糠妻,是会受到社会谴责的,最典型的就是陈世美的故事,他中了状元后抛妻弃子,想要做驸马,却最终死在包青天的铡刀下。

但在狐狸精的故事中,男人功成名就后发现原来对自己很好的女人是狐狸精,这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薛平贵、陈世美在现实生活中所必然要面临的道德谴责。



《薛平贵与王宝钏》剧照

这样的狐狸精才是真正的“恋爱脑”,她完全不求回报,一厢情愿,她的选择是在没有任何理性和保障的情况下做出的。

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恋爱脑”并不是说我对一个人好,我就是恋爱脑。如果我对一个人的好是有回报的,它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真正的“恋爱脑”是我在做这个选择时,我只依赖于他可能会对我好,把所有的决策都建筑在他会爱我,且缺乏任何社会保障机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回应时,你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我努力,他就一定会爱我”,这才叫恋爱脑。

很多时候,人们所谓的“恋爱脑”,说的是对于爱情的投入,以及投入时并没有即时回报,但爱是有延时回报的。

另一种情况,一旦恋爱就全身心投入,把自己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所有决策都有赖于对方,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事业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情况并不是“恋爱脑”,而是决策体系出了问题,爱情只不过是影响决策的一个要素而已。

这两种情况都是在不相信爱情的情况下,对于爱情的一种污名化。

过去,人们的生活非常稳定,追求爱情是获得不确定性和非凡人生体验的一种途径。但在今天,尤其是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性非常强的环境之中。

不管是痛打“恋爱脑”,还是“不婚不育保平安”,反映出大家在面临生活中巨大的不确定性时,不再想挑战爱情中的不确定性。大家通过打游戏、购物等方式,来解决自我认同的问题,或者转向虚拟恋爱,追星、嗑CP等恋爱“代餐”,在感受恋爱快乐的同时,避免自我被评价。

“双标”的爱情脚本,找不到合适的爱情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拟剧论”的概念。戈夫曼借用戏剧的概念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像是舞台上的演员,有着特定的剧本。

对应到爱情实践中,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爱情脚本。

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研究所揭示,每个个体的行为并非完全自发,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爱情脚本也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先于个体存在的社会规范,时时刻刻影响着个体选择,有些看似是自主做出的选择,实际上是受到了背后文化体系的影响。



2017年8月6日,日本福冈筑后,当地神社供奉着爱情之神,年轻的男女会带着心形的卡片和木牌来到这里祈祷爱情降临。(@视觉中国 图)

比如我们父母这一辈,在他们的爱情脚本中,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家庭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内,男方收入一定要比女方高,家里的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方负责。

但这套陈旧的爱情脚本放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强,即便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爱情、婚姻成了一个选择,而非人生的必经之路。

我将今天年轻人的爱情理想称为“命中注定我爱你”,它更像是一种新旧脚本的混合: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在爱情中更加注重个体感受,强调激情之爱;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这份感情是命中注定的。

对应到个体选择上,大家既希望爱情能有旧脚本中天长地久的稳定,同时又具备新脚本中的激情,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选择逻辑。

我自己时常在网络上看到的言论,包括学生来找我沟通的问题,很多其实就是新旧脚本混杂导致的。尤其在今天,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的角色期待是错位的。

比如对一个女性来说,她既希望对方符合传统男性的标准,能够挣钱养家,在房本上加自己的名字,同时又希望对方尊重自己的独立自主,更多地承担家务;既希望在双方意见出现分歧时,对方可以听她的,又渴望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对方能够引领她。

男性也是如此,希望女性应该是温柔、感性的,能够全心全意为家付出,但他自己却不见得有能力挣钱养家。

这种“既要、又要”式的双重标准,就是一种典型的新旧脚本混杂,既希望享受旧的爱情脚本带来的好处,又可以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类似的双标在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比如“爱你的人一定会秒回信息”,如果对方是一个事业型男性,当他专注工作时是做不到秒回信息的。而如果你希望对方是一个能时刻关注你,做到秒回信息的暖男,那你在将来也不能抱怨他“没有上进心”。

因此,想要解决爱情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放下贪心的想法和内心的犹豫不决,重新梳理自己的爱情脚本,它不一定是个全新的爱情脚本,但它一定不能自相矛盾。

爱具体的人,解决具体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刚失恋的女生找到我,说自己失恋后多么痛苦,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掏心掏肺地对对方好,对方依然不买账,她感到十分受伤,再也难以相信别人。

社会学上讲究操作性概念,需要把一个抽象概念转换成一个具象的操作性概念。于是我问她,她口中的“掏心掏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付出。

她说在两人交往期间,每次出门旅行,她都会尽量选择对方想去的地方,约会吃饭也通常选对方爱吃的饭店,生日给对方买他想要的礼物。总而言之,她认为自己时时刻刻都在照顾对方的喜好。



