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冬雪,编辑:Judy,原文标题:《黄金十年 VS 新环境三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选择变了吗?〈中国上市公司一级市场融资历程分析报告〉重磅发布|IT桔子报告》,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随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一家家上市公司 IPO 之前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历程。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把成功上市作为一个节点,那么他们在上市之前是否有过一级市场的融资?不同行业的企业融资选择是怎样的?又导向了怎样的结果?


在疫情时代、中美脱钩的新环境下,近两年上市的中国公司又有怎样的特点?他们走过的路是否对后来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疑问与好奇, IT 桔子团队经过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后正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一级市场融资历程分析报告》。本报告以已上市的中国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总结这些企业在一级市场的经历以及上市时的选择:


  • 其所在行业与上市地是否有相关性?

  • VC/PE 对不同上市地的企业渗透率有多大?

  • 不同上市地的企业在上市前融多少轮?多少钱?

  • ……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据 IT 桔子统计,截止到 2022 年 10 月,中国上市公司合计超 6480 家,其中 A 股合计 5137 家,美股 229 家,港股超 1110 家。


(注释:本文及报告内“中国上市公司”指注册在中国境内的公司,上市地主要包括 A 股、港股、美股等。)



A 股聚合了近八成中国上市公司。A 股有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交易所。其中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深交所设立创业板。A 股的上市公司中,有 2228 家在上交所,其中科创板 476 家;2799 家在深交所上市,其中创业板 1219 家。自新三板精选层转至北交所的合计 110 家。


港股和美股也是中国公司选择的主流上市地。目前港股有内地企业超 1110 家,占比所有中国上市公司的 17%;美股有中国公司 229 家,占比 4%。


一、十年来时路:中国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的历程变化



近十年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2017 年为前几年最高值,达 444 家。2018 年上市节奏大幅下降,仅有 198 家。2019 年~2021 年逐年上升,2021 年为 587 家,为近 10 年最高点。2022 年前 9 个月,合计有 288 家中国企业实现上市。


从近十年中国上市公司总募资金额来看,基本也呈上升趋势。自 2012 年的 338 亿增长至 2019 年的 3728 亿,7 年翻了超 10 倍。2020 年总募资金额升至 6953 亿,较上一年近乎翻倍,这一年中芯国际上交所上市,募资超 500 亿;2021 年总募资金额基本去 2020 年持平,2021 年中国电信上交所上市,募资 471 亿。2022 年前 9 个月,总募资金额为 3942 亿。



中国公司上市地主要有 A 股(包含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港股(港交所)、美股(包含纳斯达克及纽交所)。由 IT 桔子统计数据可知,A 股始终是中国新经济企业上市的主阵地,除此之外港股也占有一席之地。



互联网平台类公司是指以美团、快手、微博等为代表的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进行业务布局的公司。


2012 年~2022 年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呈“M”状波动。2012 年仅有 2 家,到 2014 年增长至 13 家,之后到 2017 年呈下降趋势,到 2017 年仅有 3 家 IPO。2018 年互联网公司 IPO 数达到近 10 年顶峰,为 19 家,到 2019 年降至 13 家,2020 年~2021 年分别为 13 家和 14 家,2022 年前 9 个月,这一数量再次降低至 3 家。


上市互联网平台公司占比在 2012 年为 2.8%,2013 年受 A 股停市影响,互联网平台公司更偏向于选择境外上市,因此占比超过 35%;2014 年占比 7.8%,到 2015 年恢复到 2% 左右。2018 年 A 股最强监管令下,再次提高了互联网平台上市公司占比,之后这一比例再次回到 2% 左右,并基本稳定。



近十年的中国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阶段有 50.2% 接受过股权融资。


除了 2013 年 A 股停市而引发异常外,自 2012 年到 2020 年,VC/PE 对上市公司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从 2012 年的 41.7% 提升到 2020 年的 58.2%。


中间在 2018 年由于“最严监管令”,同样使得境外上市公司占比较高,这类企业的一级市场融资高于整体,导致该年内 VC/PE 渗透率达到 60.1%。


疫情与中美脱钩开始后,即近两年里,VC/PE 渗透率再次回到 40%~50% 之间。



在一级市场有融资的中国上市公司中,80% 获 1~3 轮融资。2012 年中国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有融资的企业中,有 28 家获投 1~3 轮,占比超 90%,获投 4~5 轮的有 2 家;2013 年~2018 年,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获投 1~3 次的企业占比呈“倒 V”型,中间年份集中在 80%~95% 之间,两端则占比在 60% 左右。


自 2019 年起,在一级市场获投 1~3 次的企业占比基本稳定在 70%~80% 左右,也是自 2019 年开始,一级市场企业获多轮融资再上市的比例增多,4~5 次占比每年均超过 10%,6~10 次的占比也基本接近 10%。疫情以来近两年,一级市场也出现融资 10 次以上后上市的案例,如滴滴出行、优客工场等。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里,随着资本市场板块的丰富、中国公司批量的成长,每年能上市的公司数量实现了阶梯式上升,每年上市的公司数量从 2012 年的几十家,增长到 2021 年的近 600 家。资本市场发展繁荣。


其中不变的是:中国公司上市的主流地方几乎始终是 A 股,港股和美股占比多数时候是个位数。上市公司的类型多数仍是传统制造公司,声势较大的互联网公司在每年上市公司中占比在 3% 以下。


变化的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进行过融资,也就是 VC/PE 的渗透率有了提高——从 2012 年的 41.7% 提升到 2020 年的 58.2%。


有过一级市场融资的上市公司,80% 融资在 3 轮以内,50.2% 融资总额在 1 亿元以下。人民币始终是融资主流。


在多个趋势图中,我们看到2020 年成为一个数据拐点——


疫情的发生与持续、中美脱钩的影响,对创业公司的成长影响、对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对美元基金的募资等都产生了影响。


因此,报告用较大的篇幅聚焦到2020 年到 2022 年 9 月——即近两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作为关注目标来分析,看看新环境下上市的中国公司呈现怎样的状态。


二、新环境下 IPO 企业一级市场发展趋势:交易所篇


本章节以 A 股、港股、美股分别为研究对象进行独立分析,并对其趋势进行总结,以下为总结部分节选:



从融资数来看,选择 A 股上市的公司中,有超过 50% 在一级市场没有融资;赴港上市公司一级市场未融资企业占比为 38.6%,而美股中概股这一比例仅为 12.9%。


在一级市场有资本渗透的企业中,选择 A 股上市的公司融资轮次多集中的 1 次和 2 次,3 次及以上占比仅 10%;再来看港股,3 轮及以上占比近 40%,5 轮及以上占比已超 20%。美股 3 轮及以上占比更是超过 70%,5 轮及以上占比达到 43.5%。


从公司上市前融资金额来看,A 股公司上市前融资金额多集中在 5 亿以下,港股公司则是集中在 10~50 亿。中概股公司上市前融资金额集中在 20~100 亿。



新环境下 A 股上市公司从成立到成功 IPO 所用时间更多的集中在 10 年以及 20 年以上。据 IT 桔子统计,近两年登陆 A 股的 1200+公司中,成立 10 年以下占比仅 13%。在 10~15 年期间有 30.3%,15~20 年的占比与之接近,为 32.1%,超过 20 年以上的也有近 300 家,占比 24.2%。


近两年赴港上市的 130+ 中国境内企业,从成立到上市所用时间较为均匀,2 年内上市,占比 7.6%;之后 3~5 年、5~7 年、7~10 年占比均在 10%~20% 之间,分别为 15.9%、13.6%、18.2%,10 年内占比超 50%。而从 10~15 年这一跨度占比 22.7%。15~20 年以及 20 年以上占比则分别为 10.6% 和 11.4%。


相较于 A 股和港股,近两年赴美上市中概股,从成立到走向上市,用时就相对短了一些。据 IT 桔子统计,60+ 中概股中,虽没有在成立 2 年就成功上市的企业,但 3~5 年内占比 21%,5~7 年占比 32.3%,7~10 年占比 25.8%。



另外,据 IT 桔子统计,A 股最热门行业为传统制造业,有 330+家,占比 27.7%。传统制造包含加工业、纺织业、金属冶炼等多种门类,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传统制造一直是 A 股最热门的上市行业,即使把时间拉长,近 10 年里 A 股上市公司中,传统制造业占比也达到 25%。


A 股排在传统制造之后的热门行业为医疗健康,近 2 年有 150 家左右,占比 12.4%。医疗健康在近两年达到上市高峰。据 IT 桔子统计,近 10 年,A 股上市医疗健康企业有 270 家左右,近两年占比就超过 50%。


2018 年,港交所对于新经济、新科技企业也放宽上市条件,即允许同股不同权、生物科技公司满足条件可亏损上市。由此一批生物医药及科技公司开启赴港上市之路。再到近两年,医疗健康成为中国境内赴港上市最热门行业,有近 50 家,占比更是高达 36.4%。


前两年由于美元基金清退以及美股对互联网企业的高估值等一系列原因催化,引发了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小高潮,但在中美贸易战等影响下,近两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步伐逐渐变缓。就近两年赴美上市中概股中,最热门的行业依然要属互联网平台/软件类,合计近 20 家,占比 27.4%。


三、新环境下,上市公司一级市场发展趋势:行业篇


本章节以医疗健康、科技及互联网行业分别为研究对象进行独立分析,并对其趋势进行总结,以下为总结部分节选:



互联网近两年上市的 30+ 公司中,从成立到上市在 10 年以内的企业占比达到 60%。贝壳、满帮、快狗打车、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近 20 家公司在成立 5 年内上市,占比超 20%。另外,10~15 年占比 33.3%,近两年从成立到上市超过 15 年的互联网企业占比不足 7%。


医疗健康行业,近两年上市的 200+ 企业中,从成立到上市所用时间更集中在 10 年以上,占比 70%。如基因组学解决方案提供商诺禾致源、卫生材料及医生敷料产品研发商稳健医疗等。近两年从成立到上市用时不到 5 年的医疗健康企业仅 20+ 左右,占比 10% 左右。如眼科医药公司欧康维视、生物技术与制药云顶新耀、药物研发商腾盛博药等。


近两年硬科技上市,从成立到上市所用时间与医疗健康行业类似,据 IT 桔子统计,200+ 硬科技公司中,从成立到上市所用时间超过 10 年的企业,占比 72%,成立 5 年内上市公司占比不足 5%。



近两年互联网上市公司中,仅 23.3% 在一级市场没有公开融资;医疗健康行业为 25.4%,硬科技行业为 39.9%。一级市场有资本渗透的公司中,互联网类上市公司集中在 5 轮及以上,占比 33.3%;医疗健康行业,更多的集中在 3 轮及以内,占比超 50%;


硬科技行业与医疗健康公司类似,3 轮及以下占比 46.2%。


互联网上市公司上市前融资金额多集中在 10 亿以上,医疗健康类公司则是集中在 10 亿以内,硬科技则是在 5 亿以内。互联网公司中,10 亿以上占比 40%,超百亿占比 16.7%;医疗健康公司中,10 亿以内占比超 50%,超百亿占比仅 0.5%;硬科技公司中,5 亿以内占比就已超 50%,超百亿占比同样为 0.5%。


自 2014 年起互联网模式下诞生一个又一个行业生态,而这些行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在互联网模式下进行营销圈地,而这也契合的资本的投资逻辑。一波波资本入局,不管是共享业态、平台业态、团购业态,都有头部公司完成从一级市场疯狂融资然后完成上市的故事,即便不是头部公司,大部分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在一级市场都没少跟资本接触。


再看医疗健康和硬科技行业,行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所以资本投入但不疯狂,而随着生物科技以及半导体等对资金需求更多的业务模式诞生,再加上互联网疲态已显,未来这两大领域公司的获投次数和金额或会有很大提升。


四、中国上市公司或将更为集中于 A 股和港股


报告总结发现:


新环境下,上市公司中科技属性及医疗健康类公司占比较高,接近 30%,较过去 10 年的整体数据提高近 6 个百分点;同时互联网公司上市占比大幅下降。医疗与科技公司正在逐渐替代传统制造业公司,成为新增上市公司的中流砥柱。


各交易所对不同行业的吸引程度也存在差异。如业务模式明确、稳健的传统制造类企业更偏向 A 股上市;有创新性、但盈利不确定、对资本依赖程度较高的互联网等类型企业更偏向美股上市;同时,由于在一级市场时与 VC/PE 联系更紧密,互联网类公司更多背负着资本退出的期望,对上市渴望度更高,有较为明确的上市节奏。这类互联网公司从成立到走向上市,用时相对更短。


随着互联网公司上市潮进入尾声,中美证监会不明确的上市信息以及中国境内新设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交易板块对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友好政策,接下来中国公司或将更为集中于 A 股和港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冬雪,编辑:Judy