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严肃De说 (ID:fys_deguo),作者:六角橘狂魔,编辑:花恐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在之前的文章有一处写到:其实,对一个土生土长但有移民背景的德国人来说,当周围人问“你从哪里来?”时,多少已经构成了歧视。
几位读者对此表示不太能理解。有读者验证了身边确实有越南裔德国同学被这个问题冒犯到,从而好奇:为什么对这个群体来说,询问他们来自哪里会被视作冒犯呢?真的有那么严重吗?那以后碰到少数族裔长相的人,是不是最好不要问他们来自哪里比较好。
还有读者写到,“歧视”这个词是不是现在被滥用了。你的肤色不同,周围人问“你从哪里来”就像在国内你的口音不同,周围人问“你从哪里来”一样,没有歧视你来自哪个省。
也有读者认为,一个这样简单的问题能引起“歧视”的感觉是敏感过头了,“歧视”本身就是一种自己觉得弱者的感觉。
看了大家的留言,我觉得这个话题值得一写。
一方面,我理解部分读者的不解。每当我们学一门新的外语时,“你来自哪里”甚至是最开始几节课要学的标准问题,怎么在德国,这个问题还敏感了呢?这不就是陌生人初次相识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么,你回答了不就行了?
另一方面,我在德国也多少接触过一些移民二代或三代朋友,知道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以及那句“你德语说得真好”的表扬,确实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困扰,甚至让他们感到愤怒。
对他们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以貌取人”,通过肤色和长相先入为主地判断他们不是德国人,将他们从主体人群中区分(ausgrenzen)出去。难道,没长一张“德国脸”就不能是德国人了吗?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说“你来自哪里”在德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土生土长的、有移民背景的德国人,会被这个问题冒犯到甚至感受到歧视。
一
不同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的移民国家,德国很晚才正视起“移民”这个话题。二战结束后,联邦德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外国人以及移民很少。
直到1960年代,来自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前南斯拉夫、土耳其等国的“客居劳工”(Gastarbeiter)改变了这一状况,特别是土耳其劳工以及他们的后代,逐渐成为移民中的第一大股力量。
但之后的德国政府,对这批劳工及其子女的居留问题,并没有做长期打算。当时的政府是希望这些人最后能离开德国的,并在政策上做出了各种让其回国的诱导,比如说给愿意回国的人发钱。
1980年代,从东欧、特别是波兰来到德国寻求庇护的难民激增。除了东欧以外,巴尔干半岛战争,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库尔德人问题都是在德难民增长的原因。同为难民的还有1970年代来到德国的越南人。
无论是客居劳工还是难民及其后代,在当时很难加入德国国籍成为德国人。能被自动认证为德国人的是十八、十九世纪在东欧定居的德国人的后代,即东欧德裔。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德国政府在二战后继续沿用了1913年德意志帝国时期的“血统继承权”(Blutrecht),即承认有德意志血统的人为德国人。没有德意志血统但在德国出生的移民后代,则无法入籍成为德国人。
这一情况直到德国改革《国籍法》后才发生了改变。2000年1月1日,新国籍法生效。自1913年德意志帝国以来实行的“血统继承权”终于不再是“成为德国人”的唯一条件。根据新的国籍法,在德国出生的外国人的孩子,只要父母一方满足该法规定的条件,也可以拿到德国国籍。
“你来自哪里”真正引起大规模公众关注是在2019年。德国电视选秀节目《超级达人秀》(Das Supertalent)上,坐在评委席上的迪特·波伦(Dieter Bohlen)三次追问台上5岁的小女孩:“你来自哪里呀,梅丽莎?” 梅丽莎在德国出生,根本不明白迪特·波伦想知道的是她祖上来自哪里。
从上面这一简略的德国战后移民概述上看, 从“血统继承权”到“国籍法”,外国移民及其后代获得德国人身份认证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充满了斗争的。这里面有保守派对日耳曼血统根深蒂固的保护和迷恋在作祟,也有主体民众的排外情绪发挥着作用。
回到文初读者的评论。我不认为一些移民后代介意“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是因为个人太过敏感,而是其成长的社会培养了让人敏感的土壤。很多移民后代可能就是在这些关于“成为德国人的资格”的争论中长大的,从小有着不知道被接受还是被拒绝的不安,并在这些争论和不安中一遍遍拷问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当他们确信自己是一个德国人时,当被人一上来就问到“你来自哪里”,甚至追问“你本来来自哪里”(Woher kommst du ursprünglich)时,会有那种“我除了长得不像德国人,但语言和思维都是德国人,但我为什么不被自动认作是德国人”的愤怒。
这种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二
即使都在同一片社会土壤中长大,可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又有所不同。疫情中以科普视频成名的关键意见领袖(KOL)Mai Thi Nguyen-Kim(详见:《乘风破浪的姐姐:化学女博士如何变成德国超级网红》)在视频中表示,她个人不会对“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感到特别敏感。
而同样是越南裔德国人的记者凡妮莎·吴(Vanessa Vu)就不同了。在2019年发表在《时代周报》的一篇文章中,她写出了为什么“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让她感到痛苦,为什么她不想时刻都回答这个问题。
她写道:
我对此事思考了很久,我觉得我没有错。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每次都能搅动我的情绪,这与我个人的敏感无关,而与以下事实有关:答案不是简单的“越南”,它涉及战争、暴力、逃亡和创伤。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容易的话题。
这还与以下事实有关:这个问题本身让我成为一个陌生人,而且我因为所谓的陌生感曾被嘲笑、排斥和殴打。曾经许多年,我根本无法确定是否被允许生活在这个国家(德国),而是夜夜担心被遣返出境。我不仅长相不同——我的不同威胁着我的生存。
从凡妮莎·吴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就是提出“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被问的对方的移民经历是否伴随着痛苦。比如,小时候在学校有没有被排挤过,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无法融入群体,有没有因为格格不入而被嘲笑。还有更严重的,像凡妮莎·吴那样曾经夜夜有着被遣送的恐惧的。
对那些提出这个问题的德国人,她写道:
我觉得这种无知让人厌恶。这些人可以想象,逃亡和移民并不是轻松的话题。他们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我不会想到这样问德国白人,他们的祖父母在1933年做了什么——只是因为我很好奇,并肯定会发展出有趣的谈话题材。
反过来说,我也期望我不会被问到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不欠对方一个答案。
我不是移民二代,但这段话直击我心: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聚餐时,有德国人批评中国时,我会非常难受和气愤。我不是粉红,我的这种反应并不是来自爱国情怀的反击,而且我和中国朋友在一起时也会讨论这些事。
但为什么德国人批评我就会气愤并且难受呢?我突然明白了这其中的区别在于,我和中国朋友的批评是带着感情和痛苦的,我们是一起分担这份痛苦的。而德国人的批评是不带入感情的,是不分担我的痛苦的。
同样,“你来自哪里”在提问者眼里只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但在承受着痛苦的回答者心里,有时会掀起惊涛骇浪。
三
写了这么多,肯定有读者会问,那还能问有移民背景的德国人“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吗。
我个人在聚会上遇到德语一听就是母语水平的人,我倾向于不去问。因为聊着聊着,总会在一些话题上获知对方父母所来自的国家。比如,一位越南裔德国人就在之后的聊天中讲到上学时她妈妈给她准备的越南式午餐。
如果真的想问,我觉得因为我们是外国人,可能对方不会那么介意。特别是,当你显示出是真的对对方的文化认同感兴趣,而不是只想给对方贴个标签而已。
但最主要的是,我们了解了隐藏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的历史和情感状况,如果对方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祝愿对方最终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个问题,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严肃De说 (ID:fys_deguo),作者:六角橘狂魔,编辑:花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