2020年8月23日,上海,七夕情人节催热了南京路步行街失恋博物馆的人气。(@视觉中国  图)

我进一步问她,旅行的地方是不是她特别不想去的,吃饭点的菜是不是她特别不想吃的。追问之下,不难发现她所说的“掏心掏肺”其实是存疑的,只是她概念界定中的一个总结,但落到具象的问题中,付出究竟有没有她设想得那么大,以及这样的付出是否真的令人受伤,都有待商榷。

可回过头来看,对方真正希望她去做的事情,却被她忽略了。比如对方想打游戏,而她认为打游戏对学业不好,加以干涉。对方想跟朋友出去玩,她希望这些时间用在两人世界上。这些在她看来正确的做法,恰恰影响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一旦跟她分析清楚以后,她就不再沉浸在这种极强的付出感中,一味地感到伤心绝望了。

一个人眼中的正确,并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正确。所以我在书中提到,要求对方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是爱情最大的刽子手之一。当我们强调所谓“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只关注眼前的事,而没有看到具体的人,没有看到对方在做看似不那么正确的事情背后,ta个人的情感诉求。

还有一次,一个男生跟他的女朋友吵架后找到我,事情起因是他有事没能第一时间接女朋友的电话。他已经提前一天跟女朋友沟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哪个时间段无法接电话,但女朋友依然在那个时间内打来了。

我发现他的心态非常有意思,他觉得这件事明明是女朋友没有道理,但在对方生气时,他依然选择道歉,哄好了女朋友。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小事,两人又爆发了争吵。他认为对方无理取闹,自己已经退让了一步,对方应该知道好坏。在他看来,爱情模式是来来往往的,我退一步,你就理应也让一步。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海报

跟他沟通时,我就问他,当时女朋友非要在那个时间段打电话的理由是什么,他是否能够接受,争吵时他解决了背后的情绪问题,还是只是表面上的安抚。

很多男女在恋爱中有一个刻板印象,凡是吵架,不论对错,男性都应该先道歉,并把它当成爱的一种表现。这其实也是一种爱情的“毒鸡汤”。

这种逻辑之下,当男性掌握了“认错话语”,道歉得越来越熟练,关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双方还会因此更加疲惫。男性认为自己已经道歉,对方为何还“无理取闹”,女性则认为男性的道歉不够真诚。

只有当我们不再一味地把认错等同于“爱”,聚焦于事实本身,去看到矛盾背后真实的个人诉求时,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一段好的关系,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关系,必然会要求我们直面差异,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不确定的世界中,爱情是最确定的存在

弗洛姆认为,爱的本质是给予,给予是爱的原生动力。但很多人对给予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一次聚会上,我就无意中提起我跟我先生相处的一个细节。我先生特别喜欢在冬天晚上上床后,让我帮忙倒一杯水,而我也很乐意做这件事。但席间的一位朋友听后,就批评我:“你怎么能接受你老公对你的压迫呢?两性关系是平等的,他应该自己去倒水嘛!”



2020年8月23日,上海失恋博物馆,两个年轻人在留言。(@视觉中国 图)

这位朋友的观点,其实就是混淆了给予和付出这两个概念。给予是做这件事情本身让我觉得快乐,我并不需要具体的回报,而付出是需要回报的。

以倒水这件事情为例,因为我很爱我的先生,所以帮他倒水让我觉得快乐,而当我倒完水钻进被窝后,他会帮我暖脚。所以这件事就成了我们之间一次情感的交互,这是我们一起往我们共同的情感账户里存钱。

给予并不是失去和牺牲,也不是放弃自己去迎合他人,给予和付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你觉得爱情中的给予都是付出的时候,你就体会不到爱本身所带来的愉悦的感受了。而给予,则会让你的爱意顺着给予的动作,传递给对方,最终让你们两人都处于一种很美好的空间里。

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爱情有理性的一面,但我们依然要对爱情怀抱美好的憧憬和想象,不要把爱情当成竞争关系,或者把爱情想象成一个零和关系。

爱情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好奇心,是无条件的给予。这在现代社会中,的确没那么容易。但当两个真实而独特的“自我”联结在一起,形成“我们”,能够得到的奖励也足够丰厚——它是在所有的不确定性中,两个人一起携手并进的“确定”。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去实践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需要你相信爱情的存在,去拥抱不确定性,愿意把自己投入一段不确定结局的时间流中去。

但勇敢不等于莽撞,想要经营一份成长治愈型爱情,在勇敢跨入爱情后,依然需要智慧。

我研究发现,拥有好的爱情的人,从来都不是去维持最初的新鲜感和激情,而是用非常开放的心态接受爱情的变化,欣赏不同阶段的美好。

在时间的浇灌下,爱情会变成不确定的世界里最确